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省委、市委关于推进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市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思想引领+文化供给”为主线,借力“博学东莞”、“写意东莞”,在打造传统文化雅集高地、市民文化休闲园地、莞邑文旅畅游美地上下功夫,可园文化IP得到有效放大。2023年我馆参观人数预计达70万人次。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以党建业务引领,文化融合发展
强化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依托可园党群驿站,组织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打造文化惠民“大空间”。以党建促业务开展“文博大家谈”2期,加强与西隅社区“双报到”联系,展示我支部党员文化优势,开展多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组织青年党员团队参加2023年市直单位“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并被作为优秀作品推报市直机关工委参赛。青年党员参加由市直工委举办“我为高质量发展建言——市直机关青年党员调查研究大比武”。
(二)组织高品质展览,打造传统文化雅集胜地
1、重点节假日推出精品展览
2、立足目标群体安排展期
暑期是未成年人参观高峰期,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主办、东莞市可园博物馆承办的“文物动物园——儿童专题图片展”是国内极少以儿童视角设计的专题展览,为迎合少年儿童兴趣爱好,特将展期由二月份调到六月至八月,暑假期间吸引了很多孩子带着家长前来观展。
3、多角度帮助观众解读展览
增加互动环节,《翰墨北海——北海公园园藏书画珍品展》中,在展厅内设计北海白塔、小船的场景,吸引观众打卡留念。《文物动物园》展中,面向孩子们开展文物知识趣味问答活动。
全年举办各类展览共21场,接待观众55万人次。
翰墨北海——北海公园园藏书画珍品展
(三)发掘传统文化潜力,扩大宣传效应
1、开展立体宣传
2、创新宣传方式
3、做大可园IP
中秋期间,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主办,可园博物馆承办的《中秋可园——岭南生活美学录》,在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客户端、央广网等20多个平台全网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600万,可园文化IP魅力传遍全国,为文化东莞注入全新活力。以东莞可园历史内涵,举办“文铭双清,寻找可园知音”双清室赞铭补遗全国征集活动,短短两个月,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征集作品近100份。
打造东莞首条公交文博号“可园”号
打造全市首个文博主题灯光秀
(四)以分众策划为目标,提升社教活动质量
1、面向游客,举办节庆惠民活动
春节前后,举办“迎新春送祝福”2023年迎春挥毫送春联、“来可园过国风文化年”系列活动、元宵节推出首届“可园文化庙会·元宵”活动、重阳节举办“童心向阳——可园重阳敬老活动”、“庆国庆品粤韵乐悠游”活动。
2、面向观众,策划展览配套教育活动
“博物馆之夜——一场跨越山海的园林之约”,以北海白塔为切入点,结合展览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信息以及文物价值,以互动导赏、毛主席诗词朗诵、经典儿童歌曲表演唱等构建起展览与儿童观众的情感连接。
3、面向未成年人,举办文化教育活动
“可园故事进校园”、“可园小学士之可园可以”暑期夏令营活动,将可园文化带进校园,让孩子们走进可园了解可园文化。
4、面向特定群体,举办岭南四时春雅集
联合东莞松山湖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东莞市木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策划推出面向高层次人才、行业精英、艺术家等目标群体的雅集活动六场。
2023年举办社教活动共计24项44场,参与人数约8000人次。
首届“可园文化庙会·元宵”活动
“博物馆之夜——一场跨越山海的园林之约”现场
(五)以可园IP为支撑,促进社教社会化
1、提升可园IP知名度
我馆参与申报的“容庚与东莞”主题特展,今年荣获第四届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奖,这是我馆持续打造可园IP的典型案例和成果,引发现象级社会反响。可园博物馆短视频——《东莞可园》荣获“东莞第四届短视频大赛"一等奖。郑剑玲同志荣获首届“最美文化遗产讲解员”推介活动全国“百佳讲解员”。可园博物馆今年申报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力提升可园IP层次,以申报为契机,全面提升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社教服务、队伍建设各方面的工作。主办岭南名园“四园联动”交流会,探讨四园联票、联合办展、联合推介、文创开发等,发挥文化品牌集群效应。
2、加强馆校合作
与东莞市经贸技术学校重新建立合作共建关系,举办合作洽谈交流会,具体开展讲解志愿者队伍建设、二居展云展览视频制作等活动;夯实与广州高校共建基地,邀请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大学教授来馆实地授课、实操,提供了生动的教育资源。
3、引入社会资源
推动“古园画心——东莞市可园博物馆藏岭南书画(高仿)展”走进马可波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文化+企业”良性互动,助力东莞文旅产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举办“岭南四时春”系列活动,发挥东莞文化企业资源作用。
4、争取社区支持
联合东莞市莞城街道、西隅社区等单位,开展元宵节文
化庙会、“庆国庆品粤韵乐悠游”活动、“童心向阳——可园重阳敬老活动”等,扩大了社会宣传影响力。
童心向阳——可园重阳敬老活动”合照
郑剑玲同志荣获首届“最美文化遗产讲解员”推介活动全国“百佳讲解员”
(六)以安全为基础,营造莞邑文旅畅游美地
1、确保古建筑安全
全年开展47项日常零星保养维护,31次白蚁虫害防治,60次重要节假日前后、防风防涝等专项检查,4次邀山阁变形监测和2次动力测试,近300次古建筑水体及周边环境日常监测。筹划开展东莞可园防雷工程,在古建筑区13处重要景点安装防雷系统,目前该项目已完成2024年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申报。
2、开展安全生产
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及技能培训26次,约600人次参加,应急演练累计10次,共计200人次参加。开展安全生产月专题活动,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赵长庆馆长主讲“安全生产大家谈”“班前会”。
3、完善馆藏系统和文物保护利用
成功征集岭南画派、广东国画研究会成员书画作品13件套(共13件)、有研究价值的画册资料2册,完善馆藏系列。选择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为纸质文物修复单位,我馆专业技术人员深度参与修复工作,为我馆未来申报文物修复资质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