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技术是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Reality,简称AR)的缩写,这个名词最初的意思是指把数字、字母、图形的增强效果在真实的视觉效果下智能的校准、关联和稳定。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机载电子模拟计算机的发展,使第一个现代平视显示器(HUD,headupdisplay)得以引进,飞行员的前方安装一个透明的显示器,在飞行的过程中只需要抬头而不是低头来查看仪表盘上的数据,带来了很大便利。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这项技术一直在军事领域中被应用。然而,近几年由于民用头显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这项技术也逐渐过渡到商用产品上1。
近几年AR技术在软件和硬件方面有重大突破,软件方面如苹果公司的ARkit,Google公司推出的ARcore给移动用户带来了AR解决方案[2]。硬件方面随着以googleglass和微软hololens为代表的头显设备发展,有人预测AR和MR发展终将取代现在所使用的智能手机,成为个人信息传输和接收的新方式。
过去十年AR技术在旅游、医疗、物流、工业等行业领域中异军突起。本研究希望通过剖析AR在这几个领域中的应用来启发此技术在博物馆展呈中的应用想象。
AR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典型场景:远程协助,员工培训、作业指导,产品展示。这些场景中,AR技术的应用起到减少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潜力9。
有人说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会客厅,想要了解一个城市,就要从这个城市的博物馆开始。作为国家文化信息传递的重要阵地,博物馆正临着此项新技术在导览领域所带来的革新。利用AR技术给展品提供一层叠加在其上的信息内容,能够弥补现有博物馆导览方面的缺陷。博物馆在导览方面的现状如下:
②人工讲解方式。人工讲解所需成本较高,相对博物馆人员有限的现实情况,人工讲解占用了博物馆大量的人力资源。在节假日参观人流量多的情况下,有限的人工讲解员不能满足大量观众的需求。同时跟随人工讲解员的游览方式也并不符合游客对自行游览的内心期待。
③语音导览系统。部分博物馆虽然配有一定比例的语音导览系统,但是语音导览只停留在初步的听觉体验上,它没有和馆藏的实物形成很好的对应关系,听众经常无法跟随导览中的语音介绍。比如语音导览系统在讲解一个特定展品上的细节时,用户由于无法捕捉到所讲解的藏品细节,便会不知所云,这大大降低了语音导览的作用。由此可见,单纯的语音讲解仍未能很好的实现导览效果[4]。
由此可见,AR正在一些博物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未来将成为博物馆导览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正如大略省美术馆所讲的,它十分有利于传递藏品背后的故事。
AR导览既然是数字虚拟的方式,因此它的离馆模式就具有很大的优势,用户可以完全不依赖馆藏器物的情况下,了解展品信息。传统的语音图像讲解是无法做到如此丰富的导览内容。不仅如此,AR导览在和出版物以及其它衍生品上的结合具有先天的优越性。
基于前文所述的AR技术的应用场景和相比传统导览上的优势。本研究立足于良渚文化的特征,利用AR技术来提升现有展品的导览效果。
在本课题中,本研究选择了良渚博物院中所展出一幅复原当时制玉场景的绘画作品、一件玉琮、一件陶罐、一幢草屋,通过运用AR技术手法深入解读这几件作品的加工工艺、设计意图等内容,从而揭示其背后所孕育的良渚文化[9]。
在良渚的案例中,对草屋所制作的交互动画,通过对草屋进行三维模型复原,让良渚时期的建筑风貌得到真实再现,通过三维模型解构的方式,让用户清楚的查看草屋的建造结构,同时用户也可以走进虚拟建筑内部来查看各种建筑细节。对于专业观众而言,在AR中观众可以通过细节导览的方式了解到当时建筑上通用的墙体建造方式,包括通风处理等细节知识[10]。
此夹砂黑皮陶,作为国家级别的文物,其重要性表现在其表面的刻画符号,它环绕陶罐一周,共十二个成组符号。有专家认为这些符号是表意画,另有专家认为是原始的象形文字。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曾对陶罐上的符号做出了释读,认为是“朱旗践石,网虎石封”八个字,记录了一次人捕虎的经历,并称此陶罐为“前所未见的珍品”。本研究针对专家的捕虎解读,制作了一幅动态的作品来模拟狩猎的场景。让用户更大程度的了解这些刻符的意思。
在本次研究中,充分分析了AR技术的特点和在当下博物馆中的使用情况,开发了结合良渚文化自身独特性的AR导览系统。对于博物馆而言,AR导览能够融合多种媒介,无疑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更好的展现良渚时期的优秀文化,并且大大节省了博物馆在硬件中所需要投入的资源。对于观众而言,AR导览则可以更轻松、自主的了解良渚文化,有利于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