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合网:数字化让古籍活起来数字出版

从2003年成立古籍资源部,到2018年推出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籍合网,再到2022年推出“3D超写实数字人苏东坡”,中华书局经过不懈探索,逐步奠定了其在古籍数字出版行业的领先地位。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正如苏东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写的那样,这位大才子对世俗人间充满了无限深情。“我们想,对人间予以深情的东坡、被人们深爱的东坡,也一定愿意重返人间。”为此,中华书局古联公司联合元宇宙生态链企业北京谛听视界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基于古籍文献和数字技术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认真研发,历经几十次研讨打磨及版本迭代,最终将全国首位“3D超写实数字人苏东坡”送到了大家的面前。中华书局110周年局庆大会之际,“数字人苏东坡”得到了读者的热情反馈。

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握好数字化机遇,做好古籍数字化工作,无疑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新时代风采的重要手段。从2003年成立古籍资源部、2015年改组为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古联公司),到2018年古联公司推出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籍合网,这些年中华书局经过不懈探索,逐步奠定了其在古籍数字出版行业的领先地位。在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周绚隆看来:“中华书局过去10年最大的突破就是古籍数字化。我们成立了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包括中华经典古籍库在内的多个专业数据库,现在处于全国前列水平,在业内非常有影响力;还研发了古籍文字识别、自动标点等专利技术,搭建了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综合平台‘籍合网’,这些已经成为中华书局重要的品牌支撑。”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通知,公布了2022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入选名单。中华书局“籍合网”入选“2022年度数字出版优质平台遴选推荐计划”。

资源丰富标准规范

早在2003年,中华书局就成立了古籍资源部,着手布局古籍数字化工作。2012年起,中华书局决定将数字化内容做成数据库。2014年,中华书局首款数据库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问世,该库汇集了中华书局历年出版的整理本古籍资源内容,是国内首个大型整理本古籍全文数据库。“中华经典古籍库”目前共上线9期资源,资源总量超20亿字,汇聚了凤凰出版社、巴蜀书社、齐鲁书社等20多家出版机构的优质古籍整理本资源,数据准确,内容权威,得到了学界的一致好评。

“籍合网”在成立之初,就得到古籍办的大力支持,目标是建成国家级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平台将专业内容和智能技术相结合,聚合了以古籍整理为核心,以知识服务为脉络的各类数字化产品。旗下专题数据库主题多样,资源体量达40亿字,涵盖古籍文献、学术研究、文化艺术等各种类型,全面满足当下多元化、专业化的用户需求。

此外,“籍合网”还与学者合作,打造了包括“殷墟甲骨文数据库”“现代汉译文学编年考录数据库”等在内的多款专题性数据库产品,以数字出版形式发挥学术成果优势,弥补纸质出版的不足。

迄今为止,“籍合网”平台已拥有国内机构用户100余家、海外用户40余家、个人注册用户22万人。

字符类型多样、字际关系复杂、终端需求不同、生僻字繁多是古籍数字化工作时时面对的问题,主动开展字符集整理与规范工作,是解决古籍排版、数据库字符呈现、智能处理工具研发等系列问题的必要措施。为此,在古籍资源建设的同时,古联公司专门开发了“中华书局宋体字库”及“梵文悉昙体字库”“甲骨文摹写字库”等专门字体,收录超过15万字符,用于解决古籍中各类楷书生僻字及甲骨文、金文、小篆、梵文等特殊字符的在线检索和显示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证古籍数字化的质量,古联公司制定了《数据加工流程总规范》《XML数据整理工作规范》《元数据规范》《图像采集规范》《文字采集规范》等26种数据加工及技术开发标准,规范业务生产流程。2020年10月,古联公司“古籍数字化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应用”荣获中国质量协会颁发的质量技术奖二等奖。

这些标准已经成为多家出版社古籍数字化出版的应用标准,为后续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的开展提供了支持。

服务高效守正出新

古联公司拥有专业的古籍数字化技术与研发能力,设立了专门的技术部门和大数据中心,研究古籍整理、编辑、出版的自动化问题。

为解决古籍数据编校工作量大、专业化程度高的问题,古联公司建立了专门的古籍整理众包平台及“i编纂”小程序。自2018年上线服务以来,积累了近5000人的在线古籍编校队伍,发布任务42976个,处理14.84亿字,为多个大型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地方文库编纂项目提供编校力量支持,极大地加速了项目进展。

古联公司总经理洪涛表示:“这些技术工具与众包平台相结合,在古籍数字化整理和编辑过程中爆发出巨大能量,极大地提高了古籍工作效率。”

古联公司2022年加快了发展的步伐,通过一系列新的尝试,大力推进出版融合发展,促进古籍内容普及传播。

2022年1月,古联公司推出了专业的古籍整理培训平台——籍合学院提供视频资源库、在线学习及教学、题库、考试、项目管理、认证等多场景功能。籍合学院的建立初衷,一是希望将籍合网的古籍数字化整理的工作机制与培训业务深度整合,解决线上整理的人才培养问题。二是为高校提供线上课程资源,辅助教学,同时发力职业教育,响应业界呼声,为古籍编辑提供继续教育服务。目前籍合学院累计策划课程已超过300课时,课程数量超过60门,已上线100余课时,参与洽谈合作的教师有上百位,均为古籍整理及出版界成绩卓著的学者、编辑。同时,籍合学院还发布了两期中华书局古籍整理训练营,得到了众多古籍整理爱好者的积极响应,报名学员遍及高校教师、学生、职业编辑等各行各业。

此外,古联公司打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音频——中华书局经典之声,目前已逐步在喜马拉雅上线,为读者增添了一个学习古代经典的新渠道。而通过数字科技实现千年归来的“3D超写实数字人苏东坡”,未来将会逐步参与到数字出版创新、文化普及教育、城市文化宣传、数字形象代言、数字文旅赋能、数字虚拟演艺、沉浸场景构建乃至国际传播等全新场景中去。

“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何让古籍活起来,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下去?古联公司正在融合创新之路上奋力书写新篇章。

THE END
1.“中华古籍资源库”加强古籍数字化建设——让珍贵典籍跨越时空“活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在进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数字化前的维护。 对石刻拓片进行古籍数字化拍摄。中国国家图书馆供图 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办期间,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打造的“构建中华古籍的数字网络家园——‘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与服务实践案例”,入选2023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http://www.xinhuanet.com/edu/20231208/73fbe8f139544dbc9c7a9668e1f2fb46/c.html
2.国家古籍数字化资源总平台“《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第一辑)”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与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合作建设,致力于开展存世大典的文献数字化、全文化与数字版本征集,全面展示大典风貌及版本魅力,传播大典相关知识与文化,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文献资源支撑。 来源:国家图书出版社 查看 上一页 下一页 古籍专题资源库古籍整理出版https://www.guji.cn/
3.古籍数字化读者可以在线查看和浏览电子图书。古籍数字化服务平台 安徽大学图书馆由逸夫馆和文典阁组成,古籍保存在逸夫馆。 读者如需阅览古籍原书,请光临安徽大学图书馆古籍阅览室(逸夫馆D906室)。该阅览室还收藏有“四库全书系列”、中华再造善本等大型古籍影印本丛书。https://lib.ahu.edu.cn/engine2/general/more?t=344F06CCD45565E8130188FB695174C62BAF06D4C2A13A942ED5FF64DFE09BA68E27E5C362B05FC059D7711FD7F7CCF7
4.古籍数字化建设(精选十篇)香港中文大学从1989年起成立了古籍文献数据库中心, 成功研发了《汉达古籍数据库检索系统》和《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研发的《文渊阁四库全书》, 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电子版中文古籍。我国大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 主要是个人研发了一些小型的古籍检索系统, 所获成果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or5te4y.html
5.国学网——古籍数字化——中文古籍数字化的成果与存在问题摘要:我国古籍数字化的发展过程依次经历了数据库检索系统、光盘版古籍、古籍网络化三个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数字化古籍具有检索、输出方便,有利校勘,功能多样等优势,其制作技术也日臻完善,但问题仍然存在。 关键词:古籍 数字化 数据库 浩如烟海的古籍资源是中华文明特有的存留,也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据杨家骆先http://www.guoxue.com/zt/gjszh/yjwz_004.htm
6.试论古籍数字化的重要意义摘要: 古籍数字化是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古籍进行电子化扫描录入管理,实现古籍的再生,将古籍的原貌展现给读者,让读者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手机等载体快速阅读古籍。古籍数字化有利于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很好地解决古籍保护和使用之间的矛盾,避免人为因素对古籍造成的损害。 https://www.fx361.com/page/2019/0411/4958208.shtml
7.古籍数字化,为古籍保护赋予了新活力文旅科技本次会议主要围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对中文古籍数字化的影响”“移动终端环境下古籍数据库应用开发与设计”“中医古籍、谱牒文化、古典小说等专题数据库建设”“四库全书数据库建设”“古籍数字化教学与人才培养”“古籍数字化公共资源与知识产权研究”等议题展开研讨,希望为中国古籍数字化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https://www.cacta.cn/DSJ/HTML/20191107094841.html
8.古籍数字化,除了保护+传承,还能做什么?产业资讯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古籍数字化研究与实践迄今已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从最初的文本录入、索引编制,到大规模建设各种类型的古籍数据库(如书目型、全文型和影像型数据库等),发展到今天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对古籍数字文本进行各种深加工,如自动标点、自动校勘、自动注释、语义标引、文本聚类、知识挖掘等,人们对古籍http://www.ordoswh.com/article/Info/index/id-5585
9.《古籍数字化概述》课件.pptx《古籍数字化概述》ppt课件引言古籍数字化技术古籍数字化现状与趋势古籍数字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CATALOGUE目录01引言背景介绍古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古籍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原件逐渐破损、遗失,保护和传承面临巨大挑战。目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116/8137021065006026.shtm
10.中华古籍数字化——中华书局推进古籍数字化纪实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10日 “中华经典古籍库”首页 【资料照片】 日前,中华书局研发完成“中华经典古籍库”第一期数字化成果,完成自有版权的300种共2亿字古籍的数字化,包括了中国传世典籍的最核心部分。这一数据库将依托全国十几家图书馆的平台向公众开放,让中华经典跃然屏幕,让文化https://www.360doc.cn/article/2233003_386225651.html
11.古籍数字化传统文化焕活力国家图书馆在古籍数字化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2016年,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阶段成果的“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正式上线,包括书名、著者、版本年代、册数存卷的数据一目了然。 同年上线的“中华古籍资源库”备受读者欢迎。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说,因为拥有原版扫描的清晰数据图像,2016年点击率增长了1000%,20https://m.haiwainet.cn/mip/3541083/2020/0102/content_31692350_1.html
12.古籍数字化平台高级搜索 已收录古籍10册, 已收录著者5人 全库 经 史 子 集 丛 著者http://hhswhg.com/
13.古籍数字化将走向规范化中国文化报记者屈菡报道:5月22日,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全国古籍数字化建设与服务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图书馆馆长及有关专家出席研讨会,就全国古籍数字化合作服务机制、国内外古籍数字化保护利用、古籍数字化成果共享方式和古籍数字化标准https://www.mct.gov.cn/whzx/zsdw/zggjtsg/201205/t20120523_825746.html
14.吉林日报强化理论和实践研究,确立科学的古籍数字化工作流程和标准,确保数据库的质量和提供服务的高效性。把握古籍数字化工作规律,加强各主体、各工作环节的衔接配合,强化互通有无、促进资源整合,努力实现古籍数字化资源的“一站式检索”,让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加强有关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和智库建设,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其中http://jlrbszb.dajilin.com/pc/paper/c/202302/20/content_25501.html
15.古籍档案数字化扫描古籍数字化整理的实施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珍贵的古籍文化遗产。通过评估与分类、图像数字化处理、文字识别与标引、数据存储与管理以及数据开放与传播等步骤,可以实现古籍的数字化整理和利用。这对于推动古籍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承、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https://www.zboao.com/cgal/15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