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博物馆文创产品、原创中国风IP、国潮民族服饰……这些耳目一新的创意背后,都是青年人敢想敢拼的身影。本版记录青年革故鼎新的知识产权故事,激励青年人在创新的路上发挥更大作用。
博物馆,文创“活”起来
国潮,国风“炫”起来
不断推陈出新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实际上,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古人根据天地、日月、星辰等自然规律的变化总结制定出来的,充满浪漫气息的传统节日为我们节目的策划与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总导演之一的徐娜看来,原创IP的打造,离不开中华文化赋予中国传统节日不同的寓意和属性。
然而,打造爆款原创IP绝非易事。《2022清明奇妙游》总导演陈佳表示,一系列的节目分别由各自的导演团队独立创作,彼此之间没有统一的创作标准或要求,给每个导演团队更大的创作空间和更多的灵感妙想,但都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风格创作的,因而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汲取灵感,趟出一条原创的路子。
在视觉总监李鹏看来,纯实景的视觉设计对于节目的展现效果来说至关重要。以《龙门金刚》为例,为了拍摄出“飞天”舞者空中飞行等特效舞蹈动作,团队决定在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的实景基础上,对其进行数字化建模、合成等,通过技术手段最大程度还原现场,将真实环境融入到舞者的表演当中,尽可能在视觉设计和舞蹈效果方面达到最理想、最真实的状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扩展现实(XR)、增强现实(AR)等科技赋能使得传统文化的呈现和解读有了新的视听手段,对于作品品质、创意、展示效果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推动团队在表现手段上进行艺术创新。”2022《元宵奇妙游》总导演路红莉表示。
展示文化自信
“我们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一年中的传统节日,不间断地实施这样一个主题策划,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视听文艺作品的形式,通过融媒体传播,最大限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当今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一种责任和担当。”陈佳说。
在年轻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创作团队看来,打造优质的原创IP,需要不断创新表现形式,丰富创作手法,借用现代科技手段,并以特有的艺术风格形式,全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展示中华文明蕴藏的内在“精气神”,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美起来、活起来、火起来!(本报记者李铎)
苗绣,乡村“美”起来
从“绿马”到“大白”,再到“四月天”主题国潮衣,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阻碍古阿新(本名杨春林)和他的团队的创作步伐,他们反而从中找到创作主题,展示年轻人旺盛的创作活力。
从乡村到都市,甚至到意大利米兰,近年来,贵州省凯里市古阿新民族服饰有限责任公司设计总监古阿新和他的团队正在通过创新性传承让苗绣等非遗项目走入现代人的生活,走向时尚舞台,同时带动家乡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公司已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开设20多个线下门店,聘请了300多位苗绣绣娘,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做国风潮牌
1989年,古阿新出生于凯里市湾水镇,从小在苗乡的文化浸养中长大,对苗绣情有独钟。
在设计上,古阿新大胆夸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吉祥瑞兽数不胜数,如龙、凤、麒麟、仙鹤等等都有着美好的寓意。古阿新用全新的方式去表达传统文化,演绎老图案,让老图案焕新颜、上新衣。古阿新T恤、衬衫、裤子等等频繁出现在娱乐综艺节目中,成为很多年轻人喜爱的国潮品牌。
同时,古阿新开始开拓国际市场。2019年9月,受国家艺术基金“丝绸之路国际时装周——优秀作品海外巡展”邀请,古阿新到蒙古、俄罗斯、意大利三国进行巡展,让苗绣的美被更大的世界看到。
助家乡致富
苗绣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主要有双针锁绣、绉绣、辫绣等,而刺绣的图案以表现苗族创世神话和传说为主,大量运用变形和夸张手法,形成一种古朴又绚丽多彩的风格。2006年,苗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让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得到更好的传承,古阿新和他的团队从2016年开始制作“消失的苗绣”系列作品。这也是他迄今最满意的系列作品。
如今,古阿新与家乡的300多位绣娘达成合作,由公司提供图案设计,交由绣娘刺绣。这些绣娘原先没有收入或收入很少,如今每人每个月可以获得4000元到5000元的收入,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同时,他还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对非遗技艺进行宣传,在湾水镇,他邀请镇上苗绣非遗传承人,通过手中的直播资源推广苗绣,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本报记者窦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