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10后”孩子的生长环境,与他们的家长截然不同。这些孩子被称为“数字时代原住民”,手机和平板电脑代替了橡皮筋和鸡毛毽子。有人说:“孩子们不是正在上网,就是在去上网的路上。”
我们总要跨过这条“数字代沟”,引导孩子在数字时代健康成长。
面对“数字时代原住民”
近日,北京市呼家楼中心小学4年级学生、今年只有10岁的张开瑜和几个同学一起,与58转转平台合作开了一家“爱心集市”,在这个针对本校的二手交易平台上,同学们自己定价,售卖各自的物品。真是让人难以想象。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数字时代原住民”,他们习惯于用搜索解决问题,习惯于用电商完成交易,和他们相处,必须先了解他们的生活。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做了10年的儿童上网行为研究,对30多万儿童做过调查问卷。“我们研究5岁至14岁孩子‘数字化成长’的基本规律,总结为‘三级跳’。5岁左右的孩子,玩游戏已经是基本的生活方式,甚至会下载安装游戏;10岁的孩子会上网搜索和娱乐,也会发朋友圈,用网络来交际,成为真正的‘小用户’;到了14岁,网络早已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工具,多数孩子的数字化能力要强于父母。在我们做的一份11万人亲子问卷中,44%的孩子表示上网知识自己懂得更多,63%的父母承认孩子懂得更多。”
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提出过所谓“后喻文化时代”的概念,是指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孩子们由于掌握了一定的新知识新技能,开始反向给父母和师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时代。“我们本来习惯于在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到来前先做些功课,为她一路准备好闯关打怪的装备。但是,我依然会对女儿上网有恐惧感,因为我们不是网络原住民,成年之后才开始接触这个新鲜事物。”年轻妈妈李小萌的话代表着家长们的心声。
一条深深的“数字代沟”由此产生。父母如何更了解孩子,又如何对待这种天然的知识和技能差距呢?
需要高质量“榜样”陪伴
同孩子们一样,家长也同样面对数字时代的诱惑和挑战。“为什么我不能打游戏,你却能一直玩手机?”这是孩子们最常发问的问题。
“教育不是控制也不是放纵,而是约定。”张海波这几年一直在推广家长和孩子们之间的“约定”,孩子承诺每周上网玩游戏不超过多少小时,家长也要和孩子约定每周陪伴孩子多少小时,其间不玩手机。孩子和家长都应在约定书上签字,“对于孩子们来讲,这是一个相对平等,可以接受的条约”。
引导孩子与游戏正确相处
不过,即使态度清晰,原则明确,家长们还是要面对具体怎么做的问题。当孩子们开始接触电子产品和游戏,有什么可操作的方法?
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为孩子选择游戏。“只有教会孩子看红绿灯才能让他自己过马路,只有教会孩子游泳才敢让他摘下救生圈。同样,也应该教给孩子如何鉴别游戏。”李涛认为,从小让孩子接触高品质的游戏,提高孩子对审美和游戏的要求,孩子长大后就很难沉迷于游戏。
“很多家长不了解,游戏也有年龄分级标准,比如北美有ESRB,欧洲有PEGI分级等,其中ESRB分级中的E就代表着这个游戏适合所有人。如果家长用苹果手机,年龄分级信息在应用商店里就可以查看,如果用安卓手机,在ESRB、PEGI的官网同样可以查到分级信息。”李涛表示,在游戏类型和游戏题材上,最好选择能扩展孩子兴趣的游戏。“比如,我给孩子玩的《坎巴拉太空计划》,是一款拼装火箭游戏,从中可以学到天文学、导航、机械等知识,这类游戏可以培养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兴趣。”如何才能找到高品质的游戏?又怎样分辨高品质游戏和垃圾游戏?李涛说,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年度榜单。比如,国外的IGN、GameSpot等游戏媒体,每年都会发布最佳游戏、最佳叙事等榜单,我们可以从中挑选。
此外,帮助未成年人与游戏相处,也需要游戏平台的努力。来自腾讯的数据称,截至2018年6月份,腾讯“成长守护平台”已经绑定了超过430万个账户,覆盖腾讯旗下的所有游戏,绑定账户的孩子玩游戏的时长下降了25%,充值度下降了16%到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