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冰箱贴如何跻身文创“顶流”

2024-12-1414:29发布于上海界面新闻官方账号

划重点

01国博文创产品销售收入比2023年增长106%,凤冠冰箱贴销量超53万件。

02除此之外,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和北京艺术博物馆的乾隆御碑亭流沙落叶冰箱贴也广受欢迎。

04然而,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供应面临挑战,如工艺复杂导致的产能有限和供应链问题。

05博物馆文创产品需结合调性和消费者需求进一步拓宽品类,延续热度。

界面新闻记者|马越

界面新闻编辑|牙韩翔

“没有什么抢货攻略,如果你真的很想要,唯一的秘诀就是早点到。”在小红书,有网友如此形容在国家博物馆的购物体验,而人们一大早赶到博物馆取号、排长队、穿过人潮,为的只是购买当日限购的一款纪念品——“凤冠冰箱贴”。

国博的凤冠冰箱贴以毫无疑问的社交网络人气和难买程度成为当下文创圈的“大爆款”。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11月27日,国博文创产品销售收入比2023年增长106%,以“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原型设计的凤冠冰箱贴,销量已超53万件。

根据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陈静对界面新闻提供的数据,上述流沙落叶冰箱贴自10月底上架以来,截止到11月底销售量已经超过了1.7万个;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文物保护与发展部文创负责人周海荣则对界面新闻表示,该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已经售出4万多套。

冰箱贴之所以遍地开花,很大程度上也是契合了当下的消费需求。冰箱贴体积小、收纳便捷,同时又有质感能满足人们旅行纪念的需要,加上通常冰箱贴的客单价多数在20-70元左右,能面向的消费群体更广,适配性也更高。

“冰箱贴眼下已经成为设计师展示自我的一个很好的舞台,通过不同的造型、材质、工艺和设计,它可以延伸出更丰富的创意空间。”北京艺术博物馆合作的文创团队设计师李夫振告诉界面新闻,而包括目前的爆款流沙冰箱贴就是出自他的设计。

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很多博物馆刚起步做文创业务时,会把冰箱贴作为眼下吸引市场的一个抓手。

李夫振最早在2019年成立工作室、第一次做文创项目的时候,就在考虑什么产品能让大众有购买欲望,能消费得起,同时还要有意义,于是他把精力聚焦在冰箱贴上。

“这两年冰箱贴热度越来越高,已经从小众爱好变成了大众消费品,而各家的设计和产品都非常‘卷’。”在他看来,冰箱贴运用到的任何材质和工艺其实都已经非常成熟,设计师只是在形式和玩法上做到“微创新”。

独特的材质和工艺更能凸显出产品的质感。譬如李夫振2022年开始和北京艺术博物馆合作时,把版画运用在冰箱贴设计上,“版画冰箱贴受到一些中高端审美消费者的欢迎,是因为它是一种材质和艺术形式的跨界,把版画和木头结合在一起,凸出了一种手作感。”他说。

而后续成为北京艺术博物馆代表性文创的季节款系列冰箱贴,他采用了金属浮雕加镂空的工艺,在今年春天时,以馆内玉兰花为元素的“金玉满堂冰箱贴”也颇受追捧一度断货。目前的流沙冰箱贴大火,也是因为倾泻的金色流沙能很更表现出秋天银杏落叶的艺术形象。

冰箱贴同样是刚在今年刚设立文创业务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大单品”——周海荣告诉界面新闻,目前馆内的所有文创产品中,冰箱贴已经占据了80%。

这家博物馆做文创还不到一年,就能以天宫藻井冰箱贴出圈,一个关键点同样是材质和玩法上的创新。

这款产品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内的“隆福寺万善正觉殿天宫藻井”为原型设计,金属材质的冰箱贴一共有5层,每层都是单独的磁贴可以分开,底层还专门设计了夜光效果。

但让不少产出爆款的博物馆负责人苦恼的,就是如何在“泼天流量”袭来的同时,能有靠谱的供应链保障供应,同时又能做好消费者的购买体验。

工艺上的复杂导致的产能有限,也是造成这类爆款产品断货的原因之一。

譬如国博的凤冠冰箱贴既有金属款也有木制款,而每款都需要用各种配件模拟凤冠的珍珠和宝石的流苏造型,挂载、彩绘、喷漆等工序则需要手工完成。

周海荣则告诉界面新闻,天宫藻井冰箱贴的工艺难点在于设计为5层,既可分开摆放,又可重叠摆放,还原藻井的完整形态。直径8厘米的冰箱贴上再现了68座亭台楼阁,金色与深紫色的主色调凸显出古建的恢宏。工艺也有讲究,天宫藻井冰箱贴上色共有上千个色块,最小的色块不到1毫米,肉眼很难分辨。上色完全是手工滴胶,需要在无尘的环境中操作,确保成品不溢色,不混色,没有杂质;每层要放置4个磁石,且必须对准位置;每个细节对工艺的精细要求程度极高。

在李夫振看来,很多流沙冰箱贴都受制于流沙供应链。“很多冰箱贴的制造工厂是没有办法生产流沙的,需要另外的工厂配合制作流沙,而今年以来流沙冰箱贴这个品类整体大火,很多工厂产能都饱和了,很难加单。”他告诉界面新闻,好在他找到的冰箱贴供应商自己投资了一家流沙工厂,能满足自己订单的需求,才加班加点地生产了出来。

线上售卖固然是增加渠道的一种方式,他们也有下一步计划。但在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陈静看来,对于博物馆文创来说,“场景化”是文创热一个重要原因。

“线上买一个文创品很简单,但其实留给消费者的印象并没有那么深刻,少了对产品和博物馆文化之间关联的体验感。博物馆文创应该是线上线下联动的销售方式,线下是场景体验,线上是广泛传播。”陈静对界面新闻解释道。博物馆文创是依托于文化内涵和场景的原创产物,这也是它们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譬如流沙落叶冰箱贴的原型取自的核心场景是乾隆御碑亭和银杏树,当它热卖时,院内300年历史的银杏树恰逢最佳观赏期,有游人驻足拿着新买冰箱贴,寻找最佳角度拍照。而国博的凤冠冰箱贴本身还有AR玩法,在人头攒动的凤冠文物展柜前,还有更多的人为了能有互动打卡单独排队。

其实,无论是冰箱贴还是其他文创产品,核心还是要满足当代年轻人的情绪价值。

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整体消费呈现疲态的大环境下,文创产品也有一定的“口红效应”——就像其他圈层的“谷子”和潮玩。正如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提出过的一个概念是“无用”,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渴望通过收藏这些看似“无用”的小物件来寻找精神的慰藉和自我认同。这些产品虽然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实用性,但它们却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满足了人们对于美、个性和情感的深层次需求。

另一个大的趋势变化是,“文博热”的潮流还在进行时,并且有愈演愈烈的之势。

来自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刘洋的数据是,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正式备案注册的6833家博物馆接待观众量达9.4亿人次,仅暑期两个月接待的观众量就达到了2.99亿人次,其中有6个省的观众接待量都突破了1500万人次。

于是“门票不花钱,文创花大钱”成为很多年轻人明显的消费特征。

按照周静的思路,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冰箱贴系列会把四季的景观做全,“我们的理念就是不要沉浸在单一产品中,要把爆款变成常态款。”同时,还要有深挖馆内更多IP的可能性,“万寿寺的福寿文化、馆藏文物和展览、大运河文化等都是值得继续开发的元素。”她告诉界面新闻。而这也意味着,文创产品的品类要结合调性和消费者需求进一步拓宽。

THE END
1.故宫博物院院刊院刊简介 来稿要求 《故宫博物院院刊》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主管、故宫博物院主办的人文类学术期刊,以立足于实证基础上的文博和明清宫廷史研究为主要特色。长期以来,刊物坚持以党的出版方针为指导,坚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自觉维护学术的严肃性和诚信。《院刊》创刊于1958年,1958和1960年出版两期后https://www.dpm.org.cn/journals/
2.新知故交相见欢——记故宫书苑一场别开生面的签约仪式说到故宫出版社,那可是故宫博物院旗下的专业出版社,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中独此一家!自1983年成立以来,它就肩负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从传统出版到数字融合出版,再到文创产品研发,故宫出版社一直在路上,不断推陈出新,让故宫的宝贝们以更多元的方式与大家见面。 https://item.btime.com/f1qmqetqlsf8qibnsapf7cknk85
3.故宫博物院书画藏品里的那些诗和那些事中国许多国学经典流传于世,不少书画作品与文人墨客的赏析文章被收藏在了故宫之中。 《名家大手笔》以古典诗文为线索,精选52篇国学传承经典,每一篇诗文,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让我们在品读之间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 而与这些诗文相对应的,则是100余幅故宫书画珍品。这些书画作品大多来源于故宫博物院典藏,每https://news.dayoo.com/gzrbrmt/202412/16/170636_54761586.htm
4.图片报道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图片报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16日 第02 版) 12月15日,“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华殿面向公众开放。展览展出来自国内五家考古文博机构的399件(套)重要文物。图为观众在参观展览。 杜建坡摄(人民图片)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pc/content/202412/16/content_30046353.html
5.现场一眼五千年:故宫展凌家滩文化玉器古代艺术澎湃新闻在即将迎来凌家滩遗址发现40周年之际,12月14日,“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幕。展览展出了来自国内五家考古文博机构的399件(套)重要文物,种类涵盖玉石器、陶器、骨器等,其中包括暗含丰富哲学思维的“刻图玉版”、北京2022冬奥会奖牌的设计灵感素材“重环玉璧”、承载新石器时代自然崇拜的“玉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49639
6.《故宫博物院院刊》故宫博物院主办10-17故宫博物院院刊2024年09期 09-06故宫博物院院刊2024年08期 09-06故宫博物院院刊2024年07期 《故宫博物院院刊》创刊时及1979年复刊初期均未设主编,从创刊号至1986年第4期,编辑者均为院刊编委会。1979年主持《院刊》复刊工作及其后几年中实际执行《院刊》主编工作的是刘北汜先生。 《故宫博物院院刊》创刊http://ggbwy.chinabidingnews.com/
7.《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年05期6、EDXRF对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瓷器的无损分析 李合;徐巍;李卫东;梁国立;苗建民; 7、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瓷器釉的颜色无损测定 丁银忠;赵兰;黄卫文;侯佳钰;苗建民; 8、对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青瓷的拉曼光谱无损分析 赵兰;赵小春;郑宏;杨百瑞;苗建民;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323/15/9305059_968462651.shtml
8.资料《故宫博物院院刊》目录在线阅览下载地址《故宫博物院院刊[1]》创刊于1958年,开始为不定期刊物,继创刊号后,1960年出版了第2期,后即因“文化大革命”停刊。1979年,《故宫博物院院刊》复刊。自复刊始至1999年为季刊。2000年始至今为双月刊。《故宫博物院院刊》创刊时附属于故宫博物院研究室,1979年复刊后依旧。1985年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成立后,属期刊部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8249925
9.普天同庆知为谁——《故宫博物院院刊》为您解读清宫万寿庆典的文章撷英︱林姝:崇庆皇太后画像的新发现——姚文瀚画《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 《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编 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故宫博物院正在筹办《普天同庆清代万寿庆典展》,借此之机,文保科技部细心找出未曾刊布的原名为“清人画颙琰万寿图像”的贴落作品准备修复展出。这一庆典题材作品的重新发现,也引起https://weibo.com/p/1001603890989642209978?from=page_100106_profile&wvr=6&mod=wenzhangmod
10.《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半年刊)创刊于1983年,是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文史类学术研究集刊。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主要收录与沈阳故宫历史、文物、古建筑相关的学术论文及清朝历史、满族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外兼收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故宫学等方面的文章。 说明:该https://www.wyseo.cn/syggbwyyk/
11.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林立博士在重要期刊《故宫博物院院刊》发表学术近日,我院历史学林立博士在《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年第7期发表了题为《犍陀罗式带流提梁壶考》的文章。 林立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现任我院历史学专业教授,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汉唐宋元考古、佛教考古、丝绸之路考古。《犍陀罗式带流提梁壶考》这篇文章涉及汉末三国时期考古、丝绸之路考古等多https://ll.ylu.cn/info/1020/7842.htm
12.青铜器的起源与西周青铜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02期倪瓒《秋亭嘉树图》等三件书画综考 漫谈有关琴史的几个问题——与津门琴友商榷 清前中期皇帝典学述论 康熙朝法国耶稣会士在华的科学活动本刊往期查看全部 >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4年09期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4年08期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4年07期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4年06期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4年05期http://wuxizazhi.cnki.net/Search/GGBW199802001.html
13.《故宫博物院院刊》《故宫博物院院刊》由故宫博物院主办、CSSCI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0.116。故宫博物院院刊集中发布文保科技、古建筑研究的文章,致力于发表国内最高水平的宫廷历史、文物研究成果。 主管单位:国家文化部 主办单位:故宫博物院 国际刊号:0452-7402 https://www.kuaiqikan.com/gu-gong-bo-wu-yuan-yuan-kan/
14.《寒雀图》御题诗之“谜”——30年的争论是否盖棺论定?关于《寒雀图》中的乾隆御题诗,1981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梁定海曾在崔白书画研究中有过提及。1986年第二期《故宫博物院院刊》上,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赵苏娜曾在其论文《崔白<寒雀图>》中有过清晰的解读:寒雀争寒枝,如椒目相妒,设有鹯来驱,舍仇共救护。这是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乾隆《寒雀图》御题诗的解https://www.hm-3223.net/shangyue/show.php?itemid=13
15.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马顺平做客新人文讲座新解《花园宴会图》的马顺平,1979年生,历史学博士,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古代书画及中外交通史研究。曾主持、参与策划“新理异态:明末清初五家书画展”(2016)、“赵孟頫书画特展”(2017)、“庙堂仪范: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2021),在《历史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等期刊发表《豹与明代宫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80/100611.htm
16.熊长云《新见秦汉度量衡器集存》出版熊长云,四川成都人,20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导师为王子今教授。现供职于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金石组,主要从事古代铭刻、度量衡与秦汉史研究。曾于《考古》《故宫博物院院刊》《文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序(李学勤) 前言 http://lishisuo.cass.cn/lsyjs_zhcx/lsyjs_xsqk/201812/t20181225_4800010.shtml
17.《千里江山图》到底是不是赝品?近日,故宫展出“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观者如潮。关于《千里江山图》,历来评述的着力点都围绕在年仅18岁的天才画家希孟身上。例如,清代收藏家宋荦断言王希孟完成此图后,20余岁即殒命。前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杨新早在1979年第二期《故宫博物院院刊》发表《关于〈千里江山图〉》一文,对宋荦的结论提出质疑。https://sichuanart.com/newsitem/278086797
18.《故宫博物院院刊》“文物研究·古建筑”栏目入选中宣部首批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名单,《故宫博物院院刊》的“文物研究·古建筑”栏目荣列其中。 “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由中共中央宣传部首次设立,旨在通过重点专栏建设的引导示范,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紧密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回应时代之问https://www.mct.gov.cn/preview/whzx/zsdw/ggbwy/202403/t20240306_951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