本学年开设课程共计15门(见《云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课程表》),其中公共学位课3门,专业学位课6门,专业选修课6门。本学年昆明市博物馆、禄丰恐龙博物馆、禄丰县文物管理所、晋宁区博物馆、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江苏省溧阳市博物馆、安徽省宿州市博物馆、四川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四川建恒文保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共建了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就业实习基地。
陈果老师的校级素质选修课“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鉴赏”在东陆校区和呈贡校区同时被评为2020年度本科生教学示范课程。2021年,云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实施了第一次田野考古的集体实习,在2021年7月14日至9月10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云南大学历史系文物与博物馆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以及历史学本科生在本专业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对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大湖头遗址进行了为期近两个月的发掘,在此期间同学们系统地学习并实践了,考古田野发掘中的布方、发掘、绘图、拍照、记录等环节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开始具备考古田野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技能,该遗址入围浙江省2021年重大田野考古发现。2021年11月至12月,本专业的2020级考古学实习团队赴云南省临沧县沧源县协助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岩画点下遗址的田野调查和试掘工作。另外在2021年度,本专业2019级、2020级同学参与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工地进行了田野实习。
2021年7月至12月,本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邓旭帅、贺华参与了四川建恒文保科技有限公司对晋宁区博物馆馆藏书画的修复工作。本专业的博物馆学教学科研团队于2021年5月至9月完成了国家方志馆西南丝绸之路分馆主题馆展陈大纲的撰写工作;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2020级博物馆学方向的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昭通市天麻局、彝良县天麻产业开发中心委托的中国天麻博物馆的内容设计以及形式设计部分的工作。
陈果老师承担的2019年度省级专业学位案例库项目“中国中小型博物馆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已进入尾声,即将结项。陈果老师的校级素质选修课“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鉴赏”在东陆校区和呈贡校区同时被评为2020年度本科生教学示范课程。
三、师资队伍
本学院及文博专硕所有教师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从教师评价机制改革为抓手,以“破五唯”、重实际、重能力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调弘扬科学精神和传统文化是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让我们的教师成为具有家国情怀、世界胸怀的知识传授者和育人者。
1.健全师德师风建设机制,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教师师德建设
为全面落实《云南大学教职工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暂行办法》和《云南大学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考核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精神,学院出台了《历史与档案学院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考核实施细则(试行)》,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文博专硕学位点以学校、学院文件精神为依据,在制定的导师遴选办法中,明确了本学科把师德师风放在教师评价体系首位的评价导向,并进一步明确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
2.完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建立了学校、学院、学科三级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
一是根据学校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的要求,学院建立了以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学科负责人为成员的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师德建设工作委员会。二是健全了学院领导、学科负责人联系教师,了解教师师德状况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起了学院党政领导和学科负责人齐抓共管,学院学术委员会、学科建设委员会牵头,学位点、教研室全员参与的师德建设工作新格局。
3.健全了师德考核制度,明确了师德失范负面清单
文博的专硕点在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中把师德考核放在首要考察的地位,并同时明确了师德师风负面清单21条,将师德师风建设与学院、学科教职员工的岗位聘用、职称评聘、导师资格认定、年度考核、评奖评优、绩效分配以及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并在上述各个环节中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四、科学研究
五、服务社会
六、不足与短板
1、师资队伍的结构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在师资队伍中考古学教师的数量占绝大多数,其中新石器时代考古至秦汉考古的数量占到了90%左右,太过于集中缺少旧石器时代考古、魏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和宋元明考古的教师;另外教师队伍中文化遗产、博物馆展陈与设计以及文物保护技术、科技考古方向的老师极为紧缺,急需加强。
2、学生的集体实习问题需要解决,大多数的实习还是处于零星的自主实习,不是有组织的,有老师带队和监督的集体实习,实习的强度、质量和考评还无法得到百分百的保证,这方面还需要下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