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文学成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二、加强记忆理解,重视学生基本功的培养
三、重视人格培养,发挥古代文学的人文精神
四、力求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引导多元问题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方式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感性、审美的外在艺术形式,同时也包涵着理性、逻辑化的关照方式。它体现着内部与外部结合、历史与逻辑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感悟与思辨结合的多重思维模式。所谓内部与外部体现在作品本身的审美内涵与其外在的现实意义之关系上;历史与逻辑结合则是文学发展的历史与客观时代历史的同步与错位之关系;宏观与微观结合是文学整体的发展线索与断代文学,以及个体作家作品之间的包容关系;感悟与思辨结合则是指作品的感官审美形式与理性关照之间彼此渗透的关系。学生在围绕这几层关系在把握文学史的内部与外部规律时,就会通过认识某一种文学现象的时候不断追问为什么,如“为什么每个时代的文流不一样”、“为什么边塞诗会在唐代而兴盛”、“为什么李白一生都在愤懑当中”、“为什么诗歌和词体所承担的功能不一样”等等诸如此类上升到理性思考层面的问题。学生有了敏感的多元问题意识,并形成一种思维习惯的话,那么当他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就会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且自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能够立体化、多层面的看待问题,也就具备了创新思维的基础。
五、结语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突出,主要是因为农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古代文学;国学素养;路径
一、国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二、国学素养培育与古代文学教学的关系
国学素养培育与古代文学教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国学素养培养与古代文学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国学素养培育与中国古文学教学互为渗透
(二)培育国学素养有利于提升对古代文学思想的全面认识
三、基于国学素养培养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
国学是中华民族活着的文化和历史,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血脉。新形势下,应积极探索提高当代大学生国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下文将围绕基于国学素养培养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进行探索。具体如下:
(一)立足本校资源,因地制宜定纲要
(二)把握文学作品的教学标准,做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改革
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文学作品的教学标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归宿,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结合专业发展需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适当调整。同时,也要注意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出他们的长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在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渗透一定的育人内容。面对师范类大学生,要深入解读人才培养方案、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确定基本的文学篇目,从最基本的字、词、句、篇等内容入手,通过技能训练等手段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新学期教学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学校层面要通过各种途径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课时、确定学习篇目,帮助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选择篇目时,要以夯实学生汉语言专业基础为目的,与文学史研修保持一致,使学生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他们的学术探讨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学科融合,不能只是强调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性,而要与其他学科融为一体,如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培养学生的融会贯通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合理优化课堂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四)强化课程教学队伍建设,提升古代文学教学能力
时代的发展向古代文学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文学知识,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牢固树立民族信念,以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将古代文学的精髓传递给学生。同时,也要意识到古代文学与现代生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语言表达、陈述形式、思想内涵等方面。因此,在正式踏上讲台之前,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找到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点,通过一定的点拨与引导,使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向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广泛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还要涉及其他学科,提升个人修养与道德水平。在解读作品过程中,还要融入一定的情感,以清晰的论述、独到的见解、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使他们吸收更多的民族文化智慧。
(五)适时构建多元化考核体系,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考核评估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水平,为调整教学策略做好准备。多年以来,古代文学课对学生的评价,除了日常出勤就是期末考试成绩,考核方式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能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动态化描述,严重削弱了考核评估的激励价值。所以,要适时构建起多元化考核体系,一方面,不能动摇考试成绩的主体地位,也要打破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格局,合理确定卷面成绩所占的比例,加大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参与热情等的考查力度。另一方面,丰富评价内容,适当增加活动、训练所占的比例,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兴趣小组的纳入考核当中,使学生不再由面向书本发展转变为面向生活发展。
建立团队协作机制,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
注重学术研究,以科研促教学
以精品课程建设、重点专业建设为载体
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也是构建和培育优秀教学团队的过程。精品课程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在专业建设中,培育结构合理、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仍然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因此,教学团队建设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为依托,培育优秀的教学团队。可以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网站为交流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向校内外推介教学名师的教学经验和该教学团队的建设成就,通过教学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对兄弟院校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从孔子兴办私学,为门徒讲授《诗经》等古代文学作品开始,中国古代的优秀典籍就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并发展成一个专门的学科。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先辈们积累并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体现了这一学科最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提出“学思并重”“传习结合”的教育理论,提出“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的精辟见解,还指出教学中应遵循“有教无类”“循循善诱”的教育原则。中国古代文学在以后的岁月中,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始终遵循着这一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对于这些行之有效且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教学方式方法,我们要很好地继承。但我们又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急遽发展,时代环境、社会环境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不仅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各种新信息、新思潮、新理念的冲击,而且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古代文学,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历程后,如何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去熏陶、感染读者,使读者从中受到知识的启迪、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出更强烈的爱国激情、艺术才情、美善感情,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教师学者化:古代文学教师应是“学者型”教师所谓“学者型”教师,是指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取得一定的教学成就和科学研究成果的教育专家。一个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质量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他所从事专业领域的学者。教师学者化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学者型”教师还应该具有前瞻的眼光,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但他不应该只沉浸在旧纸堆中去考据、索引,而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研究和了解古代文学中那些与现实人生联系密切或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能陶冶情操、培养健康人格的人文色彩浓郁的文化精髓上。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科研心得和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把当今科研领域的新观点、新理念、新动态及时介绍给学生。这样使教学始终与现实接轨、与时代同步。
(二)教师应该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所谓先进的教学理念,包括: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作为“学者型”教师应认识到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与指导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引导他们去尝试学术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可以在课外搞一个有教师参与的学术论坛,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心得通过论坛这个平台表述出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形成知识的良性循环。
(三)教师应该是美、善的传播者和塑造者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体验。研读古代文学作品对人的审美意识的培养、道德情操的树立、心灵世界的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生动的形象、深刻的理趣、丰富的想象和高超的艺术手段来表现作家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情感,使读者在阅读后产生或轻松、或愉悦、或超脱、或悲哀、或感叹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和真正的审美享受。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的怡情作用,在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美的启迪和塑造,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发扬真美,以娱人情”①,要将美育融于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可感的形象,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如屈原那为了实现“明君”“贤臣“”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而“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孟子那“道不同,不相为谋”“辞万钟”的优厚待遇,“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志节品格;杜甫那“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和范仲淹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精神品格;文天祥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等都使同学受到极大的精神震撼,同时也受到心灵的洗涤和净化。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雄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淡静;“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飘渺朦胧,使学生在对赏心悦目的自然美景的鉴赏中感受到一种生活的美,从而生发出对自然人生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教学手段现代化: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古代文学课堂,在本学科领域进行多媒体教学实践,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制作出不同风格的,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的多媒体课件,从而使古老的教学内容借助现代化的手段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样就会提高教学水平,增加教学信息量,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古代文学教学的需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达到如下教学效果:
(一)使复杂的事件图表化如《秦晋之战》,讲述的是秦、晋、郑三方的军事、外交冲突和纠葛。其中重要的情节有“蹇叔哭师“”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郑皇武子辞杞子“”先轸论战”“秦师败“”文嬴请三帅”等,事件复杂、关系错综、头绪纷繁,叙述起来,须费很多口舌,可学生理解的效果并不好。但如果运用电脑课件,将其绘成图表,则一目了然,且避免了繁琐的叙述。
(三)使熟悉的内容新颖化笔者在讲授中学课本中就已出现的《陌上桑》时,主要针对其侧面描写的手法。这本来也不是什么新鲜的创意,但笔者借助多媒体的手段,为课文配上深情的朗诵,同时为突出侧面描写的妙处,将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李延年的《佳人歌》、《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与《悲惨世界》中冉阿让走出采石场时的画面用课件展示出来,使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去体悟侧面描写的妙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此诗有全新的审美感受。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人物,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在教育上,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他平生有弟子三千人,贤人七十二,当时的人们争先恐后去当孔子的学生。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以至于对历朝历代乃至如今的教育和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孔子的文学作品,以及他的作品中所蕴涵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和分析:
一、温故而知新
在孔子的名言中,我想大家都应该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很熟悉,对于孔子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分为几个层面来分析和理解,首先,温故而知新中的故通古,也就是暗指过去的政治、历史、文化知识等;新也就是指今,通俗地讲就是指现代社会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孔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想让他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过去的文化知识,更要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知识,这种文化要求来自各个方面。
孔子在《季氏》中还提到了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考虑听更清楚了没有;脸上的颜色,考虑温和么;容貌态度,考虑庄矜么;说得言语,考虑忠诚老实么;对待工作考虑严肃认真么;遇到疑问;考虑怎样向大家请教;将发怒了,考虑有什么后果看见可得的,考虑我是否应该得到。孔子主张他的学生们要善于创新。创新就是做别人所没有做的,想别人所没有想的。孔子曾非常谦虚地说自己无所作为,但实际上他对我国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他编写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和《春秋》,都是非常宝贵的著作,为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学而优则仕
孔子一直认为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他的这种观点一也在《子路》中这样写道:一言可以兴邦。他曾在《阳货》中这样写道:不知言,无以知人一也。这句话一也就是说言为心声,知言才能知人心。这些都充分地说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编制的六经适合所有的人群,在六经中他教人们去学习,教人们如何能够更好地去发现与思考,教导人们要学会孝顺父母,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充分地去思考,去领悟其中的真理。为当时的朝廷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那么对于孔子的培养目标,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点来进行阐述和理解。
(一)孔子倡导言语上的温文尔雅
孔子的这种观点在《左传》中也进行了特别概括: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句话的意思是,言语如果没有文采,那么它就流传不远。这一也就充分表明讲话要有所讲究,要讲究方法。他还曾在《颜渊》中这样说过: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葬,犹犬羊之葬。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文采和内容同样重要,这就好比豹子和狗羊去掉了身上的花纹和色彩之后的毛,这两类皮革的价值就发生了变化。这些语句都证明了一点,孔子在教育弟子,要求他们在说话的时候要讲究方法,讲究文雅。在《论语》的书中充分地体现出了孔子与弟子们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表现为各种形式,哪怕人物的形态也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也正说明孔子要求其弟子在讲话的时候要讲究艺术、发挥文采。
(二)孔子倡导诚信
在《宪问》一书中,孔子曾这样说过: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从这句话中一也充分地说出了言和德之间的重要关系。孔子一生一直在倡导仁、礼,这也是孔子一直以来的主张和他所倡导的精神所在。在一整部《论语》中,涉及到仁字的就有58章,其中仁字就有百余处,从这些数量上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仁极其重视。这也道出了孔子在教育思想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即仁,要让更多的人去体会到仁的来之不易和其重要性。
(三)孔子倡导德才兼备
不愤不启,不徘不发。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愤则启,徘则发。朱熹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徘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之开意;发,未达其辞。孔子曾在《子张》中这样说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由于孔子一心想要从政,所以他就大力倡导他的弟子们在学成之后要从政。这句话也就是说,做了官的人,除了尽力干好本职的工作外,还须不断地学习,没有做官的人,首先要进行学习,在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之后再做官。这句话也道出了孔子所倡导的学习和仕途是分不开的思想。
三、孔子倡导循循善诱
孔子是我国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倡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何个人的优势和劣势,再去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从循循善诱这种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因材施教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对不同情况的弟子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曾在《雍一也》一书中这样说:中人以上,可以悟商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是说具有中等以上水平的人,给他讲授高深的知识;水平不及中等的人,就不要把难于理解的知识传授给他。
(二)兴趣先行
孔子在《为政》一书中曾这样说过: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这句话一也充分讲述了他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索质。我们可以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孔子强调学生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所以他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知道的人赶不上喜好的人,喜好的人追赶不上乐于实行的人。孔子通过对他的弟子们灌输这样的思想,促进他的学生们能够真正意义上地树立人生的远大目标,努力培养自己学习知识的强烈兴趣,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三)多听多看
中、英两国海洋文学堪称东西方海洋文学的代表。但是受地理环境、哲学观念、时代变迁等方面的影响,中、英海洋文学在发展历程中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
一、中英传统海洋文学的创作差异
(一)中英两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海洋文学的创作视角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内陆面积辽阔,土地丰饶。人们只要忠实于自己的土地勤于耕作,就能得到几乎所有生活所需的物品,人们很难有兴趣把目光转向东南未知的辽阔海洋。即使在沿海省份,由于肥沃的耕地很好地满足了生活需求,而海上劳作的收获却难以得到保障,因而海洋对这些地区的先民来说,其重要程度也远远无法与陆地相比。海洋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人们心中更多是在平静安稳的陆地生活中满足猎奇心理的目标,而非生存需求的目标。从先秦的《山海经》,到明代的《镜花缘》《三言二拍》,再到清代的《海外奇闻录》,海洋在中国古人心目中始终是一个蕴藏奇珍异宝却又危险重重、随时可为人们带来灭顶之灾的奇幻异域。尽管拥有着世界领先的航海技术,有过横渡大洋的创举,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却始终以一种遥望、想象的方式来描绘海洋。
(二)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学传统影响了海洋文学作品的体裁及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自《诗经》时代起就奠定了以抒情文学为正统的文学传统。尽管后世曾有过戏剧、小说等叙事性文学成就远超诗词等抒情性文学成就的时代,然而抒情文学始终被正统文人们视为正宗,叙事性文学即使风靡一时也仍被鄙视为下里巴人。受此影响,中国古代及近代的海洋文学作品也以抒情类为主。尽管中国古代海洋文学自《山海经》时代的叙事型作品中就已经形成了大部分的典型叙事模式,却始终未出现过英国海洋文学中那种厚重、壮阔的叙事作品。翻开中国海洋文学的篇章,诸如观海、望海、咏海之类的优秀诗篇不胜枚举,而航海故事、海外游记之类的叙事性作品却寥寥无几。
英国海洋文学则是继承了《荷马史诗》以来的叙事传统。即使是早期一些富有抒彩的海洋文学作品,也具有完整的叙事结构。而中期、后期的海洋文学作品,如《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金银岛》《吉姆爷》《黑暗之心》等,更堪称叙事性文学的典范。
(三)中英两国不同的哲学传统使得两国传统海洋文学的主题迥然有别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按照季羡林先生的解释,所谓“天”就是大自然,而“人”则是指整个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相互理解、结成友谊。受此影响,中国的海洋文学作家们习惯将海洋视为自我观照的参照物,其作品具有明显的山水文化特征,海洋成为他们寄寓胸襟抱负的对象。曹操的《观沧海》即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例。此外,中国的儒家哲学非常重视“以和为贵”。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叙事性海洋文学作品中,除《张生煮海》等极少数作品反映人与大海的较量之外,其他作品都围绕陆上人与海上人的友好交往展开,如《太平御览》中鲛人以满盘珍珠回报寄居处的主人,《柳毅传》中龙女以身相许报答解救之恩等。英国的哲学传统则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注重人际竞争,其海洋作品大多体现出征服自然、战胜敌手的主题特征。如,鲁滨孙的顽强生存代表了他对恶劣自然环境的胜利,而吉姆与海盗们斗智斗勇终于寻获宝藏则充分体现了对个人才智的肯定。
二、中英现当代海洋文学的发展趋向
(一)海洋文学的主题出现东西方传统逆向转换现象
受西方现代哲学影响,中英现当代海洋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东西逆向转换”趋势。自近代以来,西方先进技术已经为西方在世界各个领域都赢得了霸权地位,取得了绝对的话语权,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无论是否愿意,都必须接受这一现状。“西风东渐”对于中国的各个领域来说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受英国海洋文学为代表的西方近代海洋文学影响,中国的海洋文学开启了中国海洋文学的叙事时代,确立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人与自然的搏斗代替了传统海洋文学中人与大海的和谐相处。然而这些作品由于自身艺术成就及时代需求等方面的原因都没有产生较大范围的影响。
自上世纪末起,包括康拉德等英国海洋作家们在内的欧美海洋文学作家们就开始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而当代生态学意识的普及更加深了作家们的这种反思。他们逐渐认识到万物生存的统一化,也认识到并非只有人类能作用于大自然,大自然也同样能作用于人类;人们应合理地利用大自然,敬重自然中的生命形式。因而,英国海洋文学中不仅前所未有地出现了大量抒情类作品,且打破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其叙事性作品中也开始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由描绘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向专注发掘人类精神
一、古代体育文学作品繁荣的原因
二、古代文学对体育文化的表达
三、古代小说中的体育文化探究
一、认真备课,巧用方法,有效教学,新颖独特的课堂形式是关键
1.对历史知识进行演绎。如教“古代政治制度”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假设你做为当时的皇帝,如何制定出合理的政治制度来巩固自己的江山。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参与的热情,当进入到角色中来以后,再进行政治制度的分析时,他们就会在比较中得出一些历史的智慧和历史的规律,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研究性能力。
2.寓娱乐于历史。在知识的复习和归纳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很多娱乐节目的做法组织比赛,如我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帮助学生复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二、学识广博,旁征博引
要使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必须使学生佩服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这就要求教师精通业务、博览群书。教师的知识面要广,以知发趣,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在教学中我常常采用“轻松一刻”、“课堂小辩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在讲课中适当一些与历史有关的传说、笑话故事,有时就针对某些历史问题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课堂小辩论,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用更全面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并且在小组合作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三、在幽默感中体现历史的智慧
幽默教学在历史课中尤其重要,它是教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开朗豁达的气质和宽广的胸怀。作为一个历史教师,不仅要通晓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和典故,更要有历史教师特有的幽默感,不学会幽默那是天大的遗憾。学生喜欢有幽默感、说话风趣的老师,幽默的老师能给每一堂课带来欢乐,不致单调乏味,通过有趣可笑又意味深长的话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加强学科的相互渗透。
五、用心交流,把爱献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曹植;甄夫人;理想;悲剧性人物
汉末魏初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尤为光辉的一个时期,其中曹氏父子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很有影响力,即使是对后代的文学发展和文学结构多层次的形成也是极具贡献性的。文学反应出的不仅是个人的内涵,同时也具有时代的印迹。
曹氏父子在当时文坛上颇负盛名,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文学风格。他们的文学风格各具特点,其形成很大程度上与他们所处的地位、环境有关,同时也受个人的内在性格影响。曹操是东汉晚期众多地主集团割据争雄中的一代英雄,个人的豪放性格加上自身的霸主地位的因素使他的文学作品多雅好慷慨;曹丕身为魏太子,在父曹后,嗣位为丞相魏王,后废献帝自为皇帝,因自处地位而形成猜疑性格,对待兄弟也极为刻薄,因而形成多婉丽清新的文学气息;曹植少时特别受父曹操宠爱,差一点就要被立为嗣子。但相对于曹丕的小心处世方略来说,曹植“任性而行,不自励,彫饮酒不节”,而曹丕却善于“矫情自饰”,综合这种差异,曹操最终确立曹丕为太子。
曹植的赋作,紧贴于他的生平遭际,就像他自己所说,作品大多“触类而作”,从个人的喜怒悲欢、亲友的欢聚离别到军国大事,都可以在赋作得以印证。而且曹植本人又是个性比较“任性”的人,因而情到之处,或慷慨悲歌,或浅近如话,或低回咏叹,或文彩缤纷,或奋发激昂。一类文学风气的形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曹植的文学风格的形成也同样具有此因素。曹植生活的前期,身为贵公子,所写赋作表现了作者济世的宏愿、平素的多情,然而内容比较单薄浮浅,所以有慷慨之貌,但其实质内容却不足以傅之。在他人生后期深受禁锢,满腔悲愤郁积心中,因而曹植此时的作品多触类而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成为文学史上的典范,其代表作之一《洛神赋》便是作者在当时复杂心境中创作而成,同时最大程度的反映出曹植的苦闷心态。下面就(洛神赋)为例,了解曹植赋作特点,感受作者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