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博物馆学家古德说:“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博物馆社会教育项目的策划与实施是“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的关键,它不是花拳绣腿,或像摘果子一样随意挑一些好看的、应景的、快餐的,而是一个集趣味性、教育性、优先性、多样性、可持续性、合理性于一体,既宏观又微观的科学工作。
之所以将趣味性放在博物馆社会教育策划与实施的第一位,是因为教育性一旦离开趣味性的支持便无法顺利进行,硬是把观众拉来的结果,就是他们永远不敢再来。
建构主义创始人皮亚杰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有所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博物馆社会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围绕“藏品”引导观众尤其是孩子们进行学习,这种学习不是灌进去的,而是导出来的,博物馆教育者应带着他们的好奇心来探索古今的关联,为日后的生活学习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博物馆社会教育项目策划与实施的基本原则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有所发现的人,并通过在博物馆里学到的知识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应用于实际生活,这是一个把面包吃进肚子里,而不是装在兜子里的过程。
博物馆社会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它的优势在于直观性和互动性,正如荀子所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一点美国一家博物馆理解得十分深刻,在它的墙壁上镌刻着:“IhearandIforget,
IseeandIremember,IdoandIunderstand!”所以,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项目应尽量本着能听、能看、能摸、能参与、能互动等多样性原则展开活动,将捆绑艺术发挥到极致。
博物馆社会教育策划与实施始终离不开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全心全意为观众服务,真正发现隐藏在这些“有用资源”中的美和秘密,先打动自己,再打动观众,将它们准确无误地送入观众心中,使博物馆社会教育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