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是增强文化自信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应努力探索国内非遗活态传承、有效传承和多元传承机制与智慧,积极挖掘整理海外非遗传承保护经验与教训,内外兼修,全民参与,共同激发全民非遗保护传承活力。
一、广西非遗活态传承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璀璨的文化财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各族群众对非遗保护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建设文化旅游强区等方面,进一步发挥非遗的作用。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近20年来,广西积极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先后开展并完成了五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和八批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申报评定工作,已建立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名录保护体系。截至2022年5月,据统计,广西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项,国家级代表传承人49位(其中40位健在),自治区级非遗项目914项,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936位。可以说,非遗文化是广西区内各民族扎根地方,透过长期历史实践形成的绚丽瑰宝,也是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增强文化自信的交融场域,更是推动区域文旅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题中之义。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从当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总体情况看,广西非遗的传承路径主要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多方联动。自2012年以来,为推进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每逢春节、“三月三”、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主题日,广西区内都会举办各类促进非遗传承的系列活动,将非遗文化体验活动送入乡村、社区、企业与校园。近年来,非遗进校园活动丰富多彩,苗绣、壮锦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以体验活动、绘本教材等形式,进入中小学及幼儿园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活动当中。非遗进校园及研学活动赋予历史悠久的非遗文化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让青少年浸润于非遗文化之中,切实增强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参与感、获得感及认同感。
广西非遗传承的未来建议。现阶段,广西区内的非遗活态传承在法律及政策体系、传承人体系及多元化传承路径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如何进一步完善非遗传承人体系,推动广西非遗传承,或可借鉴一衣带水的非遗保护强国——日本的认定“群体传承人”这一举措。日本在需要集体参与的节庆、民俗活动中,将当地社区中的所有人都作为传承人。广西“三月三”这一节庆活动经过十数年的建设、推广,已在区内外形成良好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要将“三月三”这一节庆与非遗活态传承更好地结合,通过深耕区域“三月三”节庆文化,认定区域群体传承人的方式,切实增强群众对非遗传承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从而推动“三月三”节庆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目前,除了认定非遗传承人之外,“非遗进校园”亦是近年来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路径。然而,现下学界对广西区内“非遗进校园”的讨论,以及各方主体在学校非遗教育中的实践,大多聚焦于探讨非遗文化融入大学教育的现状及可能途径。笔者在此建议可以聚焦青少年儿童群体,以这一年龄段的群体为核心,对非遗活态传承的学校教育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在深耕、挖掘八桂大地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将多样的民族文化内涵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展现于青少年儿童群体面前,为他们发展出既可深度体验,又可持续学习的非遗活态教育体系,将非遗文化细致、全面地融入青少年儿童的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体验之中,让青少年得以持续、深入地薰习非遗文化,或成为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可能路径。(作者及单位:杨菁华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二、开辟非遗保护育人的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这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此,高校应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体系,形成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长效机制,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实践中,开辟非遗保护育人的新路径,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立根铸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精心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责无旁贷,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不懈地加强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大学生在课程研讨、实习实践、文化交流的教育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将非遗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实现传承有力度、保护有温度、研究有深度、宣传有广度,实现学校敢担当、教师有作为,学生对非遗保护认识有提高,不断提升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创造特色学科,打造特色文化,从而推动高校文化建设的新发展。(作者及单位:周婷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本文系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民族院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研究”(2021KY0147)阶段性成果)
三、多彩非遗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五个大类。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7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14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覆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个大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12个世居民族关于自我、社会与自然三者关系相互调适的经验积累,是伴随民族迁徙和各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文化形态。它们既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又扎根地方社会绽放多姿风采,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在群众的行为实践中历久弥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广西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部分。
广西各民族的口头传统与表现形式和中华传统文化有相同的叙事结构。广西各民族口头传统与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记载民族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常识的仫佬族古歌与刘三姐歌谣;记录先祖创造世界的《密洛陀》与《布洛陀》;传唱劳动人民坚强乐观、追求美好生活的壮族嘹歌等。尽管各类口头传统的内容包罗万象,表现形式风格迥异,但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类追求美好、生生不息的普遍心智。
广西各民族的传统技艺实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广西各民族的传统技艺包括食物和手工艺品制作、民族医药知识及其实践等内容,是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一种生产方式。倾注了民族智慧和感情的传统手工技术,在现代机械工业社会里向大众展示了先民在适应和利用自然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传统技艺的价值在于它承载的万变不离其宗的文化精髓。广西米粉源于秦朝派来修灵渠的中原群众对面条的怀念与改良,随后广西各地群众依据本地偏好的口味、独特的食材和烹饪手法,创造了广西各地对酸、辣、鲜、甜等各有侧重的米粉风味。木构技艺是中国建筑史上最成熟的工艺。侗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积累中形成了一套运用木材建构聚落空间的娴熟技术。侗寨里渡河的廊桥、神圣的鼓楼、居住的房屋、储粮的谷仓等日常生活建筑,都是工匠巧妙运用榫卯加固而成。始于唐代的钦州坭兴陶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近年来坭兴陶工匠受国家对非遗工艺重视的政策鼓励,依据时代特征创新地融入地方民俗特色或结合中国风雅传统将传统文化的意蕴糅合其中,塑造出文化意涵丰富的艺术作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魂魄,是浇灌滋养优秀民族的生命源泉,是凝聚民族、振奋人心的精神纽带。在历史进程中,广西12个世居民族和衷共济,以文化为经纬编织了一幅艳丽的民族团结织锦。这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底色,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凝心聚力、云程发轫的强大精神纽带。(作者及单位:雷韵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文化兴边视野下铸牢广西边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21FMZ024)阶段性成果)
四、瑶族手抄本文献研究的价值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日本南山大学馆藏瑶族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21BYY183)阶段性成果)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