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党和政府作出的伟大的战略决策,西部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西部的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落后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大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有利于西部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2.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一语道破了教育的本质属性。民族地区要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当务之急是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民族地区教育要持续、稳定、长久地发展,也必须走素质教育之路。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族地区要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素质,就必须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提高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3.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的需要。教育是具有政治性的,民族地区教育更具有特殊的政治性,民族教育的成败得失影响着民族关系,因此,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4.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区青少年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教授公开发表了他对全国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根据我们研究的结论,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内地汉族地区。因此,有必要针对民族地区青少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正面给他们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二、影响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2.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过分强调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民族地区大部分学校只重知识灌输,衡量教学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考分。一方面,教师、家长都无暇顾及心理素质教育,缺乏对青少年进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能力、自制能力以及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训练;另一方面,升学考试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加重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目前,有不少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还存在观念上的偏差:他们把有孤独感的青少年说成是不热爱集体,认为内向性格的青少年是“思想复杂怪癖”;把人际交往困难的青少年看作是不团结同学;把学习成绩不好,简单看作学习态度有问题,学习不踏实、不刻苦;对自控能力差、违犯纪律的青少年,看作是故意捣乱等。认识上的偏差,使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未能把寻求答案的目光投向心理健康教育领域。
在对青少年的教育方法上,学校方面也有许多不足。相当一部分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一味用教条、主观、粗暴的方法教育学生,伤害了他们的心灵,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3.来自民族地区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民族地区最敏锐、最活跃的一部分人,青少年往往率先感觉到民族地区的变化和冲击。他们一方面为民族地区社会的改革、进步而欣喜,另一方面又对某些具体变化迷惑不解。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给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影视以及外来文化等严重污染了青少年的听觉、视觉,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极为不利。再就是一些宣传媒介的舆论导向发生了倾斜,如报道港台明星多而报道模范英雄人物少;报道大款、大腕多而报道艰苦创业少;报道个人奋斗多而报道互助合作少。以上原因造成青少年中追赶时髦、模仿名人明星者有之;盲目攀比、追求物质享受者有之;孤僻自私、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者有之;玩世不恭、自暴自弃、道德淡化者有之等。
三、民族地区青少年和内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我们对四川、重庆民族地区1012名青少年(有效问卷968份)和内地青少年222名(有效问卷218份)进行了深入研究后认为,大多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素质水平符合其年龄特征,是良好的,但是仍有少数(约20%~25%)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素质水平不是良好的和健康的。和内地比较,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内地青少年,主要表现在:
1.在认知心理素质方面,民族地区青少年总体智力认知水平低于内地,幼稚与早熟两极分化现象比内地明显,观察力和想象力和内地差距比较显著。
2.在学习心理方面,我们认为,由于统一划一的教育模式使民族地区和内地学习要求、教材内容等相同(甚至比内地更多更难,因为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母语大多不是汉语,双语教学困难重重),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条件、学校教学、家庭环境等诸多方面都落后于内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学习渠道单一,感到学习困难,少有学习兴趣,对于难学的理科多数不喜欢,考试紧张,成绩不理想,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很难达到。
3.在社会适应方面,和内地相比较,民族地区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稍低,对现实环境的适应性比内地青少年弱。
4.在情感心理素质方面,与内地青少年比较,民族地区青少年比较害怕上学,自身满意度差,稳定性差,少有机变。
5.在性别角色心理方面,民族地区青少年性别角色观念传统、保守、被动,而内地青少年则开放、积极、主动。
6.在人际关系心理素质方面,与内地比较,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同伴关系稍逊,选择朋友幼稚、盲目,而内地青少年则更理智、成熟。
7.在人格心理素质方面,与内地比较,民族地区青少年比内地青少年单纯,少有幽默机变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从理念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更应该从理念出发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这是做好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可作以下归纳:
1.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缓慢,而且不平衡。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了呼吁――起步――发展――提高四个阶段,广大中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有了很大飞跃,各地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却相对发展缓慢,部分学校受全国中小学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染,也开展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多数学校,特别是所处地区偏僻、经济贫困、信息闭塞、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的学校,并没有开展这项教育活动。
2.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大。多数民族地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党和政府多次强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没有引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系统、持久、有序地开展起来,实效不显著,远远满足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问题对策
前言: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场所迅速扩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设立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专业的技术人才,发展的速度也是相对迅速的。但是在我国学校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足,那就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
1.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
2.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1问题的根源。根据调查表明,现在的职校生在老师的印象中是不好的。一般来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是由那些经历了高中梦的却没实现的人组成的。他们在学习方面或多或少的受到过挫折,或许也受到过严厉的指责和批评,又或许是他们在家里有些亲情的缺失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能给身心发展的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
2.2问题类型。我们都经历过中学阶段,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所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理解同时也了解,我们把它分为四个问题类型:青春期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问题、人格问题。在这里我们重点说一下青春期问题和学习问题。
2.2.1青春期问题。一般来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年龄都在十五到十八岁之间,按生理学来说,他们都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叛逆的,早恋是他们共同的表现。对于情窦初开的他们来说,他们常常会因为情感问题产生纠纷,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当然,脾气暴躁正是他们青春的一种表现。
2.2.2学习问题。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都有一种厌烦学习的心理,这种想法是从她们的中学时代产生的。学习不好被老师指责批评,同学们的歧视和孤立,自己对学习的一种胆怯的心理都是造成他们不想学习不愿学习的原因,更为甚者,逃学、抽烟喝酒、上网打游戏、打架斗殴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
从以上问题我们不难看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何其严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对策
针对以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3.1加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提高健康素质。根据调查表明,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于学生展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数几乎为零。虽然在校的领导都有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想法却没有实施,并没有将其规划到教学任务中来。所以有必要将心理教育拿到课堂上展开,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3.2加强引进和培训职业技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受过专业的心理健康培训的老师是几乎没有的,在这样老师的团队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得不到提高也是可想而知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成长阶段起着开启可引导的作用,所以教师的力量是极其重要的。
3.3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效率。现在的中职生之所以不愿与人交谈,孤僻独立就是因为缺乏交流。提高老师的心理健康辅导效率,打开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并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心理观。不管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关键的。
4.总结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化迅速发展的年代,高楼大厦的崛起仿佛成为了一个城市发展快慢的重要标志之一。时代的发展带来了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也为青少年带来了歪曲的成长机会。在这里,主要体现出来的一个时代问题就是,在一个城市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负面影响,其中就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才是有利的,所以一个学校学生的教育还得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入手。对于以上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各校还得依据各校的学生自身的特点,对症下药才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黄俊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1:147-148.
[2]俞国良.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1:55-60.
关键词教育者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教育事业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手段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现在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对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工程。
二、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学业压力大,承受挫折能力差
在学习竞争十分激烈的中学时代,对于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甚至出现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和谐
由于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很多中学生都以自己为中心,所以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和谐。
3、缺乏自信心
现在的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都比较高,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这样就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能力不强”,从而对自己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
中学时代,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三、教育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实施的策略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其生活实践中发生的。中学生正是通过他们的学习、劳动、文体、科技、团队及社会公益等各种活动接受社会影响的。由于青少年有精力充沛、爱好活动的特点,我们更应该对他们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使他们在有益的、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
3、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中学生优异的心理品质,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这不是一项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程,但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作者单位:云南省怒江州泸水一中)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创新教育心理健康平衡全面发展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灵魂和不竭的动力,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对其创新素质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意识的树立、创新思维的引导、创新能力的提高的创新素质教育过程中,决不能忽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和对其健康发展的引导。创新素质教育可以解放青少年的创造天性,开启生命智慧,但青少年心理正常、健康状况与否决定着创新素质教育的成败,二者相辅相成。
一、心理健康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对青少年创新素质教育,就是指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科学艺术的形式和方法,全面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和实践来挖掘、青少年的创造潜能并加以发扬光大。这种“发掘”过程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有目的地引导来实现的,是外部因素;而学生个体的参与程度、学习兴趣、处理信息能力、价值取向、心理承受能力等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成效,是内部因素。
二、创新素质培养可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创新素质与心理健康相辅相成
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给中小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帮助他们疏导并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和防范心理障碍,是目前学校亟需做好的一项工作,尤其是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显得愈发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