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作为传承人类文明重要的非营利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是个向所有社会公众开放的教育平台。博物馆教育作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性却常常在国民极具偏见式的动机中被无视,这对提高全民科学素养非常不利。而博物馆的解说系统由解说对象、解说受众和解说媒介构成,它是让观众、博物馆与展品之间产生连接的基础,是活化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因素。
研究缘起
博物馆研究
“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语“Museion”,它承担着联系历史与现实、科学文化与公众素质、博物馆与社会这三个层面的桥梁纽带作用。笔者根据分类选取了作为武汉市综合类博物馆的典型——湖北省博物馆和作为科学与技术类博物馆的典型——武汉科学技术馆进行研究调查。
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
教育界把“学校教育”这种对教育概念的狭义解释称为“正式教育”,而对与之相反的“不是学校的教育”称为“非正式教育”,“博物馆教育”就是非正式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拥有许多独一无二的特性:有教无类的受众对象、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轻松自助的教育方式、以及真实客观的教学内容。这些特性会吸引形形色色的群体,并且各种各样文化上经济上的差异性,全都可以很好的包容,并让受众对象处于一种轻松休闲、多方位的活动环境中,主动自愿的体验、感受、接近、并学习真实自然的科学世界。
解说系统研究
博物馆的解说系统是让观众、博物馆与展品之间产生连接的基础,是活化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因素。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博物馆整体水平的标志。博物馆解说系统的核心三要素包括解说受众、解说对象、解说媒介。解说受众是或主动或被动对博物馆的展品有进一步了解的参馆游客或参观者,是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对象。游客或参观者指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解说对象是解说媒介存在价值的依托,是解说受众参观博物馆的主要目的,也是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基础。解说媒介是将解说对象的各种信息、主题含义传达给解说受众的方法、设置及工具,是连接解说对象和解说受众之间的纽带,没有解说媒介,解说对象和解说受众之间有沟无通。
建构主义研究
建构主义是博物馆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学习理论。建构是指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建构主义理论还要求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建构主义的特点,即强调发挥参观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来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这与笔者希望活化博物馆解说系统以达到更好发挥教育功能的目的不谋而合,因此笔者将此作为行文的指导理论。
国内外关于博物馆方面的研究
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收藏、研究和教育和娱乐。博物馆发展空前繁荣由两方面的原因组成:一方面,博物馆的数量增加迅速,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促使专类博物馆大量涌现;另一方面,博物馆的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越来越强,逐渐替代了“以物为中心”的思想。
1.3.2国内外关于博物馆解说系统方面的研究
解说的正式定义最早出现在1957年,“解说之父”Tilden强调解说是一种教育性活动,目的在于通过亲身经历和说明性的方法及媒体,来揭示事务的内在意义和相互联系,并非仅仅是传达一些事实与知识。当代解说的特点包含三点:双向沟通性、辅助性、非强制性。现代博物馆的解说对象基本是其藏品资源文物资源,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馆藏资源、复制资源、馆外资源。不同的解说媒介由于本身的特性不同而有不同的适应时机与优缺点。解说系统分为向导式解说系统和自导式解说系统两类。研究解说受众的行为与反应是研究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效果的有效反馈。不同的博物馆学者把解说受众作为简单的分类,并做出了不同的解释。Wager(l976)提出“测量游客反应层级图”,主张层级图顶端的改变,有赖于较低阶段的改变。博物馆学者胡柏—格林希尔提出了一套“记忆、学习与活动形态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国内外关于博物馆教育功能方面的研究
基于研究现状的思考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将意义
1.有利于认清博物馆解说系统的利用现状,发现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找出成因,以及最大化的游足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的需求,符合受众的意愿。
2.有利于科学设计或者优化现有博物馆的解说系统,推陈出新,克服弊端。
3.有利于最大化的发挥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主动积极进入博物馆接受教育,并使得博物馆获得良性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