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民族文化极具魅力。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彝族人民的生活从过去的封闭不断的走向开放,族际通婚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是通婚后彝族音乐可能会被不断的汉化、遗忘。面对如今高速发展的文化,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增强文化的主体性,保护传统音乐的精髓,让其在多元音乐文化中保持民族性、独特性,在族际通婚、多元文化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更好地将自己的音乐通过教育传承下去。本文将针对凉山彝族族际通婚里的彝汉通婚这种情况,来探讨其可能出现的音乐文化断代或是丢失等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传统音乐不应该被遗忘,反而应该更加坚守其传承和发展。关键词:族际通婚;传统音乐;继承发展
族际通婚指的是由两个不同的民族个体结合而成的婚姻,其研究最早开始于西方国家,是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族际通婚不仅仅反应的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两个民族所包含的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交融预碰撞。其实我国对族际通婚早有记载,在很多历史文献中保留了大量的关于各个朝代、皇族的族际通婚历史,比如:公主下嫁、女子入宫等等。但之前我国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个案研究,缺乏对通婚的概括和比较研究。直到1988年,我国社会人类学教授马戎和潘乃谷采用西方社会学抽样问卷调查方法来研究我国的族际通婚情况,开创了我国关于族际通婚的量化分析和模式分析的先例,随后,这个问题才被国内的很多学者们讨论到。族际通婚是各个民族之间相互渗透、融合的一种表现,能够有效的促进中华民族一体化的形成。G0A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封闭,上世纪40年代末以前一直还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奴隶制社会形态,禁止与外族结婚,必须严格的和同族内婚、等级内婚等婚姻制度。20世纪90年代之后,社会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凉山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些改变,这些变化同时也表现在两个民族的婚姻方面。其次,很多凉山地区的彝族人民陆陆续续到外地求学、工作、经商等,同时大量外地的人们涌入凉山,在这里工作、学习。随着各民族之间开始进行频繁的交流,大家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传统的婚姻观念慢慢被打破,出现了彝汉或是彝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情况。彝、汉民族对族际通婚的态度变化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反应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打破了传统婚姻的禁忌,不仅能够提升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生活的了解程度,还能够积极的推动和改善彝汉民族关系,促进彝汉关系的良性发展。G0A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笔者主要讨论的是在彝族族际通婚里面彝汉通婚以及通婚后如何传承彝族音乐这种情况。为了调查具体情况,笔者和小组成员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两次分别去到了凉山州的盐源县、布拖县进行调查,访谈了一些当地居住的人们,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地群众对彝族族际通婚的态度和音乐的传承情况,笔者还在几个有大量彝族人民的群里发放了25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2份,其中彝族165份,汉族67份,通过实际访谈与问卷调查结果,笔者对彝汉民族关系有了一些自己初步的认识和看法。G0A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社会生活、音乐等等也逐渐变得多元化,随着彝族族际通婚的情况不断的出现,他们的生活也从过去的封闭不断的走向了开放,族际通婚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和其他少数民族通婚后可能会碰撞出音乐的火花,和汉族通婚后很多会被汉化,但笔者认为汉化并不一定是一件坏的事情,他可以将彝族音乐让更多人听见,并且逐渐的爱上他。G0A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首先,在族际通婚之后,很多彝族人民并没有忘却自己的民族音乐,并且还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继承和发展他,所受的教育程度越高越懂得文化的重要性,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把彝族的音乐做好、传承、发扬好。另外,在和汉族结婚后,精神与生活、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汉族也有可能会被影响,从而去了解、学习彝族文化。比如说笔者了解到我国国家一级作曲家,凉山自治州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安渝先生,在与彝族姑娘结婚之后,被彝族音乐的所感染,四十多年走遍大小凉山的村寨,不断的学习丰富彝族民间音乐,根据彝族音乐的音乐基础,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彝族歌曲,为凉山彝族音乐的传播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族际通婚之后,语言是有可能丢失的,但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会丢失,反而可能会有一些积极地促动。彝汉进行交流的时候,可以借鉴汉族、彝族优秀的东西来发展彝族音乐。在凉山很多彝族汉族杂居的地方,人们相处得亲密无间,在彝族传统风俗节日或者其他闲暇时刻也会邀请汉族人民到他们家里去做客,会间接的影响汉族人民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对彝族音乐的向往和热爱。G0A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应该建立在其历史环境、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我们要从最本质上去认识和了解传统音乐文化,才能够更加深入的去保护他,正如笔者之前提到,虽然族际通婚可能会对彝族传统音乐有一些影响,但并不全是坏的影响,文化的变迁融合是无可非议的,因为所有的文化都是在变迁当中发展和延续下去的。我们要结合实际的情况,找到适合发展和创新彝族音乐的方法,保护其音乐的主体性,才能更好的去保护她的原始性,更好的将彝族音乐推向国际大舞台。G0A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释:①凉山洲志.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1]黄新初.四川省彝族民间音乐全集[M].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12.[2]朱崇先.彝族典籍文化[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3]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彝族简史[M].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印,1963.[4]李邵明.巴蜀民族史论集[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5]曹令士.彝族音乐论文集[M].凉山州文化局编印,1991.[6]曹本治.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南卷)[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7]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中国传统音乐为例[M].中央音乐出版社,2007.[8]伍国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9]柯琳.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概观[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10]张应华.传承与传播: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11]袁艳,景志明.凉山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12]单红龙.中国传统音乐[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8.[13]曾令士.凉山彝族民歌与社会生活、风俗之关系.中国音乐[J].199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