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隔窗观物到参与体验,互动式观展推动博物馆变革创新

市民在乌鲁木齐市博物馆观看汉服秀,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民俗(2023年1月14日摄)王菲摄/本刊

“以前是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做文化大餐,今后发展趋势相当于把文化厨房和原材料提供给公众,由公众共同参与文化大餐的制作。”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蔡馨逸

VR、AR打造沉浸式体验,互动项目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直播“云游”拓展博物馆的时空边界……近年来,博物馆加速自我革新和跨界融合,带来智能化、互动性、沉浸式的全新观展方式,让文物“火”起来,历史“活”起来。

业内人士认为,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已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转变,推动博物馆成为多元文化生活空间。

沉浸式观展

借助专业设备全方位、无死角地欣赏文物的细节,在讲解员引导下动手体验“文物”在古时的用法,购买新潮有趣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作为资深博物馆迷,刘婷婷近年来参观博物馆的方式,已不是隔着陈列柜看文物、跟着讲解员听故事了。

让刘婷婷印象深刻的是位于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里的大明宫遗址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唐代宫廷生活的动人画卷借由文物和多种展现形式缓缓展开。“我看了唐代宫殿屋脊上的陶鸱尾,也通过数字投影了解到它在古时候是怎么装在屋脊上的。我不仅看到了唐代仕女俑,还在电子屏幕上给自己化了唐妆,穿上了唐朝的服饰。还跟着讲解员在茶台上学习了唐朝人是如何制茶的。这一系列体验,让我仿佛回到唐朝生活,对这段历史感到十分亲切。”刘婷婷说。

近几年,博物馆在展览文物之外,增添了智能展示设备、互动体验项目和文创产品,让参观者与文物和历史“亲密接触”,在互动体验中认识灿烂的中华文明。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里,不仅有震撼的兵马俑军阵、历史厚重感与现代科技感并重的陈列展厅,还专门设有学术报告厅、教育体验中心、欢乐博物馆教室等场所,用于开展科普讲座、模拟考古和文物修复、秦服体验等研学活动,吸引越来越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院学习知识、拓宽视野。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介绍,博物院社会教育团队还走进大中小学校园,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特点,开展学写秦文字、学修兵马俑、知识竞赛等互动活动和“秦始皇陵考古新发现”“秦史与秦文化”等知识讲座。这些活动已在西安、北京、长沙、南京、包头、呼和浩特、拉萨等地大中小学校开展百余场。

跟网民的互动,提升了碑林博物馆的大众知名度。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为西安碑林博物馆开了专场,石台孝经、昭陵六骏、颜氏家庙碑3件国宝华彩亮相,带动更多观众到碑林博物馆一睹真容。

参与烹制文化大餐

打开手机拍照功能对准一张古画,古画立刻出现在屏幕中,一袭白衣的“画中仙”在屏幕中动了起来,用手指拖动“画中仙”可以“畅游”古画,遇到不同的人物和地点会触发讲解其历史典故。这是西安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新丝路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根据视觉识别技术研发的“AR画卷”。

“视觉识别技术突飞猛进让传统静态画卷中无法展示的内容,比如画卷所表现的地理信息、风土人情、人物故事等出现在屏幕中,大大提升了文物‘开口说话’的能力。”该公司智慧文化部部长朱小雨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数字文化科技公司将数据采集、全息三维成像、增强现实、体感互动等新技术引入博物馆建设,用现代科技彰显文物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馆藏的将军俑、武士俑、御手俑、跪射俑、文官俑等为原型,分别赋予有所思、伤别离、觅终南、射天狼等十二个人物形象,与华扬联众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蒹葭十二士”系列文创产品。

文旅融合背景下,各大博物馆积极盘活馆藏资源,与第三方机构共同用创意让文物成为丰富日常生活的多彩元素。西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陈理娟观察认为,“以前是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做文化大餐,今后发展趋势相当于把文化厨房和原材料提供给公众,由公众共同参与文化大餐的制作。”文创产品不但扩展文物价值的外延,也在引领着新消费。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种类超过12.4万种,实际收入超过11亿元。

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文物局在2022年底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相比2012年(3069家)增长超过1倍。“博物馆参观人次也实现跨越式增长,不但参观博物馆的人多了,参观者去的次数也多了,参观博物馆成了美好生活的一部分。”陈理娟说。

在多年工作中,田静发现,不少观众是带着专业知识储备来参观博物馆的。仅配合文字说明和讲解陈列文物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参观者们的需求。

以需求为导向,博物馆不断丰富展览形式,创新展示文物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

转变策展理念。陈理娟观察到,过去策展理念重在打造精品实物展,挑最好的文物摆在那里。现在重在讲文物背后的故事,要让文物会说话,立体化彰显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基因和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准备一段两分钟左右的讲解短视频,需要花上两三个小时做案头准备工作。”白雪松介绍,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的西安碑林,收藏着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如何在庞大的历史文化知识宝库中选取讲解内容,怎样讲解才能让屏幕另一头的观众感兴趣,讲解的趣味性与专业性要怎么平衡等问题,都是他要慎重思考的。

策展目标从以物示人向以文化人转变,策展机制从博物馆展陈部门单方面主导转变为多方参与。变馆藏资源有什么、擅长策划什么就做什么为公众需要什么就策划什么。

田静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例讲道,博物馆从最初的收藏、研究功能为主的“藏宝阁”,转变为公众了解历史文化、学习知识、陶冶情操、休闲娱乐、亲子陪伴的文化服务场所。“实物+场景+数字多媒体+体验活动”的立体化展览手段,线上线下互动、云展览等数字化形式,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丰富了我们文博工作者创新工作形式满足公众期待的手段,但我们真正要做的还是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白雪松说。□

THE END
1.文博青年说丨讲好新时代博物馆故事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让文博与观众更贴近、服务更周到、策展更精致、文创更有趣,我们寻访了10位首届“中国博物馆协会年度青年人物”,他们分享了自己与博物馆之间的故事。他们来自不同类型博物馆、不同业务领域,他们有情怀、懂专业、会创新,是博物馆创新发展的探索者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9346209071027703&wfr=spider&for=pc
2.让文化遗产走出来动起来融进去中国国家博物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要求,深刻阐述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为我国文博领域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https://www.chnmuseum.cn/zx/gbxw/202403/t20240311_266090_wap.shtml
3.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创新思考文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意识形态、与自然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个过程,集文化、教育、科研价值于一身。新时代的博物馆应以文物为载体,运用新型的文物保护材料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创新文物保护形式和文化传承理念,发掘文物蕴含的人文内涵,让文物“说话”,在http://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206/5565.html
4.圆桌面向未来,博物馆如何创新发展古代艺术澎湃新闻面对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博物馆展览如何多元探索与创新发展?博物馆探索“跨界融合”、“博物馆生活+”等话题成为时下的行业焦点和热议话题。澎湃新闻获悉,“面向未来——博物馆赋能美好生活”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展览交流专业委员会2024联合年会近日在上海世界会客厅召开。近200家博物馆、科研院所等企事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42969
5.医学博物馆论坛医学历史与博物馆文化传承分论坛召开在分会场逸夫楼620会议室,进行了第四项议题关于“北京医学博物馆历史文化和传播创新研究”的汇报与讨论。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甄橙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刘静老师、首都医科大学的谷晓阳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孙灵芝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解博文老师,分别代表各医学院介绍了各自机构的医学博物馆文化研究情况,分享了各自https://bynews.bjmu.edu.cn/zhxw/2023/9013db4904b2471c8b9d4c12be7e36e3.htm
6.当代建筑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解读贝聿铭先生在建筑多元化、多样化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建筑如何与城市地域性文化历史相结合,如何在中国现代生活的坚实土壤上创造出既有时代文化特色又具有中国气派的新建筑文化,怎样继承传统并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对此作出了专业的回答。http://www.viphuayuan.com/content_232.html
7.新时代博物馆主题宣传丨用心传承文化根脉踔厉奋进再谱新篇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博物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时代赋予博物馆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深入挖掘河北地域特色,彰显中华文化魅力,持续推进创新型博物馆建设,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奋力谱写新时代博物馆发展的华彩新篇。河北博物院勇担当敢作为,强化风险防范筑牢安全防线,不断提升开放服务质量,十年来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zg0Nzk2MDeD34GtsIbOcw.html
8.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传承与创新2020年4月10日,在国际博物馆协会与经合组织共同组织的“COVID-19和博物馆:影响、创新和后疫情时代的计划”网络研讨会中,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Peter Keller和加拿大蒙特利尔美术博物馆馆长Natalie Bondil都表示,疫情影响之下,博物馆门票收入的急剧减少、机构捐赠及企业赞助的减少是短期内最明显的影响,这一博物馆经济危机同https://m.cls.cn/detail/769314
9.用生活美学推广历史,用文化创意振兴东北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思路、创新方法,学习新的发展模式对红色文化进行推广。而文化创新则可以充分挖掘红色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的有效新途径。 东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独特,加之国家政策倾斜,博物馆文创发展有良好开阔的前景。博物馆文创既可帮助输出红色文化,https://www.openwhy.cn/article/detail/1112330147916128256
10.中医药文化节122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100佳案例风采(部分)近日,泰尔森中药炮制文化博物馆喜获“2021重庆中医药文化节传承创新十佳展示场馆”殊荣。泰尔森中药炮制文化博物馆于2016年筹划并启动,并于2017年竣工向社会各界开放,是重庆市迄今唯一的中药炮制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内景 博物馆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内设中医药https://www.cqcb.com/topics/huangzhimeichuanchengchuangxinzhongguozhongqing2021zhongyiyaowenhuajie2021zhongqingshizhongyiyaoxingyexiehuixueshunianhui/2022-01-19/4726329_p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