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籍用文字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国古籍浩如烟海,但因为各种原因,至今存世的古籍可以说万不存一。有的被烧毁,有的自然状态下被虫蛀,有的消失在战争中。比如1932年的一二八事件中,上海商务印书馆被日军炸毁。当时日军实施的非常恶毒的侵略就是“欲灭其国,先灭其文”,毁坏了古籍和大量的文化遗产。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古籍的保护工作。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启动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总方针,在古籍普查、古籍修复、书库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逐渐成为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弘扬传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古籍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通过网络保存和传播,以达到对古籍长期保护和有效利用的目的。近些年来,我国古籍数字化的力度不断加大、水平不断提升,取得重大成效。
01
大力推进古籍书目数字化
从2007年开始,我国启动了自上而下的古籍普查工作,在普查工作基础上建立了“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近年来速度加快,且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布全国264家单位古籍普查数据82.5万余条。我国大部分古籍收藏机构也都建立了古籍书目数据库,如国家图书馆古籍书目数据有13万余条。
02
大力推进古籍影像数字化
古籍影像数字化即把古籍实体,通过扫描或拍照的方式制作成影像,是古籍转换载体的一次重大变革,为公众提供接近于原始样貌的古籍影像,是保护和传播利用古籍的有效方式。
近些年,全国大力开展古籍影像资源建设项目,仅国家图书馆建设的古籍影像资源就超过10万种,上海图书馆建设的家谱古籍影像8000余种,不少古籍存藏单位都在加大古籍影像数字化建设力度,这其中也有不少高科技企业也加入其中,不断引进新的技术,研发适合中国古籍技术实现形式、提升转换水平、实现仿真影像,力求使数字影像具有版本价值。秉持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已有大量古籍影像数据在互联网上发布。
03
大力推进古籍全文数字化
古籍全文数字化是指通过文字识别技术,将古籍内容从古籍影像转换成文本形式,以便全文检索,大大提高对古籍资源的高效利用。香港迪志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是古籍图文数字化进程中标志性的产品。
目前,这类数据库发展迅速,影响较大,如: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17亿字);国学时代“国学宝典”(22亿字);中华书局基于整理本古籍建设的“中华经典古籍库”(17.5亿字)。以上大型数据库对古籍研究者来说是很好的资源,对大众利用也非常便利。
04
大力推进古籍知识及关联数字化
仅仅把古籍转变成文本数据还远远不够,怎么样进行知识的有效连接和关联?古籍知识及关联数字化即在全文整理基础上进一步注释、标引,形成结构化的、碎片化的以及可关联的内容素材,并对每个独立的知识单元进行有效整合,通过更复杂的文本分析和功能分析,实现知识重组,最终形成系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知识库,还可用可视化的手段形象反映知识的关联,为公众提供更多维度和专业化应用。
比如,古籍没有标点符号怎么办?通过这些关联的技术把标点符号添加进去,有的还要做注释,这样,当代古文基础差的人也可以比较好地阅读和应用古籍内容。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古籍知识及关联数字化工作将更加广泛地开展,古籍数字化已开始进入数字人文的新时代。
05
大力推进海外中华古籍数字化回归
中国是世界上古籍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为我国历史悠久,文献众多,所以实际上古籍流落海外并不是从晚清才开始的,而是从宋明开始。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100余家收藏机构藏有中华古籍300余万册,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很多是孤本,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与文物价值。海外藏中华古籍作为中华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善中华古籍的存藏体系,以及开展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由于历史原因,古籍实体回归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古籍数字化已成为海外中华古籍回归的新途径,通过合作建设和共享古籍数据资源,使古籍目录、全文、图像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快速检索和传递。中国与英国、法国、德国等正在共同开展的国际敦煌项目(IDP),是国际合作开展古籍数字化项目的典范。
近年来,海外古籍数字化的合作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藏中文善本古籍,以及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圆明园四十景图》和敦煌文献等一大批珍贵古籍以数字化形式实现了回归。
06
大力推进古籍数字化成果在互联网的传播
古籍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瑰宝,维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进步与传承,古籍的数字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纸张等介质流传方式转为数字信息等现代方式传播的重要步骤,是对传统的中华文化传播和继承方式的革命。
古籍的数字化是互联网上中文信息完整性的重要保障,海内外都可以便捷地获取和感受中华优秀文化资源,这对确立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地位和树立文化自信的大国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