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加速了占领全东北的步伐,1932年5月30日,日寇出动六架飞机轰炸海伦城,炸毁、烧掉房屋295间,炸死居民14人,炸伤18人,数百人无家可归。1932年6月1日日本侵略军平贺旅团及伪军200余人占领海伦城。
实行残酷统治,日本侵略者为了切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1933年,在海伦东部靠山一带搞“集团部落”建设,每一个“集团部落”就是一个大监狱,房屋是破陋不堪的马架子、地窨子,四周以土壕和土墙围上,里边居住七八十户,四门设岗,出入挂号。伪警务局在县城设警务科,镇、村设警察署或警察所,县城的四门都设警察所,除地方警察机构之外,还设许多专业警察,如经济警察、森林警察、铁路警察等等,同时普遍实行“联保十家连坐制”,一家有事十家同罪,在保安局关东军的指挥下,严格控制人民群众的各种活动,许多地下党员和抗联指战员以及爱国志士都牺牲在他们手里。
疯狂掠夺资源,抢粮食,1940年全县出荷粮指标为2000万斤,1944年增加到30000万斤是1940年的15倍,占粮食产量的75%,每到秋季,搜荷班如狼似虎,自卫力拿着棒子,狗腿子拿着铁钎子,警察、宪兵扛着上了刺刀的长枪,到处搜粮,百姓手中的粮食被刮净,吃糠咽菜,因饥饿致死者无法计算。抓劳工,凡年满14周岁至50周岁的男性国民,都是劳工对象,以“紧急就劳”之名,可以随时闯入民宅,拦截马路,把青壮年抓去当劳工,1940年,出劳工2564人,1941年出劳工3311人,1942年出劳工2929人,这些人很多惨死于劳工场地,有些劳工不等断气或昏迷中就被扔进狗狼圈、死人仓库、万人坑、炼人炉。卖鸦片,海伦城乡开设较大的鸦片烟馆11处,年售鸦片5377两,很多民众吸食鸦片后,麻木不仁,丧失民放气节,甚至卖儿卖女,惨死街头。抢土地,海伦共有日本开拓团7个,2966户,3848人,强占土地111490余响。夺木材,在景家店等林场建立伐木公司或伐木场,大量掠夺木材。开银行,在县城设“兴业银行”,对民族工商业进行掠夺。
进行奴化教育,将私塾改为“国民义塾”,每天早晨上课之前都开朝会,向东方三鞠躬,遥拜日本天皇,集体背诵《即位诏书》、《回銮训民诏书》、《时局招书》等,其中心思想就是培养青少年忠于日本天皇和忠于满洲国。
马占山在海伦领导黑龙江省抗日战争
1931年11月4日到18日,马占山指挥的嫩江桥抗日阻击战后,因孤军无援,为保存实力,于11月22日,率领黑龙江省军政两署人员和部分军队退驻海伦城,黑龙江省政府和黑龙江省军署在海伦开始办公,军政两署均设在海伦广信公司院内,各机关分设在各大商号。马占山退驻海伦后,抓紧整顿军队,扩编新军,组建保卫团,以增强地方的抗日武装力量。东北各地的许多爱国学生也纷纷到海伦参军,关内各地学生也有“援马团”、“义勇军”等,自愿赴黑援马抗日。
海伦地下党和抗击队抗日
自从马占山在海伦成立黑龙江省抗日政府,举起抗日救国大旗后,海伦民众的抗日斗争一直如火如荼。在海伦县委的领导下,各行各业都秘密建立了抗日救国会。在农村就有农民委员会、农民协会、农民反日会、反日互济会、雇农会,全县建立各种抗日救国会284个,会员3400余人,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抗日斗争,抗日浪潮风起云涌。海伦地下党曾分别组织筑路、养路、铁路、修建、亚麻厂工人举行罢工,强烈反对日方压薪、克扣工资、打骂工人、延长工时、强迫工人干重活不让工人吃饱饭的罪恶行径,工人万众一心英勇不屈,取得了罢工的胜利。地下党还组织还发动过反对日寇发动细菌战、反对日本开拓团移民的斗争,震撼了日伪统治者。
抗联西征、北满省委和第三路军总指挥部在海伦指挥三年黑嫩平原抗击战争
1938年6月,为粉碎敌人“大讨伐”的阴谋,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北满抗联第三、六、九十一军部分主力部队,分三批西征。西征的目的地是海伦地区,西征的战略意图是把北满省委和北满抗联主力部队全部转移到海伦地区,依托小兴安岭,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建立以海伦为中心的北满抗日根据地。
首批西征部队由第三军政治保卫师和第九军二师共抽调150多人组成,指挥员为第九军政治部主任魏长魁、第三军政保师师长常有钧和第九军二师师长郭铁坚。1938年7月,西征部队渡过松花江,在通河县小古洞筹集了给养,沿庆城、铁力县山边北进。当西征部队行至苇子沟时,遭敌袭击,魏长魁牺牲。部队在常有钧、郭铁坚率领下继续前进。当行至庆城县九道岗时被包围,突围时,常有钧和郭铁坚失掉联系。常有钧率政保师及第九军二师四团部分展示经过长途行军,于九月下旬到达海伦县于第三军六师张光迪部会合。郭铁坚所率60多名战士,在经过绥棱县张家湾河附近时,因河水暴涨被困在山中,20多天断绝粮食,靠树皮野菜充饥,许多战士饿昏病倒。洪水消退后,部队来到绥棱东部栾家烧锅屯,受到抗日群众张大嫂的支援,她将自家即将成熟的两晌玉米,全部送给战士,不丢才得以脱离险境,当队伍到达海伦县,全队仅剩20多人。
第三批西征部队由第六军军部教导队、第十一军一师共选调100多人组成,指挥员为北满抗联总政治部主任李兆麟、第十一军一师师长李景荫。1938年11月初,这支西征部队在富锦县集结之后,冲破敌人封锁线,于11月14日抵达汤原县东部抗联密营,筹集了越冬棉衣。12月12日,部队绕道北上,而后西进,穿越小兴安岭。时值深冬,气候严寒,许多战士手脚被冻坏,深夜以篝火为伴,并经常以雪水煮橡子和牛皮靰鞡充饥。历尽辛苦,最后于12月29日,到达海伦县八道林子密营,与抗联第六军三师会合。
责任编辑:李一菲最后更新:2018-08-0716:24:43
办公室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