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不会在看完博物馆后还意犹未尽?会不会因为错过了某个经典展览而遗憾?会不会对一个博物馆神往已久却总是失之交臂?“以现代方式展示文化遗产:借助新媒体,博物馆很快驶入公众交流与互动的轨道,摆脱了以往古板守旧的形象。”这是国际博物馆协会为博物提出的思路。陕西的智慧博物馆通过虚拟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给予观众一个全新的展示方式。
不落幕,是智慧博物馆的承诺。
当然数字博物馆只是智慧博物馆的一个部分。陕西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贾强处长介绍:“针对我省博物馆事业现状,在已有的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射频标签技术、图像检索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云计算、增强现实等技术,全面整合、有机组织,集成开发博物馆智能管理及应用系统。这个系统将扩展博物馆的外延,公众可以通过它实现泛在化的信息服务。”根据贾处长的描述,智慧博物馆的服务包括文博信息检索,行程规划、实用信息服务以及文博互动社区等内容。
国际博协总干事朱利安·安弗伦斯曾说:“博物馆坚信自己的存在与行动可以以建设性的方式改变社会,因此,将‘保护’这一传统使命与培育创造力相结合以实现博物馆的更新和观众数量的增长,是博物馆正在追求的变化。”
陕西正在用智慧的博物馆吸引着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
高智商的博物馆
“博物馆是彰显人类历史积淀与深厚文化底蕴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现人文与环境发展物证的重要任务。对藏品科学的管护,保存环境的调控,管理的科学规范,多层次广泛全面的服务整合是智慧博物馆更深层的要求。”赵荣局长对陕西的博物馆科学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
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展了专门针对博物馆保存环境的“智能文物微环境实时监测系统”科研课题研究,首次在我省实现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文保领域的应用。该项目成果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汉阳陵博物馆开发了遗址博物馆“文物保护环境实时监测系统”,这是国内首个针对大遗址建立的实时环境监测网络。实现这些功能首先要为陕西馆藏文物建立庞大的数字库,陕西文物数据库是国家数据库建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6年3月全面启动建设,现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完成了全省11万余件馆藏等级文物和36万余件一般文物的数据录入、数据整合。
不难看出,陕西文物的管理已经开始进入全面智能化的时代。
“为更好地保护藏品开展的创新实践:藏品保护设备在不断改进,工作技能在不断提高,博物馆逐渐变为真正的实验室。”这是2013年博物馆日的分主题。
历史厚待于陕西,当陕西的文物人将这些历史记忆放置于博物馆,他们就不断用创新性的努力完成着对文化遗产的承诺。这样的承诺包含着科技的含量,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博物馆不应该是严肃的陈列室,而应该努力通过最新技术的运用成为不受束缚、富有创造力的大讲堂,让历史和现代的人们实现最生动的对话。”赵荣局长的使命感让我们感到了一个个越来越智慧的博物馆向我们打开了感受历史文明的方便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