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湖风景名胜区“十二五”期间推进西湖龙井茶文化旅游休闲示范区建设规划

建设以“农家茶楼”为主体的西湖龙井茶文化旅游休闲示范区,是西湖成功申遗后名胜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为此,结合目前茶村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西湖风景名胜区“十二五”期间推进西湖龙井茶文化旅游休闲示范区建设规划。

一、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成效

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的西湖龙井茶文化旅游休闲,是以所在地的农家茶楼为主体,以西湖龙井茶品牌资源为依托,以西湖景区内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为载体,以服务中外游客和市民、茶农增收致富、城乡交流互动为宗旨,利用自然景观、农家庭院、民俗风情和乡村文化,茶农一家一户自主创办、自我经营、自谋发展的特色产业。这一特色产业萌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起步于本世纪初,最近几年快速发展。尤其是市委、市政府持续10年实施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和“景中村”整治,加上省、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有关部门和市十大特色潜力行业领导小组连续的指导和扶持,为茶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优势条件。同时,健全完善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及各个茶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协会组织机构,协会在促进行业自律、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宣传茶旅游休闲品牌等方面发挥了政府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都带动了西湖“景中村”以茶文化为主要内涵的旅游休闲业的蓬勃兴起。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名胜区已开办农家茶楼经营户380家,青年旅馆55家,购物店铺124家。仅农家茶楼和青年旅馆有从业人员4082人,2010年接待游客量达到420.69万人,经营总收入10888.03万元。培育国家级农业示范点1个,省级示范村4个,建设省级农家乐精品示范点1个;培育五星级农家乐经营户5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132家,区级示范店12家。以梅家坞、龙井、茅家埠、双峰、灵隐、杨梅岭、满觉陇、梵村等为代表的农家乐特色休闲旅游村落已成为满足广大游客、市民休闲旅游的一个经常性选择,对于扩大西湖对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杭州休闲旅游的个性化品牌,促进景中村茶产业、茶旅游、茶文化联动发展,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安置、茶农增收致富显示出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二)存在问题

二、发展机遇及现实意义

(一)发展机遇

名胜区大力发展西湖龙井茶文化旅游休闲特色产业,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预示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西湖“申遗”成功带来的机遇。今年6月,西湖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这不仅对彰显西湖文化价值、提升杭州这座城市的国际知名度赢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势,同时也标志着西湖龙井茶区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地,与西湖旅游的关联度将更为紧密。随着国际游客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这些人群旅游休闲档次的消费需求,给毗连西湖的“景中村”发展茶文化旅游休闲特色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2、杭州推进新一轮旅游休闲产业带来的机遇。“十二五”期间,是杭州加快建设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杭州继续推进十大特色潜力行业的重要时期,各种推进举措和政策扶持将会加大力度。西湖龙井茶文化旅游作为发展西湖旅游休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迎来了产业转型提升的新时期,完全可以借助杭州推进新一轮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所提供的机遇,演出角色,创新发展,有所作为。

3、推进杭州“中国茶都”建设带来的机遇。今年制定的《关于推进“杭为茶都”建设的发展规划》,已列入《杭州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子规划,市政府以推进“杭为茶都”建设实施意见形式正式发文,对推进包括以西湖龙井为重点的茶品牌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而西湖龙井茶文化旅游休闲是打响茶品牌、弘扬茶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完全能够把这一品牌优势与“景中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整合起来,联手打出杭州茶都茶文化休闲旅游的一张王牌,这就为“景中村”茶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二)现实意义

1、大力发展西湖龙井茶文化旅游休闲产业,是打响西湖申遗时代旅游休闲品牌的现实需要。通过西湖茶文化旅游休闲这个平台,能充分展示西湖龙井茶的特殊魅力,凸现龙井茶与西湖文化遗产的价值关联,彰显这一杭州最具差异性的旅游品牌特色,从而成为打造杭州国际化旅游战略个性化品牌,增强杭州休闲旅游业的吸引力、竞争力和旅游服务产品的品位。

2、大力发展西湖龙井茶文化旅游休闲产业,是拓展西湖休闲旅游空间的必然选择。通过发展这一特色产业,不仅能使市民和游客在交通便捷、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特色茶乡享受到放松的休闲生活,满足他们“回归自然”、就近休闲的消费需求,同时也扩大了西湖风景区的游客容量,为缓减假日旅游对西湖核心景区环境的压力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大力发展西湖龙井茶文化旅游休闲产业,是西湖景区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得力举措。在目前景区第三产业收入已经远远超过第一产业收入的趋势下,继续推进西湖茶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发展,不仅是落实省、市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工作的新要求、走特色发展和品质发展之路的具体体现,也是西湖景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有效提高原住民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和培育发展十大特色产业的一系列要求为依据,以打造名胜区西湖茶文化旅游休闲示范区品牌为目标,充分利用西湖申遗带来的旅游发展综合效应和上级各种政策扶持等优势条件,进一步整合资源,整体提升,规范经营,打造示范,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有机统一,更好地为全市农家乐休闲产业提升和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发展、西湖龙井茶文化弘扬和茶农增收致富作出应有贡献。

(二)发展方向

以西湖申遗时代保护管理总体规划为牵引,以推进旅游国际化和休闲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全面实施“十二五”期间西湖龙井茶文化旅游休闲示范区建设规划,重点在精品示范区建设、经营示范户培育、人才队伍建设、环境整体改造提升、茶文化特色创建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逐步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由观光休闲向旅游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由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错位发展转变,由明显的淡旺季旅游格局向春夏秋冬四季皆旺的局面转变,推动西湖景区茶旅游休闲整体转型升级。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以农家茶楼、青年旅馆、购物店铺、文创园区四大业态为支撑,构筑起以“品质、舒适、安全”的西湖茶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综合体系,形成差异发展、各具特色、呈现旅游休闲度假型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把西湖茶文化旅游休闲建成全省一流、全国领先,并更好服务市民游客、惠及茶农的乡村旅游休闲示范区。

具体分类目标包括:

1、产业发展更有特色。通过规划农家茶楼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引导农家茶楼、青年旅馆、购物店铺、文创园区等科学发展、互为补充,形成不同类型的西湖茶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区域。创建省级农家乐精品区块3-4个,培育发展省、市级农家乐特色村(点)8个以上。

2、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家茶楼经营户稳定在400户左右,青年旅馆不少于100户,特色购物店铺发展到140家;年接待游客量稳定在460—480万人次;经营总收入达到4亿元以上;从业人员达到5000人。

3、星级示范稳步推进。在打造农家乐特色示范村基础上,年增加星级户评定30家,至2015年达到300家,其中四、五星级经营户总数达到20户。创建30—40家区级示范店,并着力培育一批茶文化特色经营户和农家菜肴特色经营户。

4、环境品位更趋优雅。在原有基础上,各种配套设施更加完善,道路交通更加顺畅,绿化美化更有特色,茶楼外部环境更加整体改善、整洁优雅,休闲和游览更加安全有序。

5、人才培训更有成效。到2015年,“三师”培训取得新成效,其中协助培养炒茶技工200名,炒茶技师160名,高级炒茶技师30名;培养初级茶艺师300名,中级茶艺师100名,高级茶艺师40-50名;培养初级以上厨师180名。

6、规范管理更加强化。严格按审批程序实施民居改善和环境整治,村庄环境面貌不断提升,绿色生态理念逐步强化,行业自律效果明显,审批程序更加规范,形成自我管理、依法管理良性循环机制,不断解决好违章搭建、路边拉客、占道经营、损毁绿化等问题。

7、安全管理更有保障。用电、用火、用气符合安全要求,消防安全、游览安全应急措施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到位,村道行车安全管理有序,全民健康生活普及推广。

四、产业空间布局

通过规划引导和业态调整,在不同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西湖茶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从整体上衡量,西湖茶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应以中国茶叶博物馆这一中国茶文化展示场所为中心,向梅家坞、灵隐、龙井、满觉陇、三台山和茅家埠等各个方向辐射延伸,形成不同类型、不同个性、不同特色的“梅花状”西湖茶文化旅游休闲发展新格局。

其基本设想是以农家茶楼、青年旅馆、购物店铺、文创园区四大产业为支撑,形成西湖茶文化旅游休闲产业“五个一”的主体格局。

1、“一个特色街区”:即提升梅家坞(含梵村)茶文化特色街建设档次和品位。包括进一步管理好龙井茶园,展示“十里梅坞”茶文化观光长廊和“梅坞春早”美景的独特魅力;丰富“农家茶楼”建设内涵,强化一家一户茶文化特色和氛围;适度发展农家旅馆,不断扩大住得下来的市民和游客人群;提升旅游景点品位,推行购物商场为主的旅游产品营销策略,规范一家一户西湖龙井茶的销售;利用就近风光旖旎的群山优势,开辟运动休闲新途径,满足市民游客走进天然氧吧、增强身体活力的运动休闲需求。

2、“一组旅游路线”:即打造一组西湖龙井茶文化主题旅游休闲线路。将中国茶叶博物馆、十八棵御茶苑、龙井寺、原龙井山园以及周边茶园、茶文化村捆绑起来,建成以西湖龙井茶文化专题陈列、参观体验、展示展销、茶艺演绎、品茶赏景、茶宴品尝的综合旅游休闲特色区。具体打造成五个块状型的旅游休闲体验区。

(1)把中国茶叶博物馆的优势资源,成为“为我所用”的茶文化教育区,让市民游客学到系统的茶历史、茶知识、茶习俗方面的常识,充分感受茶文化意境。

(2)把西湖龙井茶核心种植区域和十里琅珰、狮峰山、御茶园、龙井寺、龙井八景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整合起来,建成串珠成链的茶文化游览区,让市民游客充分领悟西湖龙井深厚文化的独特风采和神韵。

(3)把龙井、翁家山、杨梅岭、双峰等茶村建成传统龙井茶品饮休闲区,适度打造较高档次的品茶经营户,让“西湖水、龙井茶”成为中外游客对杭州的最爱,深度体验西湖龙井茶文化的魅力和乐趣。

(4)以分布在这个区域的较大规模的农家乐餐馆和农家茶楼经营户为依托,建成物美价廉、消费者满意的茶餐土菜品尝区,拉动茶饮茶餐旅游消费,让市民游客体验茶餐饮和农家菜的风味特色。

(5)以这个区域内的棋盘山、十里琅珰、南高峰等现有的景观游步道为载体,打造成登山游览、强身健体的运动休闲区,开辟运动休闲模式,让市民游客充分领略西湖群山中的自然山水特色风韵。

3、“一条上香古道”:即强化茅家埠至灵隐天竺一带的上香古道特色。包括充分利用西湖胜景、上香古道、灵隐等佛教寺群的资源,满足游客赏寺景、听禅音、品禅茶的需求,感受西湖周边千年古刹浓厚而神秘的佛教气息;充分挖掘西湖龙井的前身——禅茶文化资源,打响首屈一指的禅茶品牌;培育当地农家素食餐饮和土特菜肴经营户,为游客提供富有新鲜感、大众消费的特色餐饮;大力发展青年旅馆、香客客栈为主的住宿户(点),满足香客游客的入住需求;办好特色购物店铺,重点营销禅茶(龙井茶)、丝绸、天堂伞、王星记扇、张小泉剪刀、杭白菊等杭州特色旅游产品,为游客创造一个选购旅游纪念品的消费氛围和良好环境。

4、“一群青年旅馆”:即培育发展满觉陇四眼井、双峰赤山埠、灵隐白乐桥一带的青年旅馆。大户经营与农户个体经营相结合,以引进培育大户经营为牵引,形成青年旅馆集聚经营的模式。室内装修呈现中式和西洋式多元化格局,满足中外游客的不同需求,条件成熟的需逐步增加外宾接待点。根据房屋现有格局和可操作性原则,完善消防安全设施。尤其是参照国际青年旅馆营销惯例,创新模式模式,重点推行网络营销。接待以高、中档次客人为主,形成集文化人、艺术家、科技工作者、旅游人员皆能容纳的农家驿站文化休闲产业经济。

五、重点内容

1、保护茶叶品牌。用管理公园的方式和手段保护和管理西湖文化遗产的特色植物——龙井茶园,组织茶农继续推行茶树病虫害防治“五统一”模式,确保茶叶源头质量安全。配合政府和西湖龙井茶商会抓好品牌宣传展示和西湖龙井茶文化节庆等工作,加强对西湖龙井群体品种和传统手工炒制工艺的保护,动员更多茶农保护茶树群体种资源,争当“传统手工炒制技艺”传承人,建立一支弘扬手工炒茶技师队伍,为茶文化休闲旅游发展提供强势品牌基础。同时,引导茶农开展诚信经营服务,让市民和游客在茶楼中品尝和购买到正宗的西湖龙井茶。

2、丰富经营业态。创造丰富多彩的经营业态,引进发达国家流行的“红酒庄”经营模式,创造中国独有的“休闲茶庄”业态。注重创造并形成以西湖龙井茶为主体的多元化茶品营销局面,把“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品牌内涵充分体现到一家一户的经营之中。创造各具特色的养生休闲、体验休闲模式,引导市民游客走进生态茶园,走进森林氧吧,走进运动场所,改变以往单一的喝茶、打牌休闲的格局。大力支持和发展各类茶食、茶点、茶宴特色经营,以点带面,促进各种特色经营的普及推广。按照市农旅办、特潜办要求和经营业态特色,普遍性开展农家茶楼(青年旅馆)经营示范户的创建和申报工作,提升整体旅游休闲品质。扎实开展星级经营户评比,对评上的星级户统一挂标志牌,并实行淘汰制,以此提高茶楼经营户服务质量。

3、增加茶文化内涵。在农家茶楼保持整体外观风格统一的基础上,引导发展不同创意、不同文化风格的内部装饰,增加茶文化内涵和品位,浓厚茶文化氛围。有条件的以村为单位,建设配套文化中心,引进以茶艺表演为主题的多元文化产品,如茶馆说书、音乐表演、杭剧、越剧表演等文化商业形态。在一些示范经营户中,增挂茶文化书画作品,设置古筝、钢琴等品位高雅的文化背景音乐,增添茶文化休闲书吧,开通网上茶文化交流,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位”、“一户一特色”的茶文化经营氛围。每年推出茶文化进农家茶楼系列行动计划,在茶楼(旅馆)中营造茶知识普及化、健康饮茶大众化氛围,扩大茶叶消费群体,让“茶为国饮”深入人心。利用“西湖龙井开茶节”、手工炒茶技艺大赛以及整个采茶季节,设置若干个炒茶体验点,让市民和游客直接参与手工炒茶,零距离体验西湖龙井茶文化的无穷魅力。

4、举办特色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协会工作,科学设置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内容,不断增加参与对象。根据茶楼经营季节性特点和茶楼品牌宣传需要,每年举办或参与“西湖龙井开茶节”、“西湖农家茶楼节”、“西湖桂花节”、“西湖龙井茶艺展示暨品茶体验”、“西湖农家菜肴风采展示”等传统特色活动,作为常态活动深化延续,并力求办出特色,办出品位。同时,积极参与市级举办的各种活动,适当组织经营户走出去学习考察,积极与其他协会开展联谊活动等,以活动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提升岗位技能。有计划地建好培训中心和培训基地,在茅家埠村的西湖街道成人教育学院,建立一个培训中心;在双峰村、梅家坞村、满觉陇村分别建立培训基地。实施茶楼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系列行动计划,各种培训每年不少于600人次,重点开展农家茶艺师、炒茶师、烹饪师以及业主经营理念和服务人员岗位服务技能等职业培训,提高经营管理和规范服务水平。将从事西湖茶旅游休闲的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纳入农民素质培训体系,通过培训发给相应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深化茶艺师培训工作,不断扩大队伍阵容,建立起名胜区一支阵容可观、技艺精湛、能拉得出的农家茶艺师队伍。

6、规范经营秩序。参照《西湖风景名胜区梅家坞茶文化特色街服务规范实施方案》,制定“农家茶楼”、青年旅馆、购物店铺等服务规范,为规范行业管理、开展行业整治、净化经营风气提供检查考评的依据,建立起有利于实现行业自我管理和服务的运行机制。以整治规范梅家坞茶文化特色街区经营秩序为重点,从根本上消除茶楼经营中存在的拉客宰客、违章搭建、损毁绿化、占道经营、破坏环境等问题。通过联合执法和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基本杜绝无证经营、卫生状况不佳、占道拉客等不规范经营行为。

7、创新营销手段。利用杭州举办各类会展活动的契机,推出若干特色区域和特色经营户,开展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并会同杭州部分旅行社策划和开辟茶文化旅游线路,力争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到农家茶楼休闲体验,以此拉动旅游休闲消费。每年利用各种茶事活动和展销会等时机,打造品牌主题活动,如农家茶楼体验节、西湖桂花节等,创新营销手段,开展促销活动,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发挥茶楼协会网站的作用,加大对农家茶楼产业电子商务化可行性研究,鼓励示范户率先开展电子商务等新颖有效的营销方式。

8、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借助西湖景区环境整治和提升,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当新建或扩建停车场,增加停车位。在紧靠经营户的公共路面,进一步划定停车位置,规范停车秩序,并统一收费标准。根据茶楼、旅馆分布状况,增添必要的指示路标、路牌,为游客提供便利。适当增建和整修茶村内的卫生设施,确保垃圾统一包装、统一回收、统一清运、统一实施无害化处理。落实经常性卫生保洁制度,按照正常需要配备充足的专职保洁员,实行全天候保洁。同时,在茶楼比较集中的区域,增加特色购物服务店面,满足客人购物需求。在杭州市周边地区建立3—5个蔬菜、水产(家禽)供应基地,并能在当地扶持几个土菜货源经营大户,丰富菜篮子工程,拓宽货源供应渠道。

六、保障措施

1、进一步完善西湖茶旅游休闲产业自我管理的运行机制。以强化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协会职能作用为牵引,进一步抓好组织建设,落实人员、资金和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规范,建立起西湖茶旅游休闲自我管理的运行机制。注重发挥各村茶休闲旅游业协会的作用,根据总体编制各村发展茶旅游休闲产业行动计划,形成名胜区农家乐协会与各村分会工作的密切协作。积极吸纳协会新会员,壮大会员队伍,并发挥协会行业自律、协调和服务的作用,在引导依法守信、文明经营、保护环境、维护经营秩序、打造西湖茶旅游休闲品牌方面有所作为,不断增强协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积极争取上级的扶持政策。想方设法争取省、市新一轮农家乐提升发展的专项政策扶持,有针对性地争取市十大特色潜力行业的项目资金支持,并积极争取出台本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力争街道、区两级制定并出台打造西湖龙井茶文化旅游休闲示范区扶持政策,每年争取一定的专项资金推动这项工作。对本地茶农自主创办、自我经营、自谋发展、且经营有方的经营户进行专门扶持,建立起扶优扶强、优胜劣汰的机制。

3、完善西湖龙井茶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绩效统计系统。进一步建立西湖茶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绩效统计工作信息库,系统收集农家茶楼、青年旅馆、商贸店铺等经营户的开办数量、证照办理情况、旅游环境保护、接待游客量、经营效益和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监测数据和统计资料,为建立起西湖茶旅游休闲产业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与外部评价、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准确评估这一特色产业发展效益提供基础依据。

4、加强对外整体宣传和促销。进一步完善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湖茶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协会网站,调整栏目设置,充实宣传资料,加强日常维护管理,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各村编印反映自身茶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特色的宣传画册,配发到各经营户中进行传播,并借助新闻媒体和旅游部门专业推介渠道,通过促销会、展示会、说明会等多种方式,加大品牌形象宣传、市场开发和组织营销力度,系统宣传和整体推销西湖茶文化旅游休闲品牌特色。

THE END
1.青年眼·微调查大学生为什么喜欢“逛”博物馆?博物馆里的“NPC” 中国青年报丨2024-07-04 20:20:16 打着历史名人旗号,岂能哗众取宠 中国青年报丨2024-07-04 20:20:11 王潮歌:严肃的东西一定会有市场 中国青年报丨2024-07-04 20:20:13 国风吹进毕业季 中国青年报丨2024-07-04 20:20:14 青年范儿·文化场 | 刘亦菲:演员是把自己作为容器和载体,与http://news.cyol.com/gb/baobao/articles/index.html?share_post_id=bmBBLnTnNp
2.为什么我们需要博物馆?我们为什么需要博物馆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的记忆库和历史的见证者,自古以来便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存放文物的场所,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为何仍需要博物馆?这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传承历史文化 博物馆的首要功能是保存和传承历史文化。历史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文化则是https://blog.csdn.net/weixin_49106920/article/details/136312504
3.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博物馆一问三知澎湃新闻博物馆诞生记 @纸袋玫瑰:最初博物馆是为何诞生的? 李翔:在大部分欧美国家的语言中,博物馆一词源自古希腊语 Μουσε?ον,意思是缪斯的神庙。而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也是脱胎于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对于古典时期的憧憬,在其诞生之初就肩负着改造社会的使命。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073237
4.你认为博物馆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它们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存在和平等交流的重要性,更能够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博物馆作为文化交流的平台和窗口,不仅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更能够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总而言之,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和价值不可估量。它传承了人类智慧的记忆,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1873386430766115&wfr=spider&for=pc
5.博物馆的意义和作用博物馆的意义和作用 一、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集中表现,作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传承的载体,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艰巨使命。 通过这些文化展示,能够使人们了解祖国的历史和辉煌成绩,并且以此作为激励,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与社会理想,从而为中华崛起而奋勇https://www.hanzeo.com/news/112.html
6.中国儿童中心中国校外教育博物馆美育的多元途径与多元形态文化而“文化资本”概念本身是一个既存在于社会学,又应用于经济学的概念。具有跨学科属性的文化资本理论,可以与社会美育的跨领域属性相接相洽。因而,使文化资本理论链接社会美育中的博物馆美育,进行理论新诠释,具有逻辑合理性,可以进一步发掘博物馆美育在社会文化、文化经济等层面的多重现实意义。https://www.ccc.org.cn/art/2023/5/6/art_52_47675.html
7.心理学论文(集锦15篇)另一方面,个体存在的现实意义与其所在的环境有关,对事物的认识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都与生活的环境有关,因此,个体的生活经验不同,社会环境的变化心理造成的影响不同。简言之,有多少种文化,就有多少种心理问题。因此,所谓的心理问题,多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https://www.ruiwen.com/lunwen/6561448.html
8.建立中国计量科学博物馆的必要性和设想建立中国计量科学博物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建立中国计量科学博物馆有助于丰富全国博物馆资源。 《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到:基本形成以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构建辐http://www.chinajl.com.cn/jiliangwenhuajianshe/76485.html
9.用生活美学推广历史,用文化创意振兴东北(2)现实意义 东北地区红色博物馆较为系统地保存了东北抗联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研究红色文创,在将红色文物资源转化为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教育效益方面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从政治层面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文物事业及其相关工作的发展,多次下发相关指导意见和规划,并进行财政资金支持,在政https://www.openwhy.cn/article/detail/1112330147916128256
10.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方向(精选6篇)20世纪初,清末甲午科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于1905年创建南通博物苑,成为中国人自己创办的集自然、历史、艺术为一体的具有近代意义的第一个博物馆,规模虽小,意义巨大,在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3]。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于1912年决定在北京建立历史博物馆,成为中国近代建立的第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3094ln5.html
11.阐释:考古出土文物展的语境构建再生语境是指考古资料离开原生语境,由考古学家发掘研究、继而进入博物馆环境等一系列物理环境的变化导致的语境改变。由于跨越时间久远,产生了理解间距,考古文物需要同时在自身的年代和当今的世界中得到理解,因此其原生意义在现实语境的作用下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转型和延伸。一方面,研究人员(如考古学家与策展人)受自身的视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700.html
12.演讲实录(6):文物修复的问题及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概述2022年3月25日,由中国油画学会支持,奉贤博物馆主办,助艺文化、贝罗修复承办的“首届中国油画藏品现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于线上举办。 此次研讨会主要围绕“中国油画藏品现状与保护”主题,邀请国内国有和非国有收藏有油画作品的博物馆、美术馆,及其他收藏机构和收藏家、艺术家,从事油画保护和修复的专家等,就油画收藏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Tc0MDY3NTeDuZ-qsKzGcw.html
13.《骆驼祥子》:分析骆驼与祥子的关系,掌握人生启示与现实意义2019年10月,我去青岛出差,利用空闲时间参观了《骆驼祥子博物馆》,当时馆里正在播放以前老舍先生接受采访的录音,听到老舍先生本人的声音之后,我受到了极大震撼!于是我便急切而细致地重读了这部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和“享誉世界的现实主义经典”的文学作品。 https://www.jianshu.com/p/e368eae91f98
14.纪念空间传承红色记忆的逻辑机理通过营造独特的时空,博物馆与现实生活隔离开来,是某种意义上的 “神圣空间” : “一个博物馆或讲台——隔离了神圣与世俗、表演者与听众、超常与平常”。当人们踏入场馆,正逢 “阈限性” 的时空开启,一场红色朝圣之旅由此启程。此外, “任何一种仪式场所都是为某种事情的上演而预备”。作为传承红色历史记忆的场所https://www.fx361.com/page/2022/1031/10704212.shtml
15.东南大学楚汉淮都社会实践团传承与践行:以王杰烈士陵园为代表在缅怀小萝卜头英雄而惨烈的一生的同时,我们也为邳州市小萝卜头纪念馆能收集到如此多小萝卜头生前遗物而感到惊叹,这是邳州市政府以及小萝卜头博物馆对小萝卜头的尊敬的体现,更是小萝卜头在邳州市民心中无可替代的地位的象征。 我们感受到纪念馆的氛围庄重而又充满温馨,这一温馨是今天的人们为了宽慰生命永远定格在九http://www.daxuejia.com/shsj/shsjzj/170474.html
16.作为公共空间的纪念建筑——以大屠杀叙事为例因此,新纪念馆作为纪念碑,它的功能是在观众参观的过程中营建一个“历时性”的时空场域,引导观众注意到这个时空和现实的不同,并尝试体验和理解这一时空。那么,作为博物馆,它的叙事将和这一“场域”产生怎样的共鸣呢? 2.2 展览设计:意义叙事及其意义 图6:以色列犹太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景示意图 https://www.douban.com/note/851527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