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资源数字化开发与利用:现状问题与建议彝族人网(彝人网)

古籍资源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古籍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古籍整理出版的新趋势和新方向。0J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是对古籍善本的原物扫描和原样复制。海内外各图书馆和其他收藏机构进行了大量的古籍原典数字化的工作,很多古籍善本通过扫描制作成图片的方式,实现了网络存储、查询、下载和共享,对我们接触和研究古籍文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近年来开发的“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便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中影印出版的珍贵古籍善本进行图像数字化,并通过对珍贵古籍善本的数字化加工和多元应用,实现珍贵古籍善本的再开发和再利用,是一个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古籍数字资源平台。0J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是用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古籍整理的已有成果,发布专业文本供读者浏览,还可实现多功能检索。经过多年的努力,出版机构尤其是专业古籍出版社积累了大量的古籍整理出版成果,将这些古籍整理出版资源数字化,提供网络阅读和检索服务,将使古籍整理出版成果得到更广泛的利用。由中华书局下属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华经典古籍库”,便在这一方向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了中华书局及其他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整理本古籍图书,涵盖经史子集各部,包含了“二十四史”、“史料笔记丛刊”、“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佛教典籍选刊”、《资治通鉴》、《新编诸子集成》、《清人十三经注疏》等经典系列。“中华经典古籍库”提供了丰富的古籍数字化阅读、检索服务以及必备的辅助工具,特别提供了文本数据与原书图像的对照,并能自动生成引用格式,便于了解版式信息,省去了核对纸书的麻烦,为用户带来了便利。0J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籍原典数字化面临较为严重的资源限制。以各大图书馆为代表的收藏机构保存了大量的古籍善本,其中不乏稀见文献资料。但大部分收藏机构将这些古籍资源视为自己的独有资源,不愿轻易示人,更不要说进行数字化传播了。因此,受资源垄断的限制,一些珍稀古籍文献和善本得不到进行数字化的机会。古籍整理成果资源有限。数字化的古籍应该是经过认真整理的古籍,需要运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历史文献学等各方面专业知识进行点校,成为现有最好或较好的版本。否则,将会造成谬误流传,劣本取代善本。但目前流传的古籍数字化资源,有很多是未经专业整理的粗制滥造的版本。目前“中华经典古籍库”收书2300余种,12.6亿字,预计再经过数年的努力,可以达到5000种、20亿字的规模。这一数据相较我国现存的古籍图书规模,属于九牛一毛、冰山一角。制约“中华经典古籍库”规模的最大因素,在于优质古籍整理成果的匮乏。0J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各机构开发的数据库都有自己的数字化标准,没有形成统一的跨平台接口。古籍资源数字化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中文古籍的特点。古籍数字化流程中,数据采集标准规范、图像采集处理规范、文字采集规范、资源内容表示规范、古籍用字标准、专有名词标准、整理本古籍元数据标准、整理本古籍文献数据标注标准等等,都必须符合中文古籍的特点。目前国内对古籍数字化缺少统一的行业标准,各数据库自行制定的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各数据库的质量良莠不齐,也不利于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合作开发与利用。0J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制定古籍资源数字化发展规划,协调各出版机构的古籍资源数字化工作,整合各出版机构的优势资源,可以避免同质化重复建设。主管部门制定统一的古籍资源数字化标准,建立跨平台、跨数据库的统一接口,使各数据库能够实现跨平台资源检索和使用,充分实现各平台优质资源的共享。0J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古籍资源数字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项目资助的方式,引导图书馆等收藏单位将已有古籍善本进行数字化开发和利用,鼓励图书馆进行稀有古籍善本的数字化开发和网络共享,使更多研究者和读者能够通过数字化平台接触古籍善本影像资料,实现对古籍善本的有效保护和利用。通过资金扶持,引导出版机构进行古籍整理出版资源的数字化。鼓励出版机构加大古籍整理工作力度,整理出版更多古籍善本,为古籍资源数字化不断提供新的古籍整理优质内容。此外,还可以通过税费减免等方式,降低古籍资源数字化机构的运营成本,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古籍资源数字化工作中来。0J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了古籍原典的数字化、古籍整理成果的数字化这两大最主要的古籍资源数字化途径之外,我们还应积极尝试更多可行的途径。0J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古籍的数字化整理。古籍的数字化整古理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古籍的自动校勘、自动标点、自动编纂、自动注释、自动索引、自动排版等功能,可以极大提高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效率,并降低人力成本。笔者相信,在技术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基础上,古籍的数字化整理必将成为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新动力。0J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古籍资源的数据库开发与利用。目前大多数的古籍数据库还处于“资料库”的阶段,只能提供较为简单的检索和阅读服务。而古籍资源的数据库采用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和电脑运算工具,如超文本、资料视觉化、统计学、文本探勘、数位制图等,实现运算、分析、统计等功能,可以将古籍资源进行更深入的开发和利用,产生新的价值。0J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古籍资源的融合出版。古籍出版单位可以在纸质图书中加入AR、VR等新技术,使阅读体验更加丰富,更加富有层次。如对文博考古类图书中出现的图片进行AR处理,使图片中器物的细节更加丰富立体;对图书中展示的考古发掘现场进行VR展示,使读者能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看,如身临其境。0J3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HE END
1.“中华古籍资源库”加强古籍数字化建设——让珍贵典籍跨越时空“活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在进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数字化前的维护。 对石刻拓片进行古籍数字化拍摄。中国国家图书馆供图 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办期间,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打造的“构建中华古籍的数字网络家园——‘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与服务实践案例”,入选2023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http://www.xinhuanet.com/edu/20231208/73fbe8f139544dbc9c7a9668e1f2fb46/c.html
2.国家古籍数字化资源总平台“《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第一辑)”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与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合作建设,致力于开展存世大典的文献数字化、全文化与数字版本征集,全面展示大典风貌及版本魅力,传播大典相关知识与文化,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文献资源支撑。 来源:国家图书出版社 查看 上一页 下一页 古籍专题资源库古籍整理出版https://www.guji.cn/
3.古籍数字化读者可以在线查看和浏览电子图书。古籍数字化服务平台 安徽大学图书馆由逸夫馆和文典阁组成,古籍保存在逸夫馆。 读者如需阅览古籍原书,请光临安徽大学图书馆古籍阅览室(逸夫馆D906室)。该阅览室还收藏有“四库全书系列”、中华再造善本等大型古籍影印本丛书。https://lib.ahu.edu.cn/engine2/general/more?t=344F06CCD45565E8130188FB695174C62BAF06D4C2A13A942ED5FF64DFE09BA68E27E5C362B05FC059D7711FD7F7CCF7
4.古籍数字化建设(精选十篇)香港中文大学从1989年起成立了古籍文献数据库中心, 成功研发了《汉达古籍数据库检索系统》和《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研发的《文渊阁四库全书》, 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电子版中文古籍。我国大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 主要是个人研发了一些小型的古籍检索系统, 所获成果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or5te4y.html
5.国学网——古籍数字化——中文古籍数字化的成果与存在问题摘要:我国古籍数字化的发展过程依次经历了数据库检索系统、光盘版古籍、古籍网络化三个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数字化古籍具有检索、输出方便,有利校勘,功能多样等优势,其制作技术也日臻完善,但问题仍然存在。 关键词:古籍 数字化 数据库 浩如烟海的古籍资源是中华文明特有的存留,也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据杨家骆先http://www.guoxue.com/zt/gjszh/yjwz_004.htm
6.试论古籍数字化的重要意义摘要: 古籍数字化是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古籍进行电子化扫描录入管理,实现古籍的再生,将古籍的原貌展现给读者,让读者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手机等载体快速阅读古籍。古籍数字化有利于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很好地解决古籍保护和使用之间的矛盾,避免人为因素对古籍造成的损害。 https://www.fx361.com/page/2019/0411/4958208.shtml
7.古籍数字化,为古籍保护赋予了新活力文旅科技本次会议主要围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对中文古籍数字化的影响”“移动终端环境下古籍数据库应用开发与设计”“中医古籍、谱牒文化、古典小说等专题数据库建设”“四库全书数据库建设”“古籍数字化教学与人才培养”“古籍数字化公共资源与知识产权研究”等议题展开研讨,希望为中国古籍数字化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https://www.cacta.cn/DSJ/HTML/20191107094841.html
8.古籍数字化,除了保护+传承,还能做什么?产业资讯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古籍数字化研究与实践迄今已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从最初的文本录入、索引编制,到大规模建设各种类型的古籍数据库(如书目型、全文型和影像型数据库等),发展到今天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对古籍数字文本进行各种深加工,如自动标点、自动校勘、自动注释、语义标引、文本聚类、知识挖掘等,人们对古籍http://www.ordoswh.com/article/Info/index/id-5585
9.《古籍数字化概述》课件.pptx《古籍数字化概述》ppt课件引言古籍数字化技术古籍数字化现状与趋势古籍数字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CATALOGUE目录01引言背景介绍古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古籍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原件逐渐破损、遗失,保护和传承面临巨大挑战。目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116/8137021065006026.shtm
10.中华古籍数字化——中华书局推进古籍数字化纪实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10日 “中华经典古籍库”首页 【资料照片】 日前,中华书局研发完成“中华经典古籍库”第一期数字化成果,完成自有版权的300种共2亿字古籍的数字化,包括了中国传世典籍的最核心部分。这一数据库将依托全国十几家图书馆的平台向公众开放,让中华经典跃然屏幕,让文化https://www.360doc.cn/article/2233003_386225651.html
11.古籍数字化传统文化焕活力国家图书馆在古籍数字化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2016年,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阶段成果的“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正式上线,包括书名、著者、版本年代、册数存卷的数据一目了然。 同年上线的“中华古籍资源库”备受读者欢迎。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说,因为拥有原版扫描的清晰数据图像,2016年点击率增长了1000%,20https://m.haiwainet.cn/mip/3541083/2020/0102/content_31692350_1.html
12.古籍数字化平台高级搜索 已收录古籍10册, 已收录著者5人 全库 经 史 子 集 丛 著者http://hhswhg.com/
13.古籍数字化将走向规范化中国文化报记者屈菡报道:5月22日,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全国古籍数字化建设与服务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图书馆馆长及有关专家出席研讨会,就全国古籍数字化合作服务机制、国内外古籍数字化保护利用、古籍数字化成果共享方式和古籍数字化标准https://www.mct.gov.cn/whzx/zsdw/zggjtsg/201205/t20120523_825746.html
14.吉林日报强化理论和实践研究,确立科学的古籍数字化工作流程和标准,确保数据库的质量和提供服务的高效性。把握古籍数字化工作规律,加强各主体、各工作环节的衔接配合,强化互通有无、促进资源整合,努力实现古籍数字化资源的“一站式检索”,让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加强有关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和智库建设,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其中http://jlrbszb.dajilin.com/pc/paper/c/202302/20/content_25501.html
15.古籍档案数字化扫描古籍数字化整理的实施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珍贵的古籍文化遗产。通过评估与分类、图像数字化处理、文字识别与标引、数据存储与管理以及数据开放与传播等步骤,可以实现古籍的数字化整理和利用。这对于推动古籍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承、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https://www.zboao.com/cgal/15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