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承蒙我院各级领导的鼎力支持与深切关怀,本人荣幸地获得了前往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深造学习的宝贵名额。
在此之前,我便怀揣着对文物与博物馆学知识的热切向往与追求。我渴望能够深入把握该学科的精髓所在,探寻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次深造学习,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我为自己设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一是要熟练掌握文物与博物馆学,特别是博物馆教育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要系统学习历史文化的基础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三是要敏锐洞察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四是要不断提升个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培训项目交流卡
二、学习内容与收获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重点聚焦于文化遗产学、中国古代史、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国际交流、博物馆教育、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陶瓷器等核心领域。通过与授课教师的深入研讨和与同学们的广泛交流,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对文物的珍贵价值及其在历史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同时,我也对博物馆学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有了更为系统地掌握,对博物馆的运营与管理有了更为深入地了解。
陆建松教授《博物馆展览陈列》课程现场
郑奕教授《博物馆教育》课程现场
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顾玉才讲座《文物中体现的古代发明创造》
在学习阶段,本人顺利完成了《博·悟—博物馆里的中华民族记忆》一书的编纂工作(年底出书),展现了扎实的学术素养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课程内容
导师杜晓帆教授
除了日常的课堂学习,我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的热爱。在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我有幸协助中国古代青铜器专业的麻老师,共同完成了《中国古代青铜器》课程的教学任务。这次经历不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还让我对青铜器这一领域有了更为深入地了解。在准备授课内容时,我选择了“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作为主题。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工艺,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独树一帜。为了全面展示这一主题的魅力,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古代典籍、考古报告以及学术论文等。我还参观了多个博物馆,实地观察并记录了这些青铜器的实物特点。
在授课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手段,通过图片、视频和实物展示等方式,将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美丽与神秘呈现在学生们面前。我详细介绍了这些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的内容,并引导学生们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讨论。学生们对我的授课内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表示对中国古代北方青铜器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地了解。
为本科生讲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通过本次参与《中国古代青铜器》课程的教学任务及博物馆展览工作,我深切地领悟到了学术研究的艰辛与喜悦。此次经历不仅锤炼了我的专业素养,也极大地增强了我的综合能力。
协助麻老师向同学们展示古代青铜器
我实地考察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中国玻璃博物馆、中国邮政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复旦大学博物馆、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上海智慧图书馆等多个场馆,并与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学习,了解了目前国内新型博物馆的展览陈列情况和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通过参观学习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求学阶段,我有幸受邀至上海自然博物馆、兴安盟博物馆,以《增强核心能力,推动新时代博物馆教育事业》为主题,为教育工作者授课。同时,我还参与了“锡林郭勒盟旅游业发展保障人员专题培训”,并讲授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课程。这些实践活动为我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宝贵机会。
培训上海自然博物馆教育人员
此外,我亦积极响应授课教师的号召,投身于实践课程的学习之中。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我有幸参观了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拓片展览以及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的新展。在现场教学过程中,老师对青铜器的历史演变、拓印技术以及其与展览的关联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地阐述,使我深受启发,收获颇丰。
我还积极投身于院系组织的各类活动。在文博系主办的“秋日盛景——文博人镜头下的复旦”摄影大赛中,我有幸参与其中,并凭借作品《红与蓝》荣获二等奖。
通过系统的基础课程学习和丰富的实践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学习体验,更在实质上深化了我对文物与博物馆学这一综合性学科的理论认知和实践理解。在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文物与博物馆学的独特魅力,它横跨历史、艺术、科技等多个学科领域,要求我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储备。同时,这一学科也强调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我在实际操作中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挑战。这些实践经历让我对文物与博物馆学的实际应用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地认识,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三、个人心得与未来展望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博物馆的数量呈现出急剧增长的态势,当前全国范围内大致拥有近6800多座博物馆。在博物馆数量大幅攀升的背景下,文博行业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新挑战?免费开放政策实施后,博物馆应如何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以及现有博物馆教育活动如何突破模式实现创新,这些问题在复旦大学的学习实践中引发了我深入思考。
博物馆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其核心在于在博物馆与公众互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与方法。当前,博物馆学理论与我国博物馆实际状况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何使新兴理念和实践方法得以落地,切实推动博物馆事业的进步,是我们文博领域从业者亟待深入探讨的课题。唯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双向互动,方能推动博物馆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总之,此次在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学习历程,对我而言无疑是一笔极为珍贵的财富。它为我带来了丰富的知识积淀和宝贵的实践经验,成为我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此,我向博物院各级领导表达由衷的感激之情。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对我个人的深切关怀与大力培养,正是得益于您们的精心栽培和悉心指导,使我不断成长与进步。同时,我也要对复旦大学的老师们表示由衷地感激,正是他们辛勤地耕耘和精心地筹划,才使得我们的课程学习得以顺利进行,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