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潮|领略艺术珍品感受家国情怀!记者探访遂宁新文化地标来德博物馆

涪江潮|领略艺术珍品感受家国情怀!记者探访遂宁新文化地标来德博物馆

遂宁文艺界近来多了一份谈资——来德博物馆。该馆展出了遂宁籍著名书画家曾来德先生无偿捐赠的藏品(彩陶、石刻、匾额、近现代书画)及其本人创作的数百件书画作品。

自2017年以来,曾来德先后多次向家乡遂宁无偿捐赠个人藏品,共计902件,开创了我市文化艺术界大批藏品无偿捐赠的先河,也填补了我市部分文化艺术藏品的空白。这些藏品中不少系珍品、孤品,展示了其德艺双馨的艺术魅力与心系文化的家国情怀。

为敬谢曾来德先生情系桑梓、回报家乡、奉献社会的义举,我市对遂宁市博物馆西山路馆区进行改造,成立来德博物馆,于今年4月27日免费开放。此举也是遂宁着力打造养心文旅名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有力举措。

走进来德博物馆,一幅16米高的《墨许蜀山图》映入眼帘。笔墨浓淡间,巴蜀大地蜿蜒曲折、重峦叠嶂的地貌得以生动展现。市博物馆副馆长梅波介绍,该画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焦墨山水画,是曾来德先生为博物馆开馆专门创作的作品。大气磅礴的画作生动展示了诗仙李白笔下“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壮丽山川,也为博物馆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气质。

曾来德在来德博物馆开馆仪式上致辞。全媒体记者吴奉家摄

彩陶神韵

感受古人发现美的过程

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出现在中国。陶器也成为研究古人生产、生活、社会变革的重要载体,是珍贵的物质文化遗存。来德博物馆内展出了来德先生捐赠的百余件陶罐、陶豆、陶鼓等陶器。展品以马家窑文化彩陶为主,距今有4000至5300年。

曾来德捐赠的石雕和陶器藏品。

马家窑彩陶纹饰丰富,画彩技术高超。进入展厅,一排排造型各异、大小不一的陶器呈现在眼前。

跟随解说人员引导逐一观展,一个名为“彩陶双联罐”的陶器分外别致。此陶器形状为两个连在一起的杯型,内部联通。根据考古学家推测,双联罐为酒具,但不用于日常饮酒,是礼仪用具。

“古时,氏族、部落间经常发生战争纠纷。征伐结束,双方成功议和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双联罐就是用于庆祝仪式。”解说人员介绍,在庆祝仪式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即双方部落首领饮酒盟誓。为彰显公平、友好态度,也为防止酒里被下毒,内部联通的双联罐得以问世。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史前时代,这件如此奇特造型和精湛的艺术品,展示了中华先祖博大的智慧。

每件展品都承载着一个历史故事、社会现象。而每件展品上描绘的纹饰,也“记载”着数千年前古人的精神寄托。

马家窑时期的陶器以漩涡纹、水波纹为主,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逐水而居的发展沿革。这些纹饰更体现了古人致力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大自然中发现美、沉淀美的思想境界。

“水源养育一方百姓,更涵养了一方文明。但是洪涝等自然灾害对古人而言是可怕的。在日常使用的器具上绘制以‘水的形态’为原型创作的装饰,是古人祈愿生活平顺、平安无忧的具体行动。”市博物馆副馆长梅波介绍,从最初的单一波浪线条到复杂的组合和变化,可见古人对“水”观察、了解的深厚程度。

如果以水的形态为原型创作的纹饰是古人祈愿平安的方式,那蛙纹则代表了古人祈愿的“对象”。

来德博物馆内陶器上的蛙纹,头部以圆圈代表,面部没有具体的五官,身体以宽带代表,四肢多以两节折带代表,向上斜伸。马家窑陶器的蛙纹在历史中是可圈可点的,它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从简单化“蛙纹”到复杂化的“蛙纹”,再到逐渐拟人化的“蛙神”整个转化过程。

“在古时,人类抵御洪水极为艰难。大家希望有一神明庇佑平安。蛙能水陆两栖,更能在洪水中存活,则成为这一愿望的‘寄托者’。”梅波介绍,蛙类动物繁殖能力强,也代表着当时人们希望家族人丁兴旺、氏族部落繁荣昌盛的愿望。

文物无声,历史震耳欲聋。一件件器具承载着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变革。读史明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归栖地”。

石雕木匾

蕴藏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德博物馆有两个展厅分别陈列了曾来德先生捐赠的石雕和匾额。

中国石雕艺术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期,千百年来承沿不绝。从佛像经幢到家居陈设、各种瑞兽,石雕艺术的诞生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对审美雅趣的追求。

在曾来德先生捐赠的大量石雕中,生活类石雕数量多、种类全,有石凳、石花几、柱础、石兽等20余种。它们有一共同点,石雕上雕刻的图案多为祥云、如意、龙凤图文等。古代劳动人民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雕刻”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借以营造温馨、有盼望的生活愿景。

“像柱础、花几等生活类石雕上,如意、祥云等图案几乎是‘必选项’,我们猜测古人或是用艺术创作的方式借物抒情,也暗喻提醒自己,通过奋斗去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梅波解释说。

匾额在古代多用于题名建筑,以及作为旌表贺颂之物。作为中华民俗文化精品,它集字、印、雕、色的大成,把中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抒情释意,表达了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

陈继昌“金榜题名”木制匾额。

科举考试流程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为第一名者,被称为“三元及第”。在1300多年的科举史中,获此殊荣者仅13位。而博物馆陈列着第13位也就是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状元陈继昌“金榜题名”木制匾额。

匾额正中上方刻“圣旨”二字,于清嘉庆25年皇家御赐。同时,匾额中刻有“三元一甲第十三名”之语,可见古时每一位“三元及第”者均被记入史书,有史可循,重视非常,也体现了“三元及第”的难度。时至今日,“金榜题名”也是千千万万读书人最大的愿望。

墨的艺术

笔划间彰显文化自信

行至博物馆二楼,书法浸润的文化氛围萦绕其中。这里展出了曾来德先生70余件书法作品,是其书法理论实践的代表作。同时,也展出了曾来德先生无偿捐赠的左宗棠、纪晓岚、梁启超、李叔同、于右任、胡公石等数十位文化大家、名臣贤士的书法作品。

为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书画作品的精髓,记者特邀请遂宁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宗林进行讲解阐释。

曾来德创作的草书作品《蜀道难》。

步入展厅,一幅由曾来德先生创作的10余米长的《蜀道难》草书作品尽收眼底。“草书主要是抒情达意,既要符合大家的审美标准,又要体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境界。”陈宗林介绍,创作如此大的一幅作品,需要曾来德先生对诗词本身有极深厚的理解,把诗词作者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融汇,找到符合诗词意境与自我主体精神相契合的创作感受,实为不易。

陈宗林分析道,从结构看,该作品谋篇分布合理,列与列之间、字与字之间都有统一的中心点,散而不乱,井然有序。从技法上看,笔墨浓淡、挥毫尺度间,蕴含作者“坚毅的人生品格和慷慨悲凉的艺术风骨”,一气呵成带来的畅通气韵,让笔锋连断间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处境,寄托了作者的人性情怀与人生境界,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

曾来德捐赠的书法藏品。

“书法有一难点,‘最大的字’和‘最小的字’都非常难写,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观展分析中,陈宗林指着不同大小的作品说到,“两种字”非常考验创作者对篇幅结构、排版、下笔腕力等技法的把握,创作过程中,不能中断、不能出错、不能修改,必须一次成形。

“中断或者出错,作者的心境会发生改变,续写的字则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不能达到以形传神的目的。”陈宗林说,“两种字”的创作需要作者身怀“上乘”的定力、心境及对创作作品的深度理解,写好“两种字”也需具备极高的文化艺术素养。

曾来德撰写的关于书法理解的论文。

陈宗林在讲解过程中,反复提及“书法家一定要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记者也发现,展陈作品的众多作者,多数都在文坛上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有较高的文学成就。书法是文学的重要表现载体,文学也是书法的主要表现对象,二者相辅相成,成为文艺星空中两颗无比耀眼的“明珠”。

THE END
1.到博物馆去!看看这届年轻人为何爱上逛博物馆@淡然若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我们希望在他们的成长中,能和博物馆建立起亲近的关系,爱上博物馆。因此我认为,新时代的博物馆要尽可能地提供好的展览和丰富的学习参观活动,牢牢吸引住青少年人群。 文明网说 如今,走进家乡的博物馆,正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在博物馆,人们回望来程,是对历史的http://gdgz.wenming.cn/2020index/shuxiangyangcheng/202405/t20240528_8547920.html
2.面向未来,博物馆如何更好赋能美好生活——中国青年网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更多人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鞭策着博物馆人进一步思考:面向未来,如何更好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昨天,来自全国近200家博物馆的“掌门人”齐聚上海北外滩世界会客厅,深度探讨博物馆赋能美好生活的路径和方式。 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tour.youth.cn/xw/202411/t20241115_15650383.htm
3.让博物馆为美好生活赋能添彩“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博物馆的价值才能不断显现,为人们带来知识与文化的滋养。期待各地博物馆坚持守正创新,让更多人与优质文化资源相遇,让博物馆为美好生活赋能添彩。https://m.gmw.cn/2023-05/18/content_1303376768.htm
4.博物馆里的“美好生活+”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博物馆里的“美好生活+” 渴望“创意”的博物馆 国际博物馆日见闻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由此可见,博物馆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其为创造美好生活贡献的力量,正被大众所关注。 博物馆是展现一个区域文化的重要窗口,是承载历史的重要平台。如何让“窗口”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211369
5.探寻文化之旅感受美好生活新闻动态文星新闻探寻文化之旅 感受美好生活 博物馆,浓缩了一座城市的记忆。一块块不起眼的城砖,一座座雄伟的雕像,都蕴藏着一段灿烂辉煌的历史。在5.18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随着红领巾小队队员们的脚步,探寻博物馆的历史! 1苏州革命博物馆 苏州革命博物馆中展出的每一幅老照片、每一件陈列的物品都深深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一件件https://wxxx.jssnd.edu.cn/wxxw/xwdt/content_269285
6.国际博物馆日走进博物馆,遇见深圳龙岗美好生活!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龙岗区作为深圳的文物大区,立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博物馆内容与形式的不断创新中,有效地服务和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博物馆、文博展示场所,寻根历史、赓续文明,感受美好生活。 https://www.hubpd.com/hubpd/rss/zaker/index.html?contentId=1152921504608988960
7.山东博物馆本馆新闻文化润心,博物馆引领“夜生活”新潮流走进非遗“鲁绣”,感受美好生活 参加当晚活动的历城二中女子足球队的姑娘们在山东博物馆体验了“鲁绣”非遗技艺。鲁绣是中国北方刺绣的代表,承载着两千多年的齐鲁文化积淀和艺术底蕴。山东博物馆特别邀请了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鲁绣传承人宋爱华,为队员们讲解鲁绣历史,指导队员们刺绣“墨竹”。这枝墨竹来源于山东博物馆藏https://www.sdmuseum.com/art/2023/8/19/art_270328_10601.html
8.博物馆的意义就是点亮人们眼里的光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 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每一年的5月18日,公众都会感受到“博物馆的召唤”,平日里默默运转的文化机构成为“当日焦点”,主动发声,链接各种有利于文化传播和弘扬的场景。 https://www.yicai.com/news/101760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