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文化探访路”这一新的历史文化体验形式,阐述了其对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的作用与意义。以通州大运河探访路“大运河上的北京城——探寻大运河沿线的古今变迁”策划为例,详细介绍了文化探访路设计策略,充分挖掘大运河沿线历史资源的文化内涵,串联北运河“三庙一塔”片区、张家湾古镇、副中心绿心等大运河文化地标,将大运河沿线散落的文物古迹、文化设施等特色文化资源有序地串联起来,提炼文化价值,突出古今融合,展现大运河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活的文化魅力,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探访形式,让公众亲身体验历史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是助力讲好大运河历史文化故事,让历史文化走近大众、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有益探索,也是新时代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的创新实践。
本文字数:6183字
作者|李晓燕、吴巧、崔灿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
引言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为我们在新时代用好历史文化资源,讲好精彩中国故事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文化探访路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式,通过专家带领公众一起探访城市空间、探索历史文化这种沉浸式、体验式的活动方式,宣传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和保护成效,为公众提供历史寻迹、文化探访的特色体验,让公众在漫步城市的过程中了解和体验北京深厚的文化内涵,提高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有助于系统梳理和展示城市文化脉络,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和活态传承,增强北京历史文化资源展示水平,讲好北京历史文化故事,让历史文化“活”起来。本文以“大运河上的北京城——探寻大运河沿线的古今变迁”探访路线(以下简称“大运河”文化探访路)策划为例,通过整合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出一条集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探访路线,寻访大运河沿岸的建筑文物和历史遗迹,重温大运河舟楫辐辏的历史盛景,途经“三庙一塔”片区、张家湾古镇、副中心绿心等大运河沿线知名古迹遗址和人文景观,了解运河文化带的历史源流与风貌变迁,感受运河沿岸气象一新的森林绿意与城市风光。
2
文化探访路解析
2.1什么是文化探访路?
文化探访路是一种城市文化体验游览形式,以一定主题将城市中散落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文化设施和现代城市景点等有序地串联起来,在各节点间通过步行和慢行交通进行联系,满足人们观光游览、文化探访和城市体验的需求,展示城市重要景观、生活环境和文化特色[1]。
对于文化探访路线的研究和探索,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较为成熟,以文化内涵为线索,主要面向对这类文化感兴趣的游客,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行体验,更成为城市的魅力名片,如波士顿“自由之路”,全程4公里,连接16处殖民地时期与独立战争遗迹,包括单独宣言签署处、保利礼堂等,沿着红砖道路穿越波士顿市中心而成的步行线路。国内文化探访路实践相对较少,比较典型的是北京《核心区控规》提出的中轴线、皇城、玉河-什刹海-护国寺-新街口、南锣鼓巷-雍和宫-国子监-地坛、新文化街-宣南等10条文化探访路,以10条文化探访路为主线,鼓励不断开展文化内涵挖掘与特色景观营造,策划体验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等不同文化内涵的探访支线。
2.2文化探访路价值与意义
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公众大多接触和熟悉的是故宫、天坛、钟鼓楼、颐和园、长城等知名景点,或者是围绕王府、什刹海等的胡同游,对北京的印象往往只停留在这些知名景“点”,缺少对北京的整体认识,难以对古都和老北京文化形成立体、深度的感知[2]。文化探访路则是通过相应文化主题,将同类历史文化资源串联,形成清晰的文化展示“线”,众多的“线”构建起北京文化内涵丰富的“面”,引导公众亲身感知和探索北京的文化魅力,提升首都北京的文化展示能力。
文化探访路在城市文化深度解读、文旅融合、体验形式上进行创新,使得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公众可看、可听、可走、可体验、可回味的生活方式,全面体验城市的发展过程与文化内涵,从而对城市的文化个性形成深入而感性的认知,让公众有更真切的文化获得感,是加强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利用、讲好城市文化故事的生动实践。
3
通州大运河历史文化探访路策划
3.1选题来由:大运河文化带是北京“城市之魂”
历史上的北京之所以被誉为天下名都,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地理条件在于“会通漕运便利,天津又通海运”。大运河作为漕运要道,对南北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粮食、商品等物资源源不断从南方运抵北京,北京民间有“大运河漂来的北京城”之说[3]。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如今,古老的大运河流淌进新时代,与新时代的千年之城——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伴,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而精心保护大运河遗产,有效传承大运河文化,合理利用大运河资源,让穿城而过的大运河成为城市副中心独特风景线,是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迫切要求。
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最北段,历史上是南粮北调的重要通道,曾见证了“万舟骈集、千帆竞发”的漕运盛景(图1),拥有河道、水源、水利工程设施(堤坝、桥梁)、航运工程设施(闸坝)、古代漕运设施(仓库、码头)和管理机构(官署)遗存等各种文化遗产,河畔巍峨耸立的大光楼、古朴的燃灯塔都是北运河历史的见证者。
图1:清代画家江萱所绘的《潞河督运图》(局部)
2022年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互联互通试验性通航,北运河重现古运河上漕运兴盛之景,“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美好愿景正变为现实。随着运河游船的开通、城市绿心的开放,以及副中心三大建筑逐渐揭开面纱,这座千年之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久弥新的生机活力,渐渐再度登上历史的舞台。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大运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久弥新的生机活力,特别策划“大运河”文化探访路,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3.2线路设计:突出古今交融,历史与现代结合
“大运河”文化探访路以北运河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至张家湾古镇为探访主线,寻访五河交汇处的建筑文物和历史遗迹,重温张家湾古镇“大运河第一码头”的历史盛景,讲述运河文化带的历史源流与风貌变迁,看楼影、塔影、桥影、云影交相辉映,饱览大运河沿岸的森林绿意与城市风光。探访路线规划为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文庙、佑胜教寺、紫清宫和燃灯佛舍利塔)→石坝码头→五河交汇处→大光楼→千荷泄露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张家湾古镇(图2)。
图2:“大运河”文化探访路示意图(自绘)
在具体探访路线设计中,一是深入挖掘、梳理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资源,串联沿线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通州故城浮雕、大光楼、石坝码头、张家湾古镇、运河故道等历史文化资源,充分萃取、展现大运河文化精髓(表1)。这些历史文化遗存与北运河一起,印证了通州在大运河漕运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通过探访这些历史文化遗存,了解大运河沿线的漕运历史、社会变迁、城市演进和民俗宗教,对大运河文化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和感知,充分感受到千年运河的文化魅力(图3)。
表1:“大运河”文化探访路沿线主要历史文化资源点
图3:大运河”文化探访路沿线历史资源,依次为三庙一塔片区、通州古城浮雕、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自摄
图5左: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右: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自摄
3.3探访形式:寓教于乐感受历史文化魅力
邀请专家进行全面、专业的分析和通俗易懂的解读。本次活动的特殊之处在于讲解专家既要对大运河及沿线历史文化遗存有深入的了解、如数家珍,还要能结合现有建设和未来规划,对大运河的未来发展有清晰的描绘,让公众在实地探访过程中充实地进行一次深入的文化体验,充分感受城市文化、城市历史的发展,真正地体验城市文化的古今交融、持久延绵。因此,探访邀请对大运河历史文化有深入研究的通州区文物管理所、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任德永和参与大运河沿岸和张家湾古镇等地区规划设计的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中心分院副院长于润东两位老师作为讲解专家,一起寻访大运河通州段的建筑文物和历史遗迹,感受大运河流淌千年的水脉与悠久绵长的历史文脉,共同展望运河周边未来的蓬勃发展(图6)。
图6:专家讲解,左为通州区文物管理所、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任德永,右为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中心分院副院长于润东
围绕“青少年探访”,增强参与者互动体验。本次活动作为六一儿童节主题线路,专门面向8-12岁的青少年招募。为了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是在讲解内容上针对儿童做了更浅显易懂的表达,减少专业术语的输出;二是设置多个互动环节,通过互动问答、民俗体验、探访打卡等方式(图7、图8),持续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寓教于乐,让大家对运河文化、漕运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三是激发孩子们的表达欲,引导大家对运河周边未来发展提出畅想,共同约定十年后故地重游观察运河两岸的变化。
图7:现场互动
图8:探访任务卡
4
多样化传播助力讲好历史文化故事
4.1“北京城市探访课堂”:线上+线下结合,拓展更多受众
针对线下探访人数受限、覆盖面小的缺点,为了让更多公众可以了解探访路线知识,根据探访内容,制作“北京城市探访课堂”系列科普视频,为公众提供生动准确的线上学习资料,将文化探访路从线下拓展到线上,依托北京丰富的城市文化资源,打造优质的“云端课堂”,向广大公众呈现北京历史文化的魅力。
图9:《大运河上的北京城》科普视频
4.2一图探访:为后续线路旅游指南奠定基础
图10:《大运河上的北京城》长图图解
5
实施成效
2023年6月3日,“大运河”文化探访路正式开启,活动预告发出后,公众踊跃报名参与,经过筛选,最终有20组家庭,40人参与(1大带1小),三个小时的活动内容丰富,小朋友们参与热情高涨,家长也对本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纷纷赞扬了本次的活动设计和讲解内容(图11、图12)。
图11:小朋友们参与热情高涨
图12:活动得到家长的高度赞扬
6
结语
绵长历史、厚重文化是北京最独特的气质之一。如何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擦亮首都历史文化“金名片”,服务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北京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新形势下,需要探索传统历史文化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让公众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坚定文化自信。
总结来说,文化探访路是新时代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在新的发展阶段,应深化和拓展文化探访路的内涵和外延,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向下滑动查看)
[1]边兰春,喻涛.基于历史文化探访路规划的北京旧城活力再生[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1022-1034.
[2]赵幸.穿历史的针,引文化的线——参考国际经验,谈北京旧城历史文化探访路建设[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8243-8254.
[3]孙冬虎,许辉.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特征与当代意义[N].北京日报,2023-07-13(001).
*本文为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
会议|第九届北京林业大学京津冀“城市·风景·遗产”学术论坛圆满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地方实践|晋商古村落连片保护的实践探索
大家谈|张杰副理事长:彭家弄作坊院——景德镇“民窑活化石”的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