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融合出版研究室副主任范真真看来,社科期刊高质量出版目前还存在着多个层面的需求。
从宏观层面上说,国内主流价值观研究并未有效传播,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社会上的声音还比较小,对我国社科期刊获得国际话语权不利。从中观层面上说,社科学术期刊结构与布局的极不合理,综合刊和专业刊的关系依然是目前学术期刊业内存在的最大问题。从微观层面上说,期刊定位不明确,同质化严重,有的期刊还是文理合刊,学术期刊多层次、多类型,全、小、弱转态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这都需要学术期刊从业人员从多方面入手进行探索。
人民论坛杂志社近年来始终紧密围绕中心展开选题内容,无论是期刊还是网站、新媒体、人民智库,都是围绕当今时代重大理论和事件展开的,这是贯穿工作的主线。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社长、总编辑贾立政表示,人民论坛杂志社非常注重融合发展,在2009年之前,人民论坛杂志社便开始新媒体融合,构建全媒体,在2010年之前基本完成。此后便是向智库融合发展,使杂志社形成智库机构,向智库加速迈进。此外,人民论坛杂志社还引进社会资本,成立了调查公司,向市场更加靠拢,也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未来学术期刊的传播需要一个专业的、多元的、开放融合的,并且能够最大程度放大内容价值的平台,而这个平台需要汇集全球的知识资源和全球读者的人气。”中国知网国际总经理柯春晓介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知网启动了世界知识大数据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全球学术文献传播、扩散与利用平台——全球学术快报。
紧扣时代重大现实问题注重品牌建设
我国经济期刊是鉴别、完善与传播中国特色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的重要平台。《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金成武认为,品牌的建设主要以差异化和独特性为主要内涵,每个品牌都有难以被模仿和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但同时,品牌建设也是差异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品牌建设中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静态概念,没有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不会是可持续的。他认为,核心竞争力表面上是与同类期刊的竞争,其实本质上是与期刊自身的过去竞争,也就是不断把握时代发展特征信息,紧扣时代重大现实问题,不断在内容与形式上创新,但始终坚守学术期刊的定位及规范性。总之,品牌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是统一的,高质量发展中,创新性与规范性是统一的,缺一不可。
具体如何实现品牌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在金成武看来,这主要体现在人员、制度和内容三方面。这要求编辑人员不断加强学习,学习新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经济学前沿知识、编校技能。在制度建设方面,需要完善集稿、审稿、修稿、编稿、校稿等环节的衔接,为高质量稿件打下坚实基础,建立多责任人一致原则,相互弥补过程中的不足,实现各环节的高效率处理。在内容方面,要根据自身期刊的内容特色,实现思想启迪性、理论创造性和政策性的统一。
同时,金成武还提醒,过程中需要把握一些平衡,第一就是学术影响力长短期指标的平衡,即理论研究影响力的时延性与长效性,片面追求短期指标会导致期刊的高度同质化,不利于品牌建设。第二个平衡就是编辑工作、研究工作与社会活动的平衡,编辑工作与研究工作要形成良性互动,编辑人员与读者和作者形成良性互动,这样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
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学》总编辑张新宝认为,抓住机遇,提高传播力、提高编辑水平和出版质量,打造好期刊品牌是十分重要的。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期刊媒体要充分用好自己的传播工具,提升传播能力。同时要不断提高编辑水平和出版质量,法学期刊是一个严肃的出版物,要坚守学术规范、表达规范,保证政治立场坚定、内容科学,打造形式完美的期刊产品,服务于社会。
通过思想观点呈现价值建立理论家思维
“即便在新的时代,在新媒体不断发展、信息产业变革的情况下,期刊的未来发展依然有光明的前景。”贾立政坦言,《人民论坛》也是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不断做强做大的,众多的学术期刊也应该有市场自信、技术自信和前景自信。
在贾立政看来,未来学术期刊的发展,应该要做到政治家办刊、企业家经营、理论家思维的相互统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他说:“能不能把思想理论的观点变成产品,为更多人所接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读者进行购买,能否把主流舆论的阵地做大做强,都是需要市场经济检验的。一味地依靠财政拨款,是无法持续长久,也无法做大做强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企业家的精神,利用手中的产品,真正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社会传播规律。”贾立政补充道,理论期刊都是呈现思想观点的,通过思想观点呈现价值,媒体一定要有理论家的思维,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能够及时敏锐地发现领域内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抓住并变成选题进行呈现,才能把期刊办好。
一直以来,《中国博物馆》始终坚持理论的原创性,倡导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强调论文的学术规范性,在博物馆学研究领域引领了良好的学术风气。《中国博物馆》还与中国知网等专业网络平台和期刊评价机构密切合作,不断加强期刊的专业化建设,加强对博物馆学术领域的推广力度,着力拓展刊物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