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博物馆丨数字化时代下博物馆发展趋势探析

当下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正渗透到社会与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推动着它们融合升级。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一系列计算变革,从PC到智能手机、再到XR智能终端,人类进入了新媒介变革时期。以博物馆为核心载体的文博领域也正在朝着新的发展阶段迈进。而博物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肩负着弘扬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需要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探索更适应数字时代的展现形式。无论是博物馆公共服务的方式和手段,还是公众的观展行为和需求偏好,都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与影响之下,发生着深层次的变革,数字化转型正逐渐成为海内外博物馆发展的关键战略主题。、

一·数字化加速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通过数字化的方法和技术,使得承载文化资源的物理空间和物质载体打破资源约束,以数字化的形态可以低成本的保存和流转,有利于加速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进程,进一步促进国内外博物馆间的交流合作,缩短国内博物馆间在展陈、服务等方面的差距。

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发起,敦煌研究院、福建博物院及海外的大英博物馆、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等18个国家40余家机构共建的“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网站分为数字藏品、数字展览、数字知识和云上策展4个版块。

二·XR眼镜成为

XR眼镜作为三维数字内容的最佳载体,可以更好的帮助观众“走近”藏品,并“走进”藏品所处的历史时代,将替代手机成为人们与博物馆数字世界交互的主要入口,不仅提升了人们在实体博物馆的体验深度也可以远程的打开数字博物馆大门,随时随地享受一场沉浸式的数字文化之旅,将博物馆“装进”眼镜里“带回家”。

深圳博物馆“向海之旅——重返海洋的爬行动物”古生物专题展览针对重点展品“蛇颈龙”开发了配套的AR项目,观众佩戴AR眼镜对准文物,就能瞬间看到“复活”的蛇颈龙和它的生活场景。若摄像头自动识别出现问题,观众还可通过语音指令控制AR眼镜播放相应画面。围绕XR眼镜也将逐渐生长出与之相应的基础设施、内容生态和各式各样的创新场景,不断为大众创造丰富多样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体验。

将激发数字文创市场的价值潜力

四·AI+XR技术开启数字文创3.0时代

数字文创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数字文创主要以“贴牌贴标”为主,在产品上贴上文化机构的Logo;到了2.0阶段,注入了文化元素的内容产品有了更高的附加价值。

如今,在此基础上,XR技术的应用将数字文创推入了内容和体验并重的3.0阶段,通过虚实互动的玩法创新为文创产品赋予了无限的生命活力,满足了Z世代求新求变的消费需求,也将带来更大的文化传播价值。

《妙顶金龙——彩画之美》是故宫出版社发布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数字产品的首款作品,基于商汤数字猫平台,创新地将AI+AR技术应用于国宝修缮场景中,通过虚实结合的互动方式,让体验者置身于1:1等比例还原的故宫养心殿数字空间“紫禁妙境”元宇宙中。

《佛光寺大殿》与“梁柱间”古建筑榫卯积木的实物文创产品进行绑定,用户通过手机扫一扫实物积木,就会数字重现佛光寺东大殿结构,将大殿三维模型立体化呈现,并在数字空间中对大殿结构进行逐层拆解,将佛光寺殿中的奇妙结构和细节展现在眼前。

五·XR数字文创产品开发“平台化”

河南博物院的明星文物“妇好鸮尊”是河南博物院推出的首个3D版数字文创,在支付宝的鲸探小程序限量发行1万份,发行之际瞬间就网友被秒空。稍早前的同年10月,湖北省博物馆数字文创“越王勾践剑”正式对外发布,限量10000份,上线后引来60万人在线抢购,短短3秒即告售罄。

同时,平台与分发、营销,甚至实物产品制造渠道打通,为创作者链接各个环节所需资源,实现从创意到价值的有效转化,让创作者将主要投入放在创意策划环节,有助于促进数字文创产业整体效率的提升。

六·基于XR+IP解锁城市消费新场景

为城市商业赋能

七·博物馆文化资源

M○C△是一家存在于虚拟世界SomniumSpace的元宇宙博物馆,作为非盈利基金会成立,目前,它收录了来自Beeple、Pak、Hackatao等两百多位加密艺术家的作品。

在这个虚拟空间里调节好光线,用鼠标点击目的地“闪现”到喜欢的展品前,回过头看见入口处时不时冒出来的几个新游客,一种颠覆传统博物馆的模式已经显露雏形。

八·数字人成为各大博物馆的标配

未来数字人将会在各大博物馆“走马上任”。不仅是作为“AI博物官”,与观众面对面交流提供地图导览、观展陪同、展览讲解、教育活动等服务,带领人们穿越时空畅游历史,还可以竞聘成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大使、品牌形象IP代言人等岗位,将博物馆文化气质与现代元素相结合,通过属于博物馆自己的数字人IP加深博物馆与大众的情感连接。

美国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堡的达利博物馆使用基于AI的尖端技术,创造了“DaliLives”体验,采用机器学习让达利神秘“复活”。观者通过屏幕得以跨越时空,直接与艺术家本人对话。

九·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基于这些数据信息的深入挖掘和精准分析,可以帮助博物馆改变过去以经验为主导的管理服务模式,更高效的盘活和利用馆藏文化资源,为公众创造更优质的服务和体验

THE END
1.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博物馆一问三知澎湃新闻博物馆诞生记 @纸袋玫瑰:最初博物馆是为何诞生的? 李翔:在大部分欧美国家的语言中,博物馆一词源自古希腊语 Μουσε?ον,意思是缪斯的神庙。而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也是脱胎于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对于古典时期的憧憬,在其诞生之初就肩负着改造社会的使命。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073237
2.博物馆进化论:从聚焦“藏品”到聚焦“观众”每年的5月18日,全球各地的博物馆都会迎来一个共同的节日——国际博物馆日。每年的这一天,都是博物馆界共同回顾博物馆发展历程、展望博物馆未来的重要时刻。 自1992年开始,国际博物馆协会每年都会确定一个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这也是32年来国际https://wap.eastmoney.com/a/202405183080585992.html
3.为什么我们需要博物馆?我们为什么需要博物馆综上所述,我们需要博物馆不仅是因为它们能够保存和传承历史文化,更因为它们在教育、文化交流、科学研究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当继续重视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让它们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和纽带。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9106920/article/details/136312504
4.博物馆教育赋能美好生活——以南京博物院为例博物馆是承载历史传承文化的殿堂,是发展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促进健康的心灵氧吧。未来,南博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为公众提供适宜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倡导差异平等,深耕分众教育,助力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让美好生活的愿景在心田上生根开花。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1104/8567.html
5.未来博物馆要如何定义?未来博物馆要如何定义? 近几十年来,随着博物馆发生巨大转变,其原则、政策以及实践都对应做出了调整及改变。与此同时,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现有的博物馆定义却似乎已经不能反映目前博物馆所遇的挑战、前景和责任。对此,国际博协邀请协会成员与其他相关成员共同参与,以制定一个全新的、更符合当下的博物馆定义。https://hanzeo.com/news/4.html
6.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精选十篇)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藏文化;博物馆;发展趋势;意义;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 长期以来,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藏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随着藏学热潮的兴起,藏文化被广泛关注,大部分来华的外国客人希望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7ywx55t.html
7.会计博物馆山东山东会计博物馆:探索财务历史的宝库五、博物馆的意义 山东会计博物馆的建立,不但是对会计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会计人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弘扬。博物馆的展览和活动,让观众知道一点到会计的历史和发展,增加了观众的会计知识和文化素养,也促进组织了会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六、博物馆的参观 https://www.kuaijipeixunlg.com/xw/315128.html
8.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但是在其他国家,和美国的政治、经济背景并不相同,把博物馆定义为非营利机构便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如在法国和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博物馆隶属于政府部门或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一向没有营利的思想[5]。非营利的定义不但对它们没有实践意义,反而会产生很多误解。因此在新定义修订时,一些学者希望删去这个要素[6]。https://www.douban.com/note/811593548/
9.8周时间,做一崇感官的博物馆沉浸式交互体验!■ 交互设计在未来博物馆展示中的重要意义 在未来,交互设计必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博物馆的设计中,博物馆开始向着普及化、互动化和娱乐化方向发展。简而言之,交互技术是博物馆体验的未来。人们可以充分的与展品之间进行交流互动才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 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E5OTYwNjIzNzmFuY1jsJmgcw.html
10.museum,博物馆展览:重温历史文化的现场体验未来,博物馆展览不仅仅是物质与人的互动,而是通过数字技术和新型媒体更好地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 结语: 博物馆展览为人们打造了一个文化、历史的场所。通过其现场的展示与讲解,让人们真正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美妙与魅力。而新技术和媒介的发展,也让博物馆展览不断发展和创新,让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https://www.jykxzz.cn/hwmx/pmzs/1083770.html
11.馆长说对话吴志华:从“香港故宫”看未来博物馆发展的五大关键他的思考不仅关乎香港故宫的未来,更为全球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启示。如何看待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角色与独特价值?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如何让博物馆既不失去本土特色,又能融入国际舞台?未来博物馆发展的关键要素又包括哪些?吴志华在与观察者网交流时,给出了答案。https://www.guancha.cn/qiche/2024_11_11_754962.shtml
12.杂交水稻博物馆设计,现代农业展厅建设,多媒体水稻博物馆设计方案一、展厅建设目的和意义 **水稻博物馆的建设旨在展示**水稻的发展历程和***院士的伟大贡献,弘扬农耕文化,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激发公众对农业科技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多媒体互动设备和丰富的展品,博物馆将成为一个集教育、科研、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https://xaybyh.com/news/newsinfo/10301.html
13.参观博物馆个人心得体会(通用20篇)除了展品,博物馆还举办了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博物馆所展示的内容。比如,我参加了一个模拟考古挖掘的活动,参与者需要在一个场地里挖掘文物和文化遗迹,然后将他们分类和记录。这个活动让我对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我对博物馆的参观是非常愉快和有意义的。我相信你也可以从https://www.jy135.com/xindetihui/2407805.html
14.“5·18”馆长笔谈——民族博物馆馆长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简称民博专委会)围绕今年的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举办全国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馆长笔谈,邀请馆长们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期民族工作主线,就民族类博物馆在共同创造价值、新型业务模式及具有革新性的解决方案方面进行构想https://www.mzhb.com/587.html
15.探寻“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文化记忆——来自西南联大历史展陈博物馆不只是保存历史,记录历史,还是一个明了当下,并思考未来的时空坐标,这也应成为博物馆业的一种群体共识。 ——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 创新性地构建好“西南联大”文化记忆具有长远意义,且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协作。 优化顶层设计,探索创新运行机制,推动西南联大记忆建构与历史教育相结合。文化部门需进https://www.tsinghua.org.cn/info/1023/32750.htm
16.博物馆在未来的定位与功能博物馆把国内外参观者汇集一起,促成不同社会间的彼此联系。博物馆囊括了所在地、所属地区和国家乃至国际的藏品,为独特而多样的文化提供了存在的意义和环境,使之具有了延续性。 因此,博物馆必须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满足当前现实所需。博物馆如果要赢得未来,更应注重以下五个关键领域。https://www.chnmuseum.cn/yj/xscg/xslw/201812/t20181224_363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