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流传久远的家谱,欧美国家视其为档案史料,家谱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重大且深远。中国历来重视家谱的传承,家谱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位置不言而喻,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曾说“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史学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称家谱为“史界瑰宝”[1]。许多学者也认为家谱与正史、方志是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家谱是中国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古籍的重要内容之一。家谱彝语称为“[ho33h55]”,“”意为人,“”意为同族、同代等,合起来可意为家谱。彝族家谱包括彝文家谱、汉文家谱和口传家谱三种形式。在彝语六大方言中,北部、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四个方言区有彝文家谱、汉文家谱和口传家谱,中部和西部方言区彝文已失传,目前只有汉文家谱和口传家谱。凉山彝族家谱属于北部方言区彝族家谱,家谱形式主要为口传家谱,彝文家谱和汉文家谱数量较少。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口传家谱内蕴深厚,是彝族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彝族谚语说“不会背诵父亲的谱系,族人便不会认你;不会背诵舅家的谱系,亲戚就不会认你”。搜集整理凉山彝族口传家谱不仅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且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外,彝族家谱中的家训家规包含社会伦理道德思想、民族团结思想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家谱维系着社会伦理关系,教导后代子孙树立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道德意识。如《吉什九子·阿涅八子·木库五子家支规约》中记载了“九要九不要”的行为准则,等等。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述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思想,搜集整理彝族口传家谱,从中挖掘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故事,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内部凝聚力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文化保护意义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口传家谱是彝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彝族家谱在彝族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受到历史、地理、交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彝族家族成员之间长期处于分散状态,沟通往来机会较少,而家谱的传承主要靠口耳相传。因此,在家谱传承过程中存在着家谱错漏、家谱断代、家谱分歧等诸多问题。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搜集整理彝族口传家谱,不仅弥补了口传家谱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抢救和保护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行动。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史学研究意义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谱是地方文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珍贵史料之一。凉山彝族口传家谱记载了丰富的史料内容,搜集整理凉山彝族口传家谱,可以为彝族史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彝族历史的研究,如果仅从正史、地方志等史书中找资料则可供参考的内容比较少,但是通过彝族家谱与汉文史书记载的内容相互印证则可以起到补充史料的作用。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大理彝族《蒙化左族谱》中《蒙化左土官词抄本》除记述了历代封建帝王给左土官的诰命,监察院、户部、吏部、兵部和云南三司(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及下属派出机构给左土官的调令、嘉奖令等外,还记载了左土官受命出征帮助朝廷镇压各地反抗斗争的大量史料,其中一些资料为正史所不载,补充佐证了彝族民间口头流传的许多历史事件,还原了大量彝族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学者刘尧汉在《南诏统治者蒙氏家族属于彝族之新证》一文中,通过对夏正寅撰写的《哀牢夷雄列传》残稿中彝族罗罗颇张兴癸、杞彩顺和杞绍兴三份家谱的研究,论证了南诏统治者蒙氏家族属于彝族。实际上,在彝族历史研究中缺少不了彝族家谱资料的应用,如《中国彝族通史》的编写参考了丰富的彝族家谱资料,如果没有彝族家谱资料则很难编写完成[2]。搜集整理彝族口传家谱,对彝族历史研究具有非凡的意义。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民俗文化研究意义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口传家谱类型多样,毕摩家谱是其最绚烂的一抹,广泛应用于彝族宗教仪式场合中。如彝族“西克布”仪式中,毕摩不仅要念诵普通百姓家的谱系,也要念诵历代彝族毕摩先祖的谱系;再如毕摩在超度送祖灵仪式中念诵《户主点丁经》时,也要念诵主人家的谱系。《毕摩谱系经》是一部彝族古籍,有纸质版和口传版。它常常以口述形式在彝族民俗文化仪式中由毕摩来念诵,内容记载了许多彝族毕摩流派的谱系,包括央古书布、阿苏拉则、吉尼朵子、勒伍阿则、阿开窝伙、阿格说祖、章毕阿依、阿子补约等。搜集整理毕摩口传家谱,对于研究彝族民俗文化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凉山彝族口传家谱搜集整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主要代表性成果有罗汉文主编的《凉山彝族谱系》[4]一书,所搜集整理的家谱内容涵盖了川、滇地区40多个县市,涉及800多个彝族姓氏。此外,还收录了云南省和贵州省的德布、德舍和瓦撒支系的家谱;曲木车和主编的《中国彝族谱牒选编·四川卷》[5]一书中搜集整理的家谱涵盖了彝语北部方言区的30多个县市,包含1000多个彝族姓氏。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彝族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文化意识日渐觉醒。近十多年来,凉山彝族民间出现了盛修家谱的文化景象。彝族家族开始自发组织搜集整理各家族或支系的家谱,有的已付梓出版,主要代表性成果有演庚惹尔源流收编委员会编《演庚惹尔源流》[6]、邱忠文主编《阿摸惹古家谱——阿邱拉玛暨云南阿摸斯杜和阿摸斯依支系》[7]、吉木拉立主编《吉木鹉麒谱系》[8]、沙玛瓦特等主编《沙玛诺布谱牒》[9]、海来拉日和海来俄洛等主编《阿摸惹古家谱——斯杜、斯布、斯兹支系》[10]、巴莫尔哈主编《俄糯三子——杰史丸子·阿涅八子·木库五子世家谱》[11]、沙明全主编《里特七子谱牒》[12]、阿坡木乃主编《中国彝族谱牒·氐义能助支系》[13]、石一文忠和沙马吉哈主编《中国彝族谱牒·石一谱》[14]、蒋木吉主编《莫俄惹古谱牒》[15]、瓦其比火和叶康杰等编著《彝族吉恩瓦其·曲木家族谱系源流》[16]、马文华主编《沙玛曲比嘎哈俄滋支谱牒》[17]、阿西依坡主编《中国彝族谱牒选编·阿西惹尼谱》[18]、曲毕卧龙和马学金主编《央古书布·岳特支系谱》[19]等。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述内容只是调查研究彝族家谱的主要代表性成果,还有许多口传家谱散落于民间,亟待我们去搜集整理。相比于汉族家谱,彝族家谱的搜集整理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基础比较薄弱。而汉族家谱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都已成熟,形成了家谱学,在学界业已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彝族家谱是彝族古籍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借鉴运用成熟的汉族家谱搜集整理与研究的宝贵经验,为研究彝族家谱、彝族文化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年来,凉山彝族口传家谱搜集整理工作有序开展,已实现口传家谱得以用文字进行记录和传承,这对于保护和传承彝族家谱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彝族口传家谱搜集整理过程中还存在些许问题,以下将归纳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家谱内容遗漏较多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调查研究家谱成果来看,几乎所有凉山彝族家谱内容都存在遗漏问题,有些遗漏较多,有些遗漏较少。如曲木车和主编《中国彝族谱牒选编·四川卷》,共4卷,是凉山彝族家谱中最具代表性成果,该成果于2007年12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所搜集整理的家谱内容涵盖彝语北部方言区30多个县市,涉及1000多个彝族姓氏,但它还是遗漏了许多家族的谱系;瓦其比火、叶康杰等编著《彝族吉恩瓦其·曲木家族谱系源流》一书于2015年出版,但是在出版之后才发现还有两百多户的谱系未收入其中,另外在家谱分支处也存在遗漏谱系的情况。实际上,家谱遗漏问题是由多种原因所造成的,有些是因为家族人口较多,搜集整理工作难度较大,如沙马曲比家族,据说有几十万人口,家族人员遍布云、贵、川等数十个县市地区;有些即使是人口较少的家族,但由于调查者或编写者的疏忽而出现家谱遗漏;有些是因为历史、地理等多种原因,家族成员之间往来机会较少而出现家谱遗漏等。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家谱内容断代严重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谱出现断代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是凉山彝族家谱主要为口传家谱,书面家谱较少;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是由于迁徙而远离祖籍,与家族成员之间往来较少;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是家族成员没有受过传统的家谱教育,不太熟悉自己家谱;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是不同方言土语区彝族的习俗不同,家谱的使用和传承情况也不尽相同。如依诺方言和圣乍方言区的彝族,除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家谱来梳理社会伦理关系外,家谱还广泛应用于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中,所以家谱断代现象较少。而阿都和所地方言区的部分彝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家谱情况较少,所以家谱断代现象较为严重。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家谱分支存在分歧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家谱内容来看,凉山彝族基本上都是彝族六祖中古侯和曲涅支系的后裔,绝大多数家族都能把自己的家谱清晰地追溯到古侯和曲涅时代,彝族家谱的谱系脉络整体上是清晰的,但是也有许多家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受战争、迁徙、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对家谱分支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比如同一个家族的家谱支头被接续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家族谱系中。在搜集整理凉山彝族口传家谱过程中,很多家族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家谱支头形成错误之后一时无法更正。彝族是一个祖先崇拜的民族,非常重视家族形象与家族声誉,有些家族即使已经认识到家谱分支存在错误,但问题依然无法得到纠正,因为随意更改家族谱系,变更家族身份,会引来非议,影响家族声誉,所以大多数人们的态度都是将错就错。有些家族则选择两边都认同,即同属于两个家族,甚至把家谱编入了两个家族的谱系中,但这样处理也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影响。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家谱体例参差不齐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外,家谱出版质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没有认真校对、文字表述错误、内容重复编写、人名写错、排版不整齐不美观等等。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民高度重视家谱,家谱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如果家谱搜集整理成果出现了家谱遗漏、家谱错误等问题,不仅会影响家谱的正确使用,还会降低家谱的研究价值,因此在家谱搜集整理过程中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以下本文将针对家谱搜集整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分类搜集,通力合作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约有300多万人口,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家谱数量庞大、内容繁多。通过已出版的家谱成果来看,许多家谱都存在家谱遗漏的现象,有些是客观原因所造成,有些是主观原因所造成。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客观上来看,家谱搜集整理工作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工作难度较大,家谱出现遗漏在所难免。针对该问题,可实行分类搜集、通力合作来完成。如大型家谱,按家谱规模进行分类搜集,并由政府主导,提供资金支持,由专家策划,提供专业指导,由民间参与,积极配合;小型家谱,可由家族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对于支系多而分布广的家族可先按支系为单位进行搜集整理,然后再将支系家谱合并在一起出版。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主观上来看,家谱遗漏是家谱调查搜集人员不够认真、工作马虎等原因造成。针对该问题,可对家谱调查搜集人员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让其熟悉家谱的调查研究方法。与此同时,家谱调查搜集人员也要树立起高度负责的意识,认真对待家谱的搜集整理工作。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客观处理家谱断代、家谱分歧等问题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口传家谱在搜集整理过程中出现了家谱断代、家谱分歧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处理。如对家谱断代问题,要真实记录,能记录多少代则记多少代,被遗忘的家谱可待调查考证清楚后再补充,不能为了家谱代数的完整而虚编内容以替断代谱系。对家谱分支认识有分歧问题,因涉及家族名誉和形象,需要谨慎处理。有些家族间可以通过协商而解决问题,而有些家族间再怎么协商都无用。对于彼此不认同的问题不可强行处理,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激化家族内部矛盾。对于较为复杂的其他问题,还要结合历史学、考证学、民族学、文献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行考证与研究,确保家谱资料的真实可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有价值的家谱史料。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制定科学的搜集方案与编写方法46Q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1]叶康杰.凉山彝族谱牒编修调查研究--以昭觉县瓦其家支为例[D].2013.[2]叶康杰.彝族家谱文化研究[D].2017.[3]瓦其比火,叶康杰,瓦其金强.彝族吉恩瓦其·曲木家族谱系源流[M].四川民族出版社,2015.[4]马文华.沙玛曲比嘎哈俄滋支谱牒[M].四川民族出版社,2015.[5]石一文忠,沙马吉哈.中国彝族谱牒[M].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6]蒋木吉.莫俄惹古谱牒[M].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7]吉坡木乃.中国彝族谱牒[M].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8]巴莫尔哈.俄糯三子:杰史九子·阿涅八子·木库五子世家谱[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