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清代翁同龢的后人将183件文物捐赠给美国,你怎么看?

▲翁同龢旧藏王原祁画《杜甫诗意图》

▲王翚与宫廷画家焦秉贞合作的《安歧像》卷(1698)

画面描绘了富甲一方的盐商及艺术收藏家安歧

以及其庭园别业。

翁万戈捐赠

上周,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在其官网宣布,

接受了史上数量最多且意义最为非凡的

一批中国书画捐赠

——翁万戈家藏。

这批捐赠文物共有183件,

该家族收藏共传承了六代人之多。

执行此次捐赠的是

今年100岁的翁万戈及其家人。

▲翁万戈

翁万戈是清代翁同龢的五世孙,他本人是一位中国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翁氏家藏的核心部分由其先祖在19世纪蒐集奠定。翁氏家藏可谓是美国顶级的中国艺术品私人收藏,并以其作品质量上乘、大师序列恢弘、保藏状态良好和流传著录清晰而见长。此次捐赠共有130幅绘画、31幅书法、18件拓片及4件织绣,横跨了十三个世纪五个朝代,并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收藏优势。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中国藏品以早期宋元书画为特色;此次捐赠大大填补了馆藏的晚期书画领域。

翁万戈表示:“我从小就看中国画,整个人生都和中国书画联系在一起,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是我来美国后到访的第一家馆,这里也是我很有归属感的一个地方。我很高兴我的家藏最终和博物馆馆藏汇聚在了一起,犹如命运使然。”

▲百岁老人翁万戈

翁万戈

与翁氏家藏

▲翁同龢像

奠定了大部分重要家藏的学者兼藏家——翁同龢(1830-1904)是一位19世纪的中国文化名人。他身居晚清朝廷高官之位,也曾是两位皇帝的老师。翁氏家藏在家族中父子继承,共流传了六代之久。

最近的一代即是翁万戈(生于1918),他于1938年移居美国。翁万戈是一位修养深厚的电影制作人、诗人、历史学家和艺术家,他也是一位投身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及研究的传统文化巨匠。

▲翁万戈与摄影师斯坦纳在博物馆(约1950年)

从上世纪40年代初起,他就开始参与拍摄,并独立制作了数十部教育片和纪录片,向西方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任华美协进社(ChinaInstituteinAmerica)主席,力主发展和大陆的交流,促成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翁万戈曾感慨地说:“我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为了我的人生。”一番话道尽了他对家藏毕生的守护,也是一个收藏世家的继承人所背负的传承使命。

2000年,翁万戈曾将其家族收藏的80种,542册宋元明清珍稀古籍善本书,通过拍卖方式以45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上海图书馆。

▲翁同龢手抄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翁氏家族旧藏,

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2010年,翁万戈先生曾向北京大学捐赠明代吴彬绘《勺园祓禊图》(又名《米氏勺园图》)。此图是明代著名画家吴彬应其好友、勺园主人米万钟所邀,为其勺园所绘制的图卷。该图卷由翁同龢在清光绪年间购得。

▲吴彬《勺园祓禊图》局部

翁万戈本人是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长期资助人,在过去的十年间,他曾向博物馆捐赠了21件重要的中国艺术作品——其中包括清代画家王翚长逾16米的《长江万里图》(王翚,1699年),据翁万戈介绍,这是他最爱的画作之一。

▲清代王翚《长江万里图》局部

画中富有想象力地描绘了中国这条著名大江从入海口至源头绵延数千公里的沿途景色,气象宏阔。翁万戈说,其先祖翁同龢1875年在居家附近文物市场寻获此卷,爱不释手,最后挪用原本存放购新宅的四百两银子购得此画。

▲王翬、焦秉贞,《安歧像卷》(局部),1698年。

图片:致谢波士顿美术馆

争议与思考

不过,翁万戈数次向美国的博物馆捐赠如此大量的文物也激起了大量争议。

有网友认为,多年前给上海图书馆的古籍却是通过拍卖收取了450万美元,两相对照,让人多少不是滋味;有网友认为,这个结果虽然让国人抱憾,但也不必苛责。波士顿博物馆技术条件良好,未尝不是文物的好的归宿;有人认为,中华民族的珍宝应回归中国这片土地。也有人认为,翁万戈是美国公民,东西是美国公民的私人财产,捐给谁人家有自己的考虑,我们无权置喙。当然,也有人为藏品担忧:中国文物在国外就一定被善待吗?未必!英国收藏的《女史箴图》就被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对翁同龢后人捐美183件文物引发的争议与思考,你有什么看法?

藏品选介

绘画

翁氏家藏以文人画为主导,这也是宋代开始出现的一种绘画类型——精英化并富含表现力。捐赠中包括了7件董其昌(1555-1636)作品,董其昌是明代的书画理论家,奠定并宣扬了文人画理论,并影响了随后四个世纪的艺术创作。作为典型的中国文人画家,董其昌倡导师法古人;而相比对景写照的真实细节,他也更欣赏传摩笔法的抽象价值——由此影响了后来的“正统画派”。王翚(1632-1717)在董其昌众多信奉者中较为突出,是清初六家之一,技巧水平十分精熟。此次捐赠还囊括了11幅王翚作品。除了他最擅长的山水主题之外,还包括他与宫廷画家焦秉贞(活跃于17到18世纪)合作的《安歧像》卷(1698)。画面描绘了富甲一方的盐商及艺术收藏家——安歧,以及凸显他身份及修养的庭园别业。翁氏家藏中也包括了山水画家吴历(1632-1718)、王原祁(1642-1715)和花鸟画家恽寿平(1633-1690)等其余各家。记载称恽寿平曾因为密友王翚技法高超,故不愿为天下第二手而放弃山水绘画,而此次捐赠中包括他的一套《东园墨戏图》(1665),揭示出恽寿平在山水画方面的突出能力。

另外一件重要藏品就是王原祁的《西山春霭图》卷(1710),该作体现出画家精湛的笔墨水平,以及兼善众长又自抒机杼的综合素养。这件作品与翁氏此前捐赠给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南山春霭图》一起,都是画家的精品之作。

▲华喦,《秋江泛月图》,1748年。

另外,藏品中还囊括“扬州八怪”之一华喦(1682-1756)的作品,他的《秋江泛月图》卷(1748)描绘了一位泛舟的文人,观赏着水中的满月——这个场景也呼应了许多中国古代诗歌的描写。画卷之后拖曳着知名文人学者的题跋,题跋主要撰写于一次18世纪雅集。

▲沈周《苏台纪胜十六页书画册》(局部)1484-1504年。

“研究和一个家族紧密联系的成批藏品,是一件非常震撼的事情;这些作品积淀的历史,也远超出了他们本身的时代,”中国艺术部资深策展人白铃安谈到,“我们非常兴奋、也格外荣幸,能够通过这些独特又珍贵的大师杰作,在博物馆的展厅中开启新的叙事,并持续为中国艺术与文化的丰富历史演进注入活力。”

书法

▲翁同龢旧藏文徵明家书

其中,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1470-1559)的手卷《家书卷九通》(1523年后)展现出艺术家娴熟雅致的笔意以及自由俊逸的动势。文徵明向妻儿寄送的这九封信,是他寓居北京求官时所写,也流露出他别的正式作品中不常见的感性一面。

▲文徵明,《家书卷九通》,1523年。

清代藏品中还包括17世纪画僧朱耷(1628-1705)的《八大山人法书册》(1702)。朱耷的笔墨往往突破传统,极具表现力。这本册页也体现出他对古代各家法书的丰富解读,尽显其书法方面的突出造诣。这些捐赠让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今后可以更好地在展览中展现中国书法的丰富性与表现力。

▲翁万戈先生藏《八大山人书法册》

在中国古代,珍贵的书法也常会凿刻在石头上以备不断拓印。因而拓片就成为保护文化及传播艺术的途径,有点类似于现代印刷。《大观帖》是12世纪早期,在徽宗皇帝的授意下汇集成册的历代法书名帖拓本。原帖书法被仔细勾摩、凿刻上石,随后拓印成册。翁氏家藏保存了现存少数的宋拓本《大观帖》——因为《大观帖》中原帖作品的传世已屈指可数,因此这也是一份研究早期名家书迹至关重要的材料。

▲《大观帖》拓本,1109年。

家藏特色

通览家藏,这批作品也反映出翁氏家族的收藏特色及偏好。捐赠中包含了明代著名画家陈洪绶(1598-1652)的7幅作品。陈洪绶是翁同龢格外钟爱的一个主题,翁万戈也曾于1997年出版了陈洪绶的学术研究专著。

▲陈洪绶自画像

▲翁万戈先生撰《陈洪绶》

同时,捐赠中还有一套陈洪绶设计绘制的《博古牌》(1651)。翁同龢格外珍视这组有丰富历史人物故事、印制精良的酒令叶子,所以曾特地为该册撰写题签、题跋和诗句。

▲陈洪绶,《博古叶子》(局部),1651-1653年。

另外,这批藏品还包括翁同龢本人的书法作品,以及翁万戈绘制的手卷《莱溪雅集图》(1990)。后者是一幅特殊的当代水墨画,记录了翁家1985年一次极有纪念意义的雅集聚会。当时参访的客人是六位享誉世界声名的中国艺术史学者,其中有四位都来自中国大陆赴美访问。对这些学者来说,此次聚会也是一个可贵的契机,他们首次目睹了传说中的翁氏家藏。

THE END
1.马鞍山市博物馆皖江文化博物馆向马鞍山市博物馆捐赠藏品 近日,皖江文化博物馆向马鞍山市博物馆捐赠12套藏品,种类包括瓷器、民俗用品、兵器、书籍等,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马鞍山市博物馆馆长李军与捐赠单位签订了相关捐赠协议,并为捐赠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对他们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表达了深深的敬意。http://www.mas-museum.com/index.php?a=show&catid=20&id=12958
2.大英博物馆获赠千年中国瓷器见证文化盛事限时抢购这次捐赠对于大英博物馆和中国瓷器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批瓷器的加入,使得大英博物馆的瓷器收藏更加丰富多样,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瓷器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瓷器的历史、工艺和价值,这次捐赠也是对中英文化交流的有力推动,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理解。 https://uutequan.com/post/6845.html
3.国际儿童日活动总结(共14篇)这时六师五家渠市团委领导在12.5国际志愿者日来临之际,组织志愿者和爱心人士来到他们身边,带领他们走进博物馆,了解和学习他们年轻时的故事,同时让老人们寻找他们年轻时的影子。老人们看到了战友的照片,看到了辛勤的劳作,看到了王震将军的图片,看到了自己曾经的青春,不觉的落下来眼泪,志愿者朋友们都被感动了。他们不再https://www.hrrsj.com/gongzuozongjie/huodongzongjie/326880.html
4.少女たちよ在线观看动漫やがて憂鬱そうな顔をした小柄な教師が入李叔同手稿《断食日记》内页,藏书印为章劲宇所留1965年,已经在上海中医医史博物馆工作的朱孔阳发现了流入民间的这部手稿,毫不犹豫花300元买了下来。当时他一个月工资才90元。收藏家父亲生前说过8个字:物归原主 物得其所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朱德天向杭州博物馆捐赠了一只抗战时期的药箱,这只药箱背后,是一段https://www.gaolangs.com/Edu/12952816871343469754.shtm
5.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史博物馆。坐落在台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镇外双溪,始建于1962年,1965年落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除了在台北外双溪的主院区,故宫现另于台湾南部的嘉义县太保市筹建南部院区。 https://www.ruiwen.com/doc/77539878.html
6.冯骥才质疑旧城改造谁得好处:老百姓住不起新楼房经济网我要做中国第一个捐赠博物馆。我自己先花了几万块,从文物贩子手里买回一些东西,像木雕、石雕,捐赠给博物馆。然后又给博物馆写了牌子“天津老城博物馆”,挂牌的时候,号召老百姓捐东西。 老百姓搬走了,但捐的是老城的纪念物,这样谁把东西搁在博物馆里,谁就会把感情留在这个地方,这样就加深了土地和人之间的联系https://www.ceweekly.cn/2014/0609/84347.shtml
7.博物馆观后感(精选40篇)过了2、3个小时,我和同学们就把博物馆参观完了。博物馆里陈列的物品可真多呀,其中有的是捐赠的,有的是什么地方出土的,还有的是借展的等,看得我目不瑕接,眼花缭乱。 中华民族是这么伟大的啊! 博物馆观后感 篇9 今天由于学校的组织,我有幸到中大生物博物馆参观,经过这次的活动的确让我大开眼界,其中陈列的动https://www.jy135.com/guanhougan/883769.html
8.歌手张信哲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个人收藏:“音乐和收藏,上海给了我上海博物馆文物捐赠名单又有新增。 今天上午,以《过火》《用情》《爱如潮水》等代表作红遍大街小巷的知名歌手张信哲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个人收藏,10件20世纪20至30年代旗袍及2件清代女服首批入藏,其中部分捐赠已进入即将开放的“江南造物”专题展厅布展,其余藏品也将在未来轮换展出或参与特展。张信哲表示,希望这是一个开https://www.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775858
9.历史博物馆观后感(通用24篇)不仅如此,我们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又参观了数个临时展厅。当时,我便不禁对安康厚重的历史,颇具特色的人文地域文化赞叹不已;被祖先们战天斗地、气吞山河的精神所深深打动。他们所捐赠给博物馆一件件珍贵的物品,更是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虽然博物馆我参观的时间并不长,但那些历史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它带给我https://www.oh100.com/a/202211/5641180.html
10.保护文物的倡议书(六)欢迎广大师生、离退休老同志、历届校友和社会各界朋友向我校提供城建类文物(老物件)线索。提供者可将文物照片和文字信息发至,同时电话告知。 四、管理方式 (一)对捐赠者颁发捐赠荣誉证书。所捐文物(老物件)价值较高或批量捐赠,学校将把捐赠者载入城建博物馆馆史。对批量捐赠有价值文物者学校举办捐赠仪式。 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shuxingeshi/changyishu/20230303084122_6574262.html
11.是常用的表土耕作措施,其主要作用有哪些呢?一位社会学家对两组青少年做了研究。第一组成员每周看暴力内容的影视的时间平均不少于10小时;第二组则不多于2小时。结果发现第一组成员中举止粗鲁者所占的比例要远高于第二组。因此,此项研究认为,多看暴力内容的影视容易导致青少年举止粗鲁。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将对上述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 https://www.shuashuati.com/ti/fa3e06e5ee304f57b8c6562f9266ea64.html
12.112件套!“耀徐玻璃”创始人黄以霖后人向市博物馆捐赠遗物“耀徐玻璃”创始人黄以霖后人向市博物馆捐赠遗物 提及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化学领域的杰出代表,黄葆同教授的名字总能让人肃然起敬。近日,黄葆同院士的儿子黄建东先生,专程来到宿迁市博物馆,捐献了一批黄葆同院士的珍贵遗物,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这位科学家的生活与精神世界。https://m.sqsjt.net/content/detail/IKCM9TR67SPGUJ89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