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时代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禁毒毒品治理
一、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青少年毒品滥用问题依然严峻
年轻人依然是毒品滥用的主要人群。《2019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2]:“截至2019年底,中国现有吸毒人员214.8万名,其中18岁到35岁104.5万名,占48.7%;18岁以下7151名,占0.3%。”青年与青少年吸毒群体具有一定规模。《2021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3]指出,“我国吸毒人数和新发现吸毒人数连续5年下降,毒品滥用治理成效持续显现,但滥用品种更加多样。”这对追求娱乐性与感觉寻求的青少年群体来说,沾染毒品的风险仍旧存在。
具体到诱发因素,大部分可以归因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性,他们感觉寻求的水平较高,喜欢追求新异刺激,同时强烈的归属需要推动青少年对同辈有更高的依恋,如在青春期前后接触到有吸毒行为的同伴,则其本人产生吸毒行为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同时,研究还发现青少年的吸毒问题不仅仅对其自身发展有消极影响,还与更高的越轨行为和风险行为有密切关联,这些消极影响会向家庭和社区延伸,最终影响社会安全稳定。
(二)当前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效果欠佳
二、当前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重禁毒宣传,轻预防教育
1990年2月20日在名为“国际合作取缔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非法生产、供应、需求、贩运和分销”的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上,各国首脑达成了“毒品供应断流”和“削弱毒品需求”两大禁毒策略,前者主要是通过立法、执法等手段打击毒品制贩等行为,以降低毒品流通量,后者是针对毒品滥用行为开展医疗、教育等工作,以降低毒品需求。我国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则是“削弱毒品需求”策略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并与打击毒品犯罪相辅相成。
(二)教学资源缺乏,教育方式单一
(三)教育人员数量不够,教学质量不高
三、构建新时代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
(一)以育为先,创新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理念
谋划新时代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单纯注重禁毒宣传而轻视预防教育的传统理念和做法,树立“育在防先,防胜于罚”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新理念。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构筑全社会防范毒品的有力体系,需要联合政法机关、禁毒部门、学校、社区、家庭、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形成个人预防体系、学校预防体系、家庭预防体系、社会预防体系、社区预防体系和其他预防体系相互协同、相互融合的全体系、全过程的预防和教育体系。坚持以育为先,预防为主,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特别是学校预防体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和预防功能,坚决守好青少年预防毒品教育的主阵地。具体而言,学校教育要创新育人理念,发挥自身育人优势,结合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现状和要求,跳出“毒品”谈“毒品预防”,把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与知识技能传授、价值观培养、心理健康等育人工作结合起来,以教育的视野和理念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吸毒和毒品的危害,而不是简单的以宣传的视角和方式向青少年展示毒品的危害和吸毒的后果,在必要的健康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教育中,培养学生自觉抵制毒品侵袭的心理素养,提高学生识别毒品、拒绝毒品的能力。
(二)建构新时代青少年毒品价值观教育理论体系
(三)融合资源,探索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模式
三是构建多方联动的毒品预防教育新机制。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而是要秉承共治共享的理念,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充分融合,发挥全社会各个阶层和组织的力量,构建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和社区多方联动,协同一致的全方位、全过程预防教育体系。同时,深入挖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毒品预防教育方面的专业优势,在社区层面培育禁毒大环境,在家庭层面打造预防基本单位,在个体层面提升拒毒心理资源。青少年群体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对于在校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需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和功能,但对于部分辍学或外出务工的青少年群体则更多地需要发挥社会的教育力量。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力量,联合国家禁毒教育机关、专业社会禁毒教育组织,引入社会力量和禁毒教育志愿者,建立多重力量参与的社区毒品预防教育新机制。
(四)育防结合,丰富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资源库
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不仅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路径,而且还必须加强毒品预防教育资源库建设。建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资源库,需要更新和完善传统的单纯宣传毒品危害后果的教育内容,走多学科知识融合的创新之路,建立更加完备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资源库。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和禁毒戒毒教育的内容涉及医药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主体和学科内容,完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资源库就是要建立多元一体的毒品预防教育主体和内容。
一是要全面深化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内容体系。打破传统的单纯讲授毒品危害的教育内容,全面普及关于毒品和毒品预防的知识技能,特别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美好健康生活的价值观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和自觉抵制毒品的意识。
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课程体系。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制定了《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禁毒教育课程,但从实施情况来看,效果还有待提高。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课程体系,需要以学校为主体,组建专家团队,系统编写青少年科学规范的毒品预防教育大纲、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教学方案、专用教材、辅导读物等专门材料,进一步丰富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
三是要创新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层面不仅要开设专门的毒品预防教育课程和内容,而且要针对不同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青少年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毒品预防教育,要把毒品预防教育同学校文化知识讲授、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治规范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多种教育方式和途径的有机融合。
(五)循证实践,打造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教师队伍
一是要强化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专家学者队伍建设。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涉及禁毒学、公安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一系列学科和领域,因此,必须组建一支由众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队伍,更好地引领和指导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和教师培养工作。
三是要加强禁毒一线人员的师资培训。让禁毒一线人员进学校、进课堂,充分发挥禁毒一线人员的工作经验和专业优势,更好地促进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
四是要加强禁毒立法工作者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禁毒立法工作者是我们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要资源,加强法律工作者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使得他们既是法律专家又成为教育能手,把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与学校法治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对毒品法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五是强化社区志愿者培训。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特别要强化对社区志愿者的培训,增强其毒品预防知识技能和宣传教育能力,充分发挥志愿者的数量优势,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生活,远离毒品的良好氛围。
四、新时代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的支持措施
吸毒成瘾是严重危害我国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之一,防范毒品对青少年的危害,一方面需要构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还需要大力推进青少年禁毒防控体系的建设。
一是建立常态化青少年涉毒问题排查工作机制。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排查管控,坚决打击零星贩毒市场和不法分子,加强对校园周边歌舞厅、游戏厅、网吧等青少年经常出入的娱乐场所的整治和排查,净化社会风气和环境,为青少年创造远离毒品的健康环境。
二是加强对青少年涉毒问题的监测和预警。组织多学科领域专家深入研究青少年涉毒问题的特征,分析涉毒原因,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测和管控,做到超前预警、及早防范。
三是及时管控吸毒成瘾的青少年,并提供戒毒治疗服务。禁毒、公安、宣传、学校、社区等部门要联合行动,大力加强涉毒青少年排查管控工作,及时为吸毒人员提供收戒治疗服务,教育挽救涉毒青少年群体。
四是将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上升到社会治理的层面加以统筹安排,发挥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多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优势经验,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将毒品治理与教育心理矫治的循证实践成果向社会延伸,并向基层社区外派专业力量定点实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并与地方党委政府、司法局(所)、公安禁毒、各级学校共同建立多方认可、参与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综合平台。
(作者:袁存凤,司法部戒毒管理局,博士。张灏,成都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王高喜,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孙琳琳,张凡迪.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媒介因素实证分析[J].今传媒,2011(03):50-51.
2.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2019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中国禁毒网.2020-06-24.
3.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2021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中国禁毒网.2022-05-26.
4.朱晓莉,陈晓云,黄泽政,陈峰,张林.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情况调查——基于A省在校生样本的分析[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8(03):49-57.
5.秦总根.差异化毒品预防教育的探讨[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8(04):16-22.
6.温佳琪,关纯兴.基于“互联网+”的中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模式[J].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19,32(01):79-84.
7.梁鑫,郑永红.当前我国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08):21-23.
8.雷海波.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创新发展[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7(05):107-112.
9.李畅.“两微一端”禁毒宣传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8.
10.王道春,刘宏楚.自媒体时代公安机关禁毒宣传模式的创新[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9,21(05):21-28.
11.黄希庭.探究人格奥秘[M].2014.北京:商务出版社.
12.王高喜.禁毒社会工作者知识技能手册[M].2021.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3.岳童,黄希庭等.价值观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209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