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技术丨数实融合:“AI+AR+博物馆”模式沉浸赋能文博焕活

编者按:博物馆承担着传播文化和文明的责任,人们通过对博物馆的参观,能够对当地历史、文化等进行快速了解。传统博物馆展示展品一般通过玻璃柜结合说明牌的方式,由于该方法单一,仅能对有限的内容进行解说,导致参观者不能很好地了解展品的内涵,缺乏对展品的深入了解,尤其是缺乏与展品的互动,使用户体验受到影响。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不断创新的技术环境,极大推动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使得博物馆的数字化步伐呈现出巨大的突破。将AI+AR技术应用到博物馆展品导览中,使展示内容得到拓展,参观人员能够和展品进行互动,将全新的互动体验提供给参观人员,切实提升用户体验感受,使参观人员能够更加沉浸、深入地了解展品,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以此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承、教育大众等功能作用。

摘·要

一副小小的眼镜“复活”消失几十万年的古生物、再现盛唐繁华气象?

走进博物馆后,戴上AR眼镜,对准文物就可以智能识别;再现现实中的物品,复原远古的文物,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修复”破损文物、“触摸”不宜展示的珍贵文物……

人工智能的进步让这一切在过去的两年成为了现实。

围绕让文物“活”起来的主旋律,“AI+AR+博物馆”赋能数字化建设的新变革正在席卷全国。

一·连接虚拟与现实

“AI+AR+博物馆”模式从黄金北纬30°带向全国延伸

黄金北纬30°连起了四大文明古国,也为长江文明带来发展的动力。

“科技+文明”的演进也是如此。西至四川,往东至湖北、江浙一带,连接虚拟与现实的“AI+AR+博物馆”模式在长江文明流域铺开;并在甘肃、内蒙一带,围绕着黄河文明流域逐渐点亮: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武汉自然博物馆正式上线AR导览服务,游客们在AR眼镜里看到了“活”的古生物。

“侏罗纪马门溪龙的骨架化石开始动了,不一会儿就长出了肉身,随后沉睡的马门溪龙被唤醒,伸出长长的脖子,开始走出展示区,伸着懒腰向游客打招呼。”

这是湖北地区第五家、也是武汉地区第二家博物馆引进AR导览服务,并在首个假期就迎来了一波人潮。

(二)还原文物背后的历史

在相隔约30公里的湖北省博物馆,游客们正戴着AR眼镜看越王勾践剑。残损的文物也通过AR眼镜,实现了动态修复,呈现出了文物的原貌。

(三)契合大众的“国潮游玩”

无独有偶,在2021年的国庆期间,苏州博物馆西馆上线AR导览,整个国庆期间AR导览租用数量供不应求。

(四)全球首创的“科技+文明”范式

AR眼镜在博物馆的使用,还得追溯到2年前。

2020年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遗址开启了AR智慧导览。这也是AR眼镜首次投入博物馆实际运营。

在2020年首个投入使用的国庆期间,总计接待游客体验数量就超过5000人次。

截至6月,全国已有70余家博物馆将“AI+AR+智慧导览”作为新馆建设、旧馆升级的重要展陈形式,为游客提供全新的交互体验。

新一代的博物馆交互方式在升维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在刚刚过去的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

以让文物“活”起来为视角,全球文物讲述方式都在求同——让冷冰冰的文物走下神坛,“接地气儿”。变成有温度的、可感知的历史。

历来博物馆都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数字技术的竞技场。AR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并不是巧合,恰恰书写了时代的印记。

(一)解决亲近感和沉浸感问题

过去,电子导览讲解、触摸屏是博物馆主流的文物数字化呈现形式,是展陈纯文字时代到动态图文结合时代的转变;

这种二维的动态呈现,实现了“静态展品”到“动态展品”的跨越,解决了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的信息问题。但在亲近感和沉浸感的打造上,还尚有较大空间。

由于影像清晰可见,色彩还原度高,逼真度高,可以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置身其中;游客还能通过语音指令和手势与文物互动。开启了博物馆从“二维固定式展现”到“三维动态互动”的时代。

(二)文化+娱乐的双向驱动

一座综合性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多达几百件,这些看似静态的物体往往都隐藏着或壮丽辉煌、或婉约优雅、或拍案惊奇的事件、人物。

仅仅以视觉方式难以全面传递这些展品、事件、人物所蕴含的信息。游客在单次的参观中也往往只能走马观花,无法沉浸其中。

文化不再是灌输,而是一种体验。

通过领会历史、挖掘历史、探秘历史,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可以实现文化+娱乐的双向驱动。

例如,我们可以想象,未来游客或许可以戴着AR眼镜欣赏汉代的建筑、品汉代的美食、穿汉代的服装,参与汉代的游戏等,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应用中一幕激动人心的前景。

三·打造博物馆深度数字化新基建

AR成双赢选择?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的博物馆信息化工作启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博物馆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出现了较大的不均衡性。

大型综合类博物馆长期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积极适应、引入新的技术理念和手段,占领着应用水平的前沿,如故宫的数字影像技术。而中小型博物馆因受困于资金、人才短缺等影响,信息化建设水平受到限制。

在信息化探索上,博物馆也有多样的选择性。除了AR,还有诸如全息投影、智能机器人导览、APP讲解导览、VR数字化博物馆等。

综合游客体验效果、馆方建设及运营投入、及疫情常态化下对线下复苏的助力等因素,AR可以说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一个双赢选择。

(一)“即插即用”弥补全息的高造价

而Rokid采用S2B2C模式,只需一副小小的眼镜、一根线、一个主机,即可完成全程导览,大大降低了对展馆硬件建设的依赖性,即使是场地和预算有限的中小型博物馆也能配备。对全国博物馆的深度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基础可能性。

(二)“多模态交互”突破语音导览的单向传输

机器人语音智慧导览、虚拟人讲解员也是在博物馆应用较多的辅助讲解模式。从人类大脑对信息接受程度来看,视觉优于听觉,“视觉+听觉”优于任何单一组合,而三维立体视觉优于二维视觉呈现。

(三)虚实结合弥补VR的纯线上导览

疫情对博物馆的影响不言而喻。在疫情期间,不少博物馆通过3D扫描、VR等技术,采用线上数字博物馆的形式,让游客实现了虚拟逛馆,弥补了闭馆带来的场景限制。

而AR技术,与全虚拟的逛馆模式不同,还能通过与线下展品、环境、活动的结合,提升线下体验感,助力疫情常态化情况下的线下流量复苏。

零距离的数字化、虚拟与现实结合的超级连接博物馆,通过AR技术看到了雏形。

编者后记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和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随着先进技术、概念、模式的创新,高技术与高情感紧密融合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促使博物馆传统文物的数字化展示向着更加个性化、情感化、多元化、互动化的方向发展,让文化沉浸体验更具深度和广度。

沉浸式体验模型走向多元复合,参观者不再仅仅感知墙上艺术,而是厘清心理感受,参与自我表达的互动沉浸式体验,最终实现参观者和传统文物的情感交融。

THE END
1.领跑世界的古代黑科技(套装共2册)套装书简介 《文物中的化学》 大家常从历史与艺术的角度欣赏文物,却忽略了其中隐藏的科技密码。 本书则通过文物,从烧制陶瓷、冶炼金属、酿酒等人类的实践活动入手,探讨古人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与应用:青花瓷颜色的深浅取决于氧化钴的含量,造纸术的改进是因为采取了碱液蒸煮制浆…… https://read.douban.com/bundle/311708577/
2.图书馆好书推荐河南物流职业学院馆藏地点:图书借阅三库6排A面5列1层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分为“科学技术”“巨型建筑”“生命”“世界·环境”“宇宙”以及“主题”六大板块,讨论了现实和未来的科学技术、各类体型巨大的人造建筑、生命科学的相关知识、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科幻主题,从现实科研成果、科幻应用以及科幻创作指南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归纳。 https://www.hnwlxy.edu.cn/tsg/info/1092/8268.htm
3.网络中心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数字校园已成为办学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已成为支撑教育教学、沟通校企合作、促进师生发展的必需环境。 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4.浅谈基于增强现实(AR)技术的智能导览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浅谈基于增强现实(AR)技术的智能导览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博物馆,增强现实,智能导览,指引,讲解,互动,目前传统的博物馆导览形式已经无法充分吸引参观者,智能化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也为博物馆智能化https://wap.cnki.net/touch/web/Conference/Article/BJKP201607003024.html
5.AR技术在博物馆展呈中的应用过去十年AR技术在旅游、医疗、物流、工业等行业领域中异军突起。本研究希望通过剖析AR在这几个领域中的应用来启发此技术在博物馆展呈中的应用想象。 过去在旅游过程中,对于景点相关信息的查询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棘手的任务。AR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景点相关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游客可以定制个性化旅游行程。在景点导航中,AR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221
6.云观博AR,博物馆,科技,IT,观览,导览,定位,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蓝牙推送https://morview.com/edu.html
7.AR技术应用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腾讯云开发者社区目前AR展览普遍会采用一些热门的技术手段,酷炫的技术手段确实在形式上吸引了观众,但它所承载的内容却可能非常有限。AR展览要向公众传播文化而不是传播技术,AR技术在应用于博物馆展览时,要避免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出现。在AR项目进行之前,要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确认AR技术的应用能对展览内容的展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1013858
8.沉浸与叙事:新媒体影像技术下的博物馆文化沉浸式体验设计研究当前的博物馆文化“现场”体验正在发生着改变,新媒体影像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叙事性语境中,把藏品相关的故事更好地讲述给观众,创造情境和叙事性,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 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的叙事主体,通过叙事媒介、叙事空间、叙事故事、叙事受众让文化的认知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以启发文化之美、文化之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jA0MzUyMDGDz3mtr5zKcw.html
9.“口袋里的乡愁博物馆”落户浦东唐镇,AR技术让每张照片“活”起来一部纪录电影、一场艺术展览、一座人文艺术中心、一套别开生面的记事手账……“五一”期间,许多市民来到位于浦东的唐镇文化创艺中心,参观“口袋里的乡愁博物馆---璀璨薪火AR新媒体艺术展”。与一般艺术展览的套路不同,这是一场需要使用手机、APP、AR(现实增强)技术应用的艺术展览,而其背后更是台湾资深导演曲全立先生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51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