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4处古代水利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水润三秦泽被后世

“天上云梯”“大地浮雕”凤堰古梯田:融进自然之美的人类智慧

李权兵介绍,此次入选的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的汉阴凤堰梯田,是一片在清乾隆年间大规模开挖、完善的梯田,总灌溉面积达5万多亩,分布在汉江之北、凤凰山南麓海拔约400-800米之间。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认定,它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是目前秦巴山区发现认定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也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西北地区发现面积最大的古梯田群落。

凤堰古梯田,有“天上云梯”“大地浮雕”之称。古梯田分凤江、东河、堰坪梯田三部分,并根据自然地形、河流走向、灌溉水源分布情况,大致分成堰坪梯田堰坪茨沟区、东河梯田东河区,以及凤江梯田黄龙中银区等三个灌溉区,可谓集“山、水、田、屋、寨、村、庙、农”于一体,融“浑厚、雅致、奇趣、清新、壮美”于一身。在李权兵看来,梯田是自然之美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古老农耕文明的延续。在精耕细作中,汉阴先民们总结出了这一独特的水资源合理利用技术,其方式高效、独特,为凤堰梯田稻作系统正常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田即梯田,渠是每一“坝子田”间的沟渠,溪指两山之间的溪流,塘则为溪流流到梯田中坝子处,在坝子旁边修建的池塘,这一体系使得溪流的水可以灌到池塘里去。池塘和田地之间用渠道连接衔合,构成如血管一样的连续体系。渠必连塘,水塘中的水来自山间溪流,由此构成“田、渠、塘、溪”体系。

凤堰梯田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系统是按照高山建田、从高到低、逐级灌溉的方式建造的,以最简易的工程设施、最少的维护保养、可持续的工程管理,实现了最有效的自流灌溉,有力推动了当地的土地垦殖和农业生产。梯田形成了独特的水土资源利用与管理模式:山顶蓄水,充分利用水流势能;梯级布置,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工程消耗,减轻水流冲刷;聚水沉沙,保障山地坡形。梯田集蓄水、保土、增产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优势逐年凸显,促进了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

“古梯田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

全国首个移民生态博物馆现已建成

在当地人看来,古梯田就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

清代时大批来自湖南、广东等地的移民迁居于此,带来了南方才有的水稻种子。高海拔、多湿润的自然条件让种子在此“安家”,改变了当地以种植玉米、土豆为主的耕作习惯,让数辈人在自然的庇佑下安然度过数百年。从湖南移民到汉阴的吴氏家族后裔吴大敏说:“我们移民大概是清乾隆二十一年,上来四个弟兄,当时,堰坪全是烂泥坑,没有田。这里气候很好,山上的植被也很好,修堰渠、修塘坝,然后,陆陆续续一直到清乾隆三十四年左右,上来了就差不多有100多人,选择在堰坪安住,最后慢慢地就发展起来了。”

目前,在凤堰古梯田区域内有20余个古民居群落、20余处古寨堡以及多处古庙宇、古堰渠、古塘坝,大量明清碑石等珍贵历史遗存。其中,许多堰、渠等水利灌溉工程至今仍在使用。这些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引水灌溉及农业耕作技术的遗存,是梯田开垦及灌溉工程修建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印记,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凤堰梯田,汉阴县成立了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联合水利、林业、农业、文旅等部门,对基本农田、生态红线、秦岭生态、文物展品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汉阴县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馆长兰宗说。2012年,以当地特有的移民文化为支撑、以古梯田文物景观为亮点、以移民生态博物馆为平台,我国首座移民生态博物馆——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诞生。这是中国北方第一座以不可移动文物和文化景观为主体的开放式生态博物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它是以村寨社区为单位且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极大程度上保护和保存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博物馆开馆后,每年涌入凤堰古梯田的游客不断攀升,带动核心区域6个行政村近万人共同致富,带动社会投资规模超10亿元,已有多家企业的项目落地建设。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自此一举成为乡村振兴的旗帜和典范。

李权兵介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经千百年至今,经历了不同的气候变化,展现了极高的工程韧性,蕴含了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值得深入挖掘其多种价值,科学保护这些“活着”的遗产。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水利厅一级调研员耿涛说道,“下一步,对凤堰梯田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保护路径、保护原则、保护的方式方法,同时要把这个规划融入国家长江文化、黄河文化保护的大盘子里面来思考,成立陕西灌溉工程遗产保护联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推动陕西灌溉工程遗产可持续的发展,把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和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陕西泾阳郑国渠

“疲秦之计”变“强秦之策”

“九曲泾河弯,冲出龙口入泾渠,灌溉良田难计数,郑国仪祉恩不忘。”这首流传于关中大地的民谣,说的就是郑国渠。民谣里的龙口按照《史记》的记载就是瓠口。郑国渠正是从瓠口取水,像一根长长的吸管,穿过关中平原北部,把泾河和洛水连接起来。郑国渠引水的瓠口,在泾河边一座叫仲山的山脚下。

郑国渠是公元前237年,秦王政采纳韩国水利专家郑国的建议开凿的。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按照《史记》记载,郑国渠流经陕西省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等地,绵延300余里,灌田4万余顷(即280万亩)。郑国设计的引泾水灌溉工程利用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又在平原上找到了一条屋脊一样的最高线,这样,渠水就由高向低实现了自流灌溉。

在战国七雄争霸时代,秦国强大消灭了赵国,韩国眼看失去了屏障,派了一个水工郑国说服秦人修渠,想要耗尽秦国财力,救亡图存,也就是历史上的“疲秦之计”,不想却成为“强秦之策”,郑国渠建成6年后,秦军直指韩国,此时的关中平原变成了秦军的粮仓。

郑国渠建成15年后,秦灭六国,实现了天下统一。

2016年1月,在泰国清迈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7届执行理事会大会上,陕西泾阳郑国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汉中三堰”灌溉工程

经过历朝历代修缮保护沿用至今

“自古汉中多渠堰”,“汉中三堰”,即山河堰、五门堰和杨填堰。自创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过历朝历代修缮保护,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防洪、抗旱、旅游等综合效益。

山河堰是中国古代汉中引褒水灌溉农田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与关中的郑国渠、白公渠和四川的都江堰齐名于世,也是汉中历史上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据《山河堰赋》记载,为汉代相国酂侯(即萧何)、懿侯(即曹参)开创。

五门堰,始建于王莽居摄年间,位于城固县桔园镇湑水谷口,堰首与坝体均以条石堆砌,并列五洞以分流,故称之“五门堰”。五门堰灌区建有“九洞八湃”及“三十六处水口”,其工程设计、建造技术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自建堰后,灌区1万多亩。

杨填堰,位于城固县北约10公里处的湑水河中游段左岸,相传为汉代萧何、曹参所修。后因宋代洋州知州杨从义作较大整修改造,灌溉洋县、城固两县农田5000亩,故名杨填堰。2017年10月10日,陕西“汉中三堰”被确认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

陕西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古人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

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

施工中挖出了“龙骨”,即恐龙化石,故名龙首渠。古人在修筑穿越铁镰山3.5千米的引水隧洞时,改为凿井,最深的井有130余米,凿打了许多竖井,井下相通行水,渠水下流通过铁镰山,又沿塬边东行了十余里,沿途灌溉农田,“井渠法”由此而生,因工程宏伟险绝,被称为水工建筑的地下长城。后因黄土地质原因渠岸经常崩塌,隧洞也因流沙和潜泉影响而淤塞无常,加之战乱频繁,致使工程没有持久发挥效益。

但先贤探索从未停止,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唐玄宗时期、元明清时期,都是在龙首渠的基础上进行修建,再到民国时期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在龙首渠基础上实施了“关中八惠”之一洛惠渠,将历代不同方式的引洛灌溉重新整合,续建扩灌,历时十四年才得以建成。现代的龙首渠引洛灌区已发展成为灌排体系完整的大型灌区,灌溉渭南市澄城、蒲城、大荔三县74.3万亩农田,惠及人口69万。2020年1月,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THE END
1.穿越时空的对话——探索古墓博物馆里的历史与文化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亲身感悟历史文化的深邃内涵,领略古代墓葬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与认知,12月10日轨道信号工程系组织24级大专学生代表前往洛阳古墓博物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活动。 此次研学活动以实地参观与学习的方式,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的大门。参观中,同https://www.ltxxgcxx.com/info/1061/8385.htm
2.寒卉综述:中国知名文博和科研机构在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敦煌研究院推出12来自中国国家版本馆10共鸣 (件 实施国外学者)着力提升刊物影响力等、孔子研究院等知名文博和科研机构有关负责人近日在北京出席一场论坛时表示、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表示、故事性,强强联合,数字化、有温度,国家宝藏。 日电(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专题游览线路“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2024”12敦煌研究院https://bbs.9you.com/forum-239-3.html?m=home&wap=Lists&a=index&tid=468704
3.国学院中国史专职教师《难得糊涂:中国古代官场政治智慧》、《悦读韩国》、《最是高处不胜寒》、《人间几回伤往事》等学术随笔集;曾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文献》、《史学理论研究》、《学术月刊》、《中国军事科学》、《文史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海内外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https://lsxy.ruc.edu.cn/szdw/gxyzgszzjs/c0e3f1717e184cad9f92790f8f5589f7.htm
4.山东省第三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暨2020年度(第十四届文学语言学 16.《新青年》编辑约稿与鲁迅现代小说的诞生 作者:李宗刚(山东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17.抒情的衰变——论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情感历程 作者:黄发有(山东大学) 文艺研究,2017年第6期 18.中国古典美学的生态智慧研究 https://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00924/Articel07002MT.htm
5.无锡鸿山杨氏人物其侄杨通谊遵照她生前遗嘱,将其珍藏的文物、书画,分别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馆和无锡市博物馆。 杨景熥,著译作品甚多,代表作有《干校六记》、《洗澡》等,1986年荣获“西班牙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光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2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攻读基本粒子http://www.sjyang.org/cn/info/KH9NFX4D.htm
6.中国园林博物馆官网现在,我受中国园林博物馆党委和李炜民馆长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2016年工作回顾 2016年是中国园林博物馆(以下简称“园博馆”)承上启下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园博馆紧沿中心“深化改革和提质增效”这一年度工作目标,全面提升队伍建设、经验积累、成长壮大,跨越式发展之年。 https://www.gardensmuseum.cn/web/ndgzbgnr?id=ee7951ac6242d1540162443683e000b2
7.看展览博物馆展讯速览文博新闻展厅: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展区专题展厅 时间:2023年5月18日至9月10日 简介:展览选取反映历史上的广州地区在体制机制、材料技术、思想教育等领域开拓创新的相关文物121件/套,以文物传递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创造,突出展现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创新性。 深圳博物馆 https://www.hebeimuseum.org.cn/show-80-11145-1.html
8.附录2016卷保定年鉴保定市红色旅游产业应认真贯彻中央部署,进一步发挥和加强发展红色旅游的综合协调机制,完善免费开放的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推进红色旅游景区中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建立和完善企业参与红色旅游发展的市场运作机制;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创造经济增长点,增强红色景区的自身造血功能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建立http://www.bddfz.com/?m=show&cid=158&id=2205
9.经典胎教范例让宝宝更聪明孕7月与胎宝宝的亲密接触在线免费阅读与胎宝宝一起学 外语启蒙不是只适合于有很高外语水平的准妈妈。即使外语很差或零基础,只要你用心学,《胡笳十八拍》是一首汉族古琴名曲,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走进大英博物馆 前面几个月,准妈妈已经欣赏了好多名家名品。今天,让我们与准妈妈一起走进大英博物馆,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283694082143030326
10.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前身为东北博物馆,成立于1949年7月7日它是人类最早建造和开放的博物馆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和一个伟大的历史艺术博物馆在中国。1959年更名为辽宁省博物馆新馆位于沈阳市浑南区智慧三街157号,占地8.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有22个现代化展厅,展览面积2.4万平米,分展览、观众服务、文物库房、https://www.qwbaike.cn/doc-view-8206.html
11.历年资讯■专家论道“云冈学” :探寻云冈石窟的世界意义 ■江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创下众多全国第一 ■兰州市政协调研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工作 ■延安红街将开街 新添红色旅游名片 【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http://www.1911museum.cn/article/950.html
12.中国运河,何以成为不朽传奇?江苏无锡的清名桥 扬州瘦西湖 在水道纵横的江南水乡 它们已经成为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 “古桥博物馆” 见证着中国古代桥梁的发展和演化 绍兴古桥 桥不仅通衢两岸、通船助行 亦是千年人类工程发展的记录 载人亦载舟,记时也记史 以桥为介 饱览运河之美https://travel.ifeng.com/c/8Kk1iVhHd5e
13.机器人智能制造百科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玩偶其实是身高一米的巨型玩具。现在保留下来的早的机器人是瑞士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的少女玩偶,它制作于二百年前,两只手的十个手指可以按动风琴的琴键而弹奏音乐,还定期演奏供参观者欣赏,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 19世纪中叶自动玩偶分为2个流派,即科学幻想派和机械制作派,并各自在文学https://www.gkzhan.com/baike/7.html
14.深耕阅读路闻得百花香——横山区第七小学课外读物书目推荐25. 哲学类:《儿童哲学智慧书全集》(法)奥斯卡柏尼菲 26. 数学类:《燕子,你还记得吗?》(韩)尹1. 寓言故事:《中国古代寓言》宫利勤 编写 2. 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古希腊)伊索 著 18. 散文类:《我们的母亲叫中国》苏叔阳 著 19. 综合类:《博物馆里的中国》宋新潮潘守永编著 http://hsqqx.com/article-id-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