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由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整合的融媒体平台一体化发展,为讲好中国非遗故事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传播平台。
群众是非遗传播的主体
新媒体传播为讲好中国非遗故事的创作和演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讲好中国非遗传播的故事,对弘扬中国非遗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非遗根植于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中,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生存智慧。新媒体传播的非遗内容,构建了当代工业化城市化语境下人民群众的“思想在场”和“情绪共鸣”,在内心深处形成追寻乡村田园生活的朴素情怀。非遗传播内容将非遗文化与在地化的人文、历史、技艺等内容故事化,展现中国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引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
人民群众是非遗故事的受众,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非遗故事”的主体。非遗来自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凝聚着大众对历史的深厚情感。自媒体的快速成长、短视频逐渐作为主流的传播方式,让网络信息生产更趋向于服务人民群众,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非遗文化逐渐成为引发群体共鸣的“在场”,成为都市民众的“精神故乡”。在新时代、新媒体、新消费语境下的大众传播,吸引更多的青年群体传承中国非遗文化,参与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述新青年的非遗保护故事,让非遗走进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
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应用
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非遗故事的传播得以更加生动、多元和深入地呈现给广大受众。数字化手段不仅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全新的载体,更为非遗的传播打开了新天地。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将非遗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受众面前。运用VR技术,受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而AR技术则可以将非遗元素与现实生活场景相结合,使非遗文化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2023年兴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为非遗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性。通过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自动生成等技术,将非遗文化自动转化为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可以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利用AI技术还可以对非遗文化进行智能分析和挖掘,发现非遗蕴含的深层次价值和文化内涵。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推荐算法为非遗传播提供了精准推送的可能,通过分析受众的兴趣和偏好,智能推荐算法可以将非遗文化内容精准地推送给感兴趣的受众,显著提升非遗传播的效率和影响力。基于数字化技术驱动的传播策略,不仅优化了信息传递过程,也为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提供了技术保障。
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赋能
讲好中国非遗文化的故事,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赋能和政府主导的产业赋能。现如今,全国各地的文旅部门均形成融媒体平台矩阵,着力打造服务于地方非遗文化传播的优质内容。政府部门出品的短视频和官网媒体短视频,覆盖面更广、受众群体较大、内容更具公信力,在网络内容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正向舆论引导作用,对地方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系喀什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