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让文物焕然“新生”——探访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

近年来,文化自信厚植人心,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逛博物馆已成为人们了解一座城市的首选之一。坐落于金海湖畔的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简称“奉博”),自2019年5月投入运营以来,先后联合故宫博物院等文博单位,策划推出“雍正故宫文物大展”“古蜀之光”“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大展”“‘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等重磅展览,参观人数屡创新高,一跃成为热度很高的网红打卡地。

面对观众的参观热情,奉博在不断推出更多元、更优质展览服务的同时,也一直在探寻场馆发展的另一核心:作为一家地处上海郊区的综合性博物馆,如何借助大展积累影响力与高人气,走出一条展览之外的、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发展之路?

在3月刚刚推出的“修复日记II——永不褪色的红”特展,正是奉博在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将博物馆服务、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和红色资源共同活化利用,更好实现博物馆功能的生动实践。

在这个汇聚了一批红色主题经典油画的展览中,除了展示油画魅力,奉博还将展厅变身为红色主题油画的修复间和资料室,将关于油画检测与修复的知识一一呈现给观众,揭开奉博文保修复中心的神秘面纱。事实上,在博物馆地下一层的一处空间里,奉博的修复工作开始得比公众想象的要更早。

应运而生让文物修复成为奉博特色

作为一家区县博物馆,为实现“将奉博打造成为奉贤新城的文化高地、城市课堂,立足奉贤,借助上海,辐射全国”的目标,一直尝试转化馆内有限的文物资源,不断探索走出独属于奉博的特色发展之路。

不同于其他大馆“大而全”的修复中心,奉博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切口小,整个中心共设有“纸质品保护和修复”与“油画保护和修复”两个工作室,将服务功能精准定位在可移动文物修复上。这两个专业领域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对科技人员、设施设备、环境场地,以及修复工作的体系架构与流程建设等方面都有一整套严格的要求。迄今为止,上海仅有包含奉博在内的四家单位拿到了上海市文物局颁发的纸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此外,奉博还拥有目前全市唯一一份油画修复资质证书。

现今,奉博修复中心的修复业务覆盖纸质文物修复、油画检测修复、文物检测分析、书画装裱等,有很好的理论研究水平。除自身发展及区域内的各类专业需求外,奉博还做到“持证上岗”,敞开大门承接各兄弟单位、各博物馆馆藏及社会文物、艺术品的委托修复。拥有行业领军人才与专业队伍,是支撑文保修复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在馆内奉贤区书画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团队、工匠团队、第三方合作公司以及外聘修复师的共同努力下,这座应运而生的修复中心,正尝试让文物修复工作推动场馆走得更好更远。

守正传承以敬畏之心对话每件文物

走进奉博的纸质品保护和修复工作室,常常会让人感觉不可思议。常人眼中的一堆“废纸”,因氧化、虫蛀、腐蚀而破损残缺,七零八落地躺在宽大的桌面之上。在这些形状不规则的碎纸片上,有的是几组线条,有的只是一些色块、墨团,如果不是修复师的讲述,大多数人应该难以想象,它们曾是一幅幅名家名作,也曾躺在某位文人墨客的书房接受主人的珍爱与欣赏。但是岁月的侵蚀与保存不当,迫使它们濒临绝境,除了让人扼腕叹息,还有什么别的转机?

只见一位修复师捏起一把专用镊子,屏气凝神,俯下身来,仔细辨认,根据碎纸片上笔画的形状、笔势的走向、纸纤维的纹路,一张一张拼接起来。渐渐地,几朵“菊花”依次显形,傲霜斗雪,姿态生动。拼好图,还只能算完成了关键的第一步。接下来,修复师继续为作品清洗、揭背、补洞、托裱……直至最后成功复原。一幅珍贵的《古菊图》在修复师的巧手下渐渐起死回生,这是奉博纸制品保护和修复工作室的修复日常,也是文物修复工作中最让人欣慰与欢喜的一幕。

在这个工作室,“85后”的上海工匠秦威威是灵魂人物,作为奉博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副主任,他师承名家,同时也是奉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画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2021年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书画修复项目二等奖。虽然年轻,但从高中就开始接触古字画修复技艺的他,在此领域已潜心研究了20年。他的绝活“修补无痕”,是目前居国际领先地位的高超技艺。

在这位上海工匠的带领下,奉博修复中心近年来获得国家级专利5项,省部级课题1项,国家级奖项1个,还参与编写了书画修复项目《全国文物修复师职业教材》。并为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等20余家文保机构提供服务,修复纸制品文物300余件。

即便是绝技在身,修复师在修复文物时心里还是紧绷着一根弦。秦威威和团队常说,要怀揣“敬畏”之心。修复古字画真迹就像与古人对话、交流。当修复师在研究、分析、思考、解读时,就像近距离感受古代艺术家以独特的语言,表达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与呈现。这是一种巨大的幸福,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检测评估古字画受损情况,研究修复方案与备用方案,组织专家会诊,确定实施方案,准备材料,都是慎之又慎的工作。浆糊的调制是否恰当?颜料的配色是否协调?字画的笔线是否流畅贯通?宣纸的纹路是否丝毫不差……这些问题都要缜密考虑、精准实施。在这里,每一个细节都关乎修复的成败、都关乎古字画的生死、都关乎中华文脉的延续与传承。

传统书画修复技艺,是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是一场不亚于外科手术的精细操作,也是完全依靠修复师的匠心巧手。在奉博,纸制品科学检测分析室,独立的文保仓库,配备完善的修复设施,恒温恒湿系统,24小时监控和安保系统,设备配置齐全,能满足常规可移动纸质文物的修复需求。每个修复师更是秉持“守正不守旧”的理念,在传承传统修复技艺的同时,更贴近现代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修旧如旧”“不改变原貌”“可逆”与“可识别”的原则,用敬畏之心对话每一件文物,以双手延续中华文脉传承。

科技创新用现代手段谱写“修复日记”

现代油画修复的科学性不仅展现了高科技的运用能力,更要求基础工作的规范执行和成果稳定。为此,修复师和工作人员均要接受各项培训,制定标准、并辅以各种专业工具设备等,确保工作质量稳定性。例如,为确保油画文物修复前后档案摄影及技术的成像质量和稳定性,油画保护和修复室自主研发并制造了“墙面嵌入式油画拍摄滑轨画架”及配套成像系统,收到良好效果。该文物装备现已申请国家专利。

基于奉博油画修复稳定和超前的服务能力,2023年起,博物馆陆续承接了陈云纪念馆、龙华烈士纪念馆等单位的馆藏油画保养和修复委托,为红色文物保驾护航,为红色文物研究积累素材。

巧手匠心让修复技艺成为展览亮点

中国书画作品的保护技艺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然而,在漫长的岁月中,再完美的保护也会出现各种劣化腐朽或破损。通过专业修复技术,让破损严重的书画文物得以重现光彩,以修复后的作品丰富展览内容,展示文物修复技术本身的科技与传承,并让其在展览中“闪闪发亮”,是近年来奉博不断努力的方向,也是充分发挥博物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让公众了解文物修复技艺,弘扬工匠精神,奉博将文物修复室搬进展厅,修复技艺成为文化传播的绝佳题材。

2022年3月至5月,奉博推出了开馆以来“最小”的展览“修复日记——一幅油画的重生”。展览以奉博修复中心承接的一幅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伊朗油画《法罗克·加法里肖像》修复项目为背景,以油画修复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技术和工艺流程为线索,围绕油画作者之谜讲述了一段尘封70年的历史文化故事。展览不仅满足了观众对文物修复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同时也普及了文物保护与修复技艺。

在展厅现场模拟复原的修复工作室场景中,修复师使用的工具、材料一应俱全,以最直观、动态的方式向观众展示油画修复的原理和技术,让公众近距离感受文物修复技艺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的公众参与度。

同时,展览还以“行走的修复日记”为题,走入上海市区及陕西西安等地巡展,观众反响热烈。张雪松说:“我们希望修复主题类的展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广大观众揭开文物修复工作的神秘面纱,普及文物收藏养护知识;也希望可以通过艺术史学研究,特别是艺术科技史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展示不同时期艺术品的创作风格及特色,促进文化交流。”

技艺延伸修复工坊创新美育体验

奉博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充分利用馆内资源开展美育活动,积极打造“社会大美育”课堂。为创新美育体验,奉博巧妙利用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这一独特资源,策划了一系列匠心独具的修复工坊体验活动。2023年,“‘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期间,结合文物保护与修复的专业知识,开展“妙手匠心”字画修复实践课程与“古韵新生”古籍修复体验活动,观众在修复专家指导下,体验书画修复的精湛工艺。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不仅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刻领悟汉字文化的底蕴,更激发了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浓厚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修复日记II——永不褪色的红”展览再次突破传统框架,推出了独具特色的体验式美育活动——“小小名画修复师”。通过展览导赏、名画临摹以及动手修复等环节,带领孩子们沉浸式体验油画修复师的工作世界。“文物修复+美育”的创新模式不仅为文物价值传播注入了新活力,更将文物资源巧妙融入青少年教育中,让文物美育的力量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奉博深入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要求,依托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专业过硬的修复技术、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让文物重现生机,用文物资源赋能博物馆展览展示、社会美育、文化传播,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构建奉博叙事,激发文物的创新创造力和生命力,让文物添彩人民美好生活。

THE END
1.#U质生活#实践区周边又添新地标,就在黄浦来自城市最佳实践区#U质生活#实践区周边又添新地标,就在黄浦滨江!日前,上海工业博物馆项目正式启动!工博馆选址位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江南制造总局旧址,对标世界一流的国家级工博馆定位,践行“总建筑师、总规划师、总评估师”三师联创机制,建设主体为上海工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由华东建筑设计院与隈研吾事务所联合设计,预计建设https://weibo.com/5050986953/P3SAM4x9a
2.友夏对话国博凤冠冰箱贴缘何成为爆款:4个月卖出53万件,文化中国行?上市9木制款定价,今年以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形态的尊重和审美偏好。每人最多可购买两件,后来开始借鉴卢浮宫,7人,每一粒串珠,把博物馆带回家700每天,9金属凤冠冰箱贴20月,人,时开馆前。 图说:然而 团队都当成一件未来的爆款来打磨 金属款的生产线也从,它在设计上延续了九龙九凤冠的华丽风格46呈现出质https://bbs.9you.com/forum-113-1.html?s=/show/wap/detail/id/910496.html
3.废旧厂房变网红“打卡地”近日,记者走进南昌市东湖意库文创园——这片曾承载南昌旧工业时代外贸出口辉煌的工业遗存,只见拍艺术照、婚纱照的年轻人络绎不绝,到观川植研所学习绿植种养知识,到陆上书店逛一逛,到瓦吉塔欣赏创意手作,到瑞豹自行车馆参加骑友俱乐部活动……人们在此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潮流生活。 http://www.jx.xinhuanet.com/20241209/d39d57d89e7c4639a7e7a129b607fe11/c.html
4.探秘·文韵齐鲁文化遗产研究院趣味博物馆活动顺利举办为提升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提高山东大学博物馆社会教育质量和观众互动体验,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生会联合山东大学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于12月7日成功举办“探秘·文韵齐鲁——文化遗产研究院趣味博物馆”活动。 活动前期面向文研院全体研究生征集趣味博物馆互动设计方案,经研究生会和博物馆方联合评选https://rlesa.qd.sdu.edu.cn/info/1004/4661.htm
5.gooood合辑:江苏(20212022)苏州博物馆西馆正式落成 / gmp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民居之间的窄巷小道的回忆Suzhou Museum (West) by “再生”的花园The Main Pavilion of the 11th Jiangsu Horticultural Expo by Land-Based Rationalism 以“制陶工坊”为中心的低密度校园Dingshu Vocational School of Pottery, China by genarchitects A https://www.gooood.cn/gooood-archive-jiangsu-2021-2022.htm
6.2021年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城市设计类别获奖作品展示XIN方案从临潼的机遇、责任和需求入手,认识文化在临潼发展中的支点作用,提出“活态博物馆,唤醒新临潼”的总体概念。“活态博物馆”是对文化要素的活化利用,是文化空间的全域覆盖,也是公共空间的弹性共享。通过文化空间的载体作用,“活态博物馆”上承临潼在大西安格局中的文化定位,通过“本体保护”设定生态、历史保护底线,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4455469.html
7.July2008博物馆华文义工:研习坊在今年5月31日至6月2日的三天里,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属下的一系列博物馆,包括国家博物馆、新加坡美术馆、亚洲文明馆和土生华人博物馆等,举办了一系列的公众活动,庆祝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 “国际博物馆日”的定设,全球推动,说明这是人类的一个普遍关怀。 https://nmsmandarindocents.wordpress.com/2008/07/
8.带你探访始祖鸟全球最大原生态体验旗舰店——始祖鸟博物馆三层再生空间以服务体验为主,包含 ReBIRD?计划主题空间、山地课堂区域,并提供现场清洁洗衣服务,部分胶囊系列产品也在该层展示,比如龙年限定系列部分产品。这里设有国内面积最大、服务最全面的ReBIRD?重生工坊,集合产品养护、修复、升级再造等新实践,践行品牌一贯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三层还设置了山地课堂区域,定期开展线https://www.jingan.gov.cn/rmtzx/003001/20240227/4d421b07-d69c-42a1-bec7-0bba9c4ade2e.html?type=2
9.研究林岩:“两创”视域下北京雕漆创新设计的文化生态探究推动重塑北京雕漆创新设计文化生态构建过程中再生路径、传播方式与审美评价体系。以工坊制作、数字智能转型、工业生产转型为代表的3种相互共生的创新设计文化生态体现了北京雕漆在不同社会系统下,保护与发展变迁的过程。不同参与的生态主体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彰显生态的多元文化价值,在维系雕漆工艺本质内涵下不断探索与新https://m.cnacs.net.cn/14/202312/5528.html
10.大学生们,这样用艺术践行匠心——高校艺术工坊创新以美育人“工作坊由三位教师和若干名学生组成,师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以及青岛地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需求,开展数字化博物馆的工作。本工坊建立的‘青岛历史建筑数字(VR)博物馆’旨在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手段,向观众呈现青岛绚丽多彩的历史经典建筑,使观众通过在线游览方式就能对历史建筑进行全方位、近https://www.workercn.cn/c/2021-08-17/6724660.shtml
11.五年公益为贵州做设计,北京taoli工坊:只为传承绝美非遗世界“宝贵的文化财富和文创作品不能仅停留于收藏和展览,必须将文化创意成果产业化,才能反向激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激发文创产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与手上记忆博物馆的成功合作,让更多的地区和机构找上taoli工坊,但陶璟和贾悦说“不论我们来自何方,我们现在都是半个贵州人啦。”她们在贵州包容自由的文创环境下,加入手http://m.djxww.com/xiaoshou/zonghe/2023/0630/176668.html
12.介绍江西婺源导游词(通用11篇)大家对“篁岭晒秋”都耳熟能详,那么,那些晒的南瓜、辣椒、萝卜、米脆是怎么切的,怎么晒的?我们到晒工坊里去探个究竟。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亲自参与体验。 晒工坊的楼台顶上也是篁岭很好的摄影点。站在这里,篁岭村的村貌,还有远山的景致,都尽收眼底。 https://www.ruiwen.com/daoyouci/7672962.html
13.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意义9篇(全文)偷盗的可能,有效的解决了展品展示和展品保护之间的矛盾“文物资源不可再生,博物馆的 藏品如果年代久远,质地会变得十分脆弱,在展览时必须十分注重光线及空气湿度,即便如 此,长时间展览后,展品依然会产生不可挽救的损坏”而且博物馆为保护展品采取的各种限 制措施也使参观者在浏览时产生不适(光线太暗或温度太低),甚至https://www.99xueshu.com/w/filebu7no481.html
14.贵州乡村振兴路上“新乡贤”,探索“博物馆+”的无限可能→“我做蓝花叙事项目的理想,就是要有可持续性。”王小梅说,这需要有一群人长期地坚守与传播。好在他们目前已初步形成一个“博物馆+”系统:以基础性研究为基础,拓展到大众传媒、书籍出版、行动研究,再到展示传统手工艺作品的村寨博物馆、制作民族文创产品的村寨工坊。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202062
15.2024中考材料阅读热门主题05:博物馆.docx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可持续”是博物馆发挥功能的天然出发点。然而,很多文物极易遭受损坏,保存条件要求严苛。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遗珍或是在特定环境中小范围展示,或是为延缓老化进程不得不处于“沉睡”状态,难以供世人欣赏。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方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512/6200242034010131.shtm
16.穿越历史的艺术殿堂:一探博物馆建筑的奥秘与演变互动性,这一关键词,将在博物馆建筑的未来发展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到博物馆的活动和展示之中。通过设置创意工坊、互动体验区和公众参与的艺术项目,观众可以亲手触摸历史、创作艺术,与博物馆的藏品和文化内涵建立起更加紧密而深刻的联系。这种互动性不仅能够增强观众的参观乐趣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53170.html
17.民族博物馆陈列大纲(精选6篇)这里又以瑶族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为例,可以在瑶族博物馆的展览中添加瑶绣工坊区域,使参观者可以参与到制作瑶绣的过程中去,或者在展示瑶族风土人情的展厅,除了展示瑶语、瑶文、女书、多种建筑形式、多彩多样的瑶族特色饮食、医药来展示其独特文化及瑶族歌舞等展示其精湛的艺术外,可以设置瑶族风土人情体验区。通过LED大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rut4n93.html
18.7月24课程纪念照片,博物馆艺术营结业证书 2018年7月24日至29日,涂思美育携手中华世纪坛,集结优秀的艺术家、艺术学者共同研发,为孩子们打造一个集博物馆揭秘、艺术赏析、艺术创作、策展规划、创造力工坊、导赏讲解为一体的博物馆艺术营。以博物馆为起点展开一段艺术与创造力并进的探索之旅。 https://h5.youzan.com/v2/goods/2op330o9167uq
19.2023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文博好声音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把文物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内容。我们特邀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就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谈谈认识和体会。https://www.chnmuseum.cn/zx/gbxw/202303/t20230306_258163_wa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