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RichardDoll)和希尔(AustinBradfordHill)于1951-1976开展研究
队列(cohort):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人。如吸烟、饮茶、素食、出生年代等。
队列研究(cohortstudy):追踪随访队列人群,探讨因素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
饮茶是不是跟肾结石有真正的因果关系?
在疾病还没发生的时候,将人群分为两组:
发病后饮茶习惯养成!
易于判断暴露因素与结局出现的先后顺序
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
例:职业接触C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队列研究的三种类型:
定义及测量
样本量的确定:
队列研究结果整理
发病率:
Ie=a/N1I=c/N2四、队列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例1:发病率的计算某队列起始观察为1000人,随访三年,每年随访一次,三年发病30人。
发病率=30/1000=3%
在随访过程中,某些选定的研究对象因为种种原因脱离了观察,研究者无法继续随访他们。
失访原因:迁移、外出、不愿合作而退出、死于非终点疾病。
某队列起始观察为1000人,随访三年,每年随访一次,三年发病30人。第1年失访80人,第2年失访70人,第3年失访50人,共失访200人
方法1:忽略失访
发病密度=/(1000*3年)=./千人年
方法2:剔除失访对象
发病密度=/(800*3年)=./千人年
方法3:考虑具体失访情况
发病密度=/2670人年=.2/千人年
第3种方法更为合理:考虑具体失访情况,充分利用观察资料
暴露组发病率或发病密度Ie、非暴露组发病率或发病密度Io
统计学检验:U检验、卡方检验
判断实际人群中两组率是否有差别
相对危险度(riskratio,RR)RR=Ie/Io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又称病因分值EF)AR%=(IIo)/I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risk,AR)AR=IIo例,吸烟和肺癌研究结果:
吸烟组肺癌死亡率Ie=0.90/千人年,不吸烟组肺癌死亡率Io=0.07/千人年
相对危险度RR=I/Io=./.=.
RR解释: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对照组的多少倍
吸烟组因肺癌死亡的危险是对照组的12.9倍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IIo)/I=(..)/.=.%
解释: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吸烟组的肺癌死亡有92.2%归因于吸烟
归因危险度AR=IIo=./千人年./千人年=./千人年
解释:暴露组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
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可减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更具有疾病预防和意义
一般人群发病率It、非暴露组发病率Io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又叫人群病因分值PEF)
PAR%=(II)/I
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attributablerisk,PAR)AR=II
例,吸烟和肺癌研究结果:
人群肺癌死亡率It=0.81/千人年,不吸烟组肺癌死亡率Io=0.07/千人年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人群归因危险度AR==./千人年./千人年=./千人年
选择研究对象时应:
尽量避免暴露、结局的错误分类
队列研究的优点:
队列研究的缺点:
队列研究在病因探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基本原理并不复杂,但实际应用需考虑很多问题队列研究应用广泛,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