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融媒体时代的非遗传播成效—学术研究—深圳市社会科学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由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整合的融媒体平台一体化发展,为讲好中国非遗故事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传播平台。

群众是非遗传播的主体

新媒体传播为讲好中国非遗故事的创作和演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讲好中国非遗传播的故事,对弘扬中国非遗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非遗根植于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中,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生存智慧。新媒体传播的非遗内容,构建了当代工业化城市化语境下人民群众的“思想在场”和“情绪共鸣”,在内心深处形成追寻乡村田园生活的朴素情怀。非遗传播内容将非遗文化与在地化的人文、历史、技艺等内容故事化,展现中国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引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

人民群众是非遗故事的受众,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非遗故事”的主体。非遗来自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凝聚着大众对历史的深厚情感。自媒体的快速成长、短视频逐渐作为主流的传播方式,让网络信息生产更趋向于服务人民群众,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非遗文化逐渐成为引发群体共鸣的“在场”,成为都市民众的“精神故乡”。在新时代、新媒体、新消费语境下的大众传播,吸引更多的青年群体传承中国非遗文化,参与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述新青年的非遗保护故事,让非遗走进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

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应用

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非遗故事的传播得以更加生动、多元和深入地呈现给广大受众。数字化手段不仅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全新的载体,更为非遗的传播打开了新天地。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将非遗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受众面前。运用VR技术,受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而AR技术则可以将非遗元素与现实生活场景相结合,使非遗文化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2023年兴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为非遗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性。通过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自动生成等技术,将非遗文化自动转化为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可以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利用AI技术还可以对非遗文化进行智能分析和挖掘,发现非遗蕴含的深层次价值和文化内涵。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推荐算法为非遗传播提供了精准推送的可能,通过分析受众的兴趣和偏好,智能推荐算法可以将非遗文化内容精准地推送给感兴趣的受众,显著提升非遗传播的效率和影响力。基于数字化技术驱动的传播策略,不仅优化了信息传递过程,也为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提供了技术保障。

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赋能

讲好中国非遗文化的故事,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赋能和政府主导的产业赋能。现如今,全国各地的文旅部门均形成融媒体平台矩阵,着力打造服务于地方非遗文化传播的优质内容。政府部门出品的短视频和官网媒体短视频,覆盖面更广、受众群体较大、内容更具公信力,在网络内容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正向舆论引导作用,对地方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系喀什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授)

THE END
1.文化与科技共融共生数字人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出圈”11月28日,山东首对齐鲁数字文化推荐官“齐风”“鲁韵”正式出道亮相。未来,齐鲁数字文化推荐官“齐风”“鲁韵”将赋能文化传播,“吟风颂典”,更好地宣传山东历史、人文、非遗、民俗、自然景观等文化旅游资源,助力山东数字文化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人工智能、数字人技术已普及应用到各类场景与行业中,从AI手语主播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930764987577518&wfr=spider&for=pc
2.VR全景技术在红色旅游文化传播中的应用探究VR全景技术 红色文化 传播 应用 意义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DLY202104007.htm
3.VR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研究与应用——以中国工艺美术摘要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我们深入研究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作品展示的交互设计,发现了一些具有创意且能够满足参观者需求的方案。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保护现状,结合虚拟现实陈展展示的特点,探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展品虚展开更多 作者 吴庭芳 肖守柏 机构地区 南昌工学院 出处 《河北画报》 2023https://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7110274366
4.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为促进纺校学子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传统非遗文化项目——绣球的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强化爱国、爱校、爱家情怀,2022年9月4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信息工程系积极开展非遗文化体验项目活动,极大地发挥了计算机应用品牌专业建设成果的作用,将专业建设与教学相结合、与民族http://www.gxfx.cn/Index.php/Home/index/article/aid/17882
5.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成功开启美国数字图书馆时代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将数字技术带入全球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中;1995年,欧美区域的多家博物馆已经开始着手开展数字化存储项目,进一步将数字技术的应用扩大化。 世界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日益成熟,也为我国博物馆数字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407/6315.html
6.王林生高宏存:媒体融合视域下互联网文化产业的秩序失范与行业在产业乱象的治理中,存在“发现难”“取证难”“追查难”“执法难”等突出问题,这就需要在不断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修法和释法,落实互联网平台的主体责任,加强执法部门与互联网平台的协作,加强对互联网新治理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产业乱象治理的探索,提升互联网文化新业态的治理水平。https://www.ccps.gov.cn/bkjd/xzglgg/xgglgg2019_12/201912/t20191224_137061.shtml
7.文旅微短剧《邯郸梦之AI在战国》热播走红——邯郸市丛台区在数字丛台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作为该项目的出品方,旨在通过这一项目展示邯郸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此次尝试不仅仅是对成语文化的再解读,更是对数字化技术在文旅产业应用的一次大胆探索。通过将AI技术与历史文化相结合,丛台区不仅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也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https://hebei.cri.cn/n/20240524/be5a8522-674e-2b86-cca5-dff7f1b9ba37.html
8.恒信移动:关于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申请可视化”为目标的视觉产品和服务的制作、传播工业体系,它代表了数字化、工 业化的视觉产业发展模式。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深入发展,以及视觉技术应用的 日益成熟,视觉工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形式,正逐渐成为当代信息化社会创 新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2、视觉工业时代的新型生产模式和巨大产业价值 http://wap.stockstar.com/detail/JC2016090900000189
9.以VR全感剧场《风起洛阳》为例新技术带来影视文化国际传播新可能影视IP出海不是简单地在海外平台播放,要在技术创新上求突破,可以综合利用VR、AR、XR头显等技术或设备平台,针对性地创作和投放具有中国元素IP的影视、游戏资源,让海外用户在虚拟空间感受带有游戏元素的中国影视文化内容,增加原影视IP的文化品牌和亮点,这样就有可能降低原本较长剧集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的难度,同时也不会http://www.xinhuanet.com/ent/20240321/6f5acb1f497b4c248b97b01227b29545/c.html
10.《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文发布其一,技术进一步拓展了文化交流边界,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催生出VR、5G、AR、跨媒体平台等数字媒介,实现了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融合与优势互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出远距离、高精度、低成本的传播路径,拓宽了中华文明交流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有效促进中华文明的流动与交融。其二,技术进一步丰富文化传播形式,突破了https://www.thecover.cn/news/1DH8wlhDePqH90qSdq8Jkw==
11.数字化时代汉服文化的创新传播数字化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前沿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汉服文化的传承带来许多新形态、新渠道、新产业。首先,设计师依托数字技术的创新演绎和通过流行再造,不断创新汉服文化的传播形态;其次,可借助多元化数字媒介不断更新汉服文化传播模式和渠道;再次,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实时三维虚拟试衣体验,既可满足数字化https://www.cacta.cn/detail_BigData.aspx?BDid=6033
12.2022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目录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6.4 虚拟数字人技术与融媒体结合研究与应用示范 6.5 新基建背景下的非遗传播及传承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6.6 陕西文化旅游符号基因库数字化开发利用与应用示范 6.7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6.8 文物保存环境风险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http://www.kt180.com/html/sxs/9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