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2.29湖北
“水星虽然叫水星,却是一颗没有一滴水的星球。”决定做短视频时,王旖旎(抖音账号:@水星逛博物馆)给自己起了这个名字,意思是这里“干货满满,没有水分”。
那时,她还在浙大读考古学博士,但做的并不是大家想象中挖土下墓那种新鲜又刺激的工作,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伏案苦读和埋头苦写。因为研究方向是展陈策划和公众考古,她唯一的田野调查,就是去逛博物馆。
一逛十年,她在博物馆里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想把历史背面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在短视频里,她把一件不起眼的文物、一个鲜为人知的博物馆、一次惊险刺激的考古发掘,讲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戏剧性拉满,知识点无处不在。
做考古科普,这个95后姑娘,是认真的。以下是她的讲述。
“等树叶再落下的时候,我就可以离开这了”
我是王旖旎,一个喜欢逛博物馆的95后,也算是同龄人里的幸运儿,因为我把爱好发展成了事业。去年,学了九年考古的我终于“上岸”,成为辽宁大学的讲师,主讲博物馆学。
对于历史或者考古,我并没有从小就展现出什么特别的兴趣或者天赋,而是误打误撞进入这个行业的。我是个典型的文科生,偏科得很,高考填志愿时一心只想报纯文科专业,逃离数理化的苦海。2013年夏天,我被中央民族大学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录取,从此开启了“考古”之路。
高中时期的我。
大学时有门博物馆陈列设计课,让我对博物馆逐渐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不再是简单地观赏,而是会捋里面的故事线,比如一个馆的空间设计有哪些巧思、一个展览的陈列有何用意。而且,北京的博物馆和展览实在太丰富了,新鲜感持续不断,我几乎每周都要去看几个展。
2017年,我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继续到浙大学习。
说实话,读博比想象中艰难太多,如果让我总结这趟漫长的旅途,就是:入窄门、走远路、见微光。
我在博士毕业论文的致谢里写过一段话,足以表达我那时的心情:
在杭州五年,我去西湖的次数两只手就能数得过来,基本上就是宿舍、食堂和自习室三点一线,看不到尽头地重复,每一天都过得很压抑,常常在夜里爆哭。
这样艰辛、寂寞、漫长的读博道路,我要如何走下去呢?后来想想西天取经,刚上路都是士气满满,走着走着就疲了,如果不是这一城一池的妖怪打下去,早就坚持不下去了。唐僧肯定也想过放弃,但都死里逃生那么多回了,还是咬咬牙走完吧。
2023年,我终于取得博士学位,从浙江大学毕业。
读博期间,逛博物馆,成了我为数不多可以理所当然享受的事情。尽管我去博物馆是带着任务的,需要记知识点、做笔记、查资料,但相对于日复一日的埋头苦写来说,这算是一点生活的调味剂。完成任务后,我就可以短暂地切换观众视角,纯粹地享受“穿越时空”的快乐。
到目前为止,我去过的博物馆不下100个。博物馆其实有很多不同的类型、主题和呈现方式,除了通常我们看到的那种文物放在玻璃柜里展示的,还有更多小众、另类却很有意义的。
816工程遗址2002年解密,2010年开放参观,目前仍只开放不到30%的区域。
走在这里,目之所及每一个细节都震撼到不真实:核反应堆大厅举架有近80米,相当于把山掏空,在里面建了26层高楼;130多条支洞连起来有20多公里,根本走不完;全长3公里、直径3.5米的巨大水管,一次能抽走三分之一的乌江水......816工程能抵挡100万吨当量的氢弹在空中爆炸的轰击,而投放到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是1.4万吨当量。
像这样的遗址类博物馆,还有很多,参观起来沉浸式体验感会非常强,也会更吸引大家去了解历史上真实发生过什么。
“盗墓贼走过最长的路”
博物馆逛多了,我发现,如果缺乏专业的讲解,大众对文物和历史其实有不少错误的认知。有一次在浙江省博物馆,我偶然听到一位妈妈给孩子介绍镇馆之宝“彩凤鸣岐”古琴时说,“这个就是竖琴”。但其实是馆方为了展示古琴的正反两面,把它竖直摆放了。还有一次在国博,也听到一位爸爸跟孩子说,“金缕玉衣就是古人打仗时穿的盔甲”,实际上是丧葬殓服。平时上网,我也经常看到“考古和盗墓就是有证和没证的区别”这种说法。
我在秦公一号大墓现场。
我做的第一个视频是讲杭州良渚遗址的,但“菜鸟”阶段风格有点走偏,只顾着文案辞藻的华丽优美,像写散文诗一样,但其实只感动了自己。慢慢地我发现,大家对于新奇的东西和故事性很强的内容更感兴趣,我就开始不断设置悬念、揭开谜底,像写悬疑剧一样,讲文物、遗址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的第一个大爆款,“墓葬防盗教科书”郭庄楚墓,就写成了一个关于墓主人和盗墓者斗智斗勇两千多年的故事。这座墓葬第一层是封土,第二层是十几米深的积石积沙,即便盗墓者有幸躲过,见到的也是巨石铺地,让人错以为墓室已经到底,而巨石底下还有厚厚的流沙和两具极具迷惑作用的假棺,再下面才是真正的棺木。因为这样反转再反转的设计,郭庄楚墓抵挡了摸金校尉的18次盗墓,直到被考古队发掘出土。盗墓贼走过最长的路,估计就是郭庄楚墓的套路了。
郭庄楚墓,堪称“墓葬防盗教科书”。
很多看着平常的遗址和文物,深挖起来特别有意思。
梁孝王妻子李王后的陵墓,尽管已经被盗墓贼盗空,我却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冲水马桶”,瞬间有种穿越的感觉。这个装置巧妙引用山间渗水冲水,脚踏上有花纹,还有扶手和靠背,细节上真是一点都不马虎。在比李王后早400多年的春秋时期,还发生过晋景公上厕所掉进粪坑淹死的真实事件,要是当时能有这样的坐便设施,就不会有这样的“惨案”了。
李王后陵墓的视频被方文山回复,说要“试试用到下次作品里”。
荆州博物馆的西汉男尸,比马王堆的“辛追夫人”还要早,保存得更完好,出土时皮肤柔软有弹性,关节能活动,血管神经清晰,甚至能提取出DNA。我给大家讲的,是千年男尸不腐的秘诀:棺椁由多重10厘米厚的木板套合而成,外面用麻布捆扎、生漆桐油封口;尸体全身涂满朱砂,浸泡在含汞的棺液中;墓室深入地下近10米,用夯土和5米厚青膏泥密封。这就是为什么2000年前的墓主人就像刚去世两周一样。
西汉男尸的防腐黑科技,绝对超乎想象。
有一次,我走进了慈禧卧室,奢华气息扑面而来:盖的缂丝被褥是制作龙袍时才使用的工艺,梳妆台是纯金的,整个储秀宫地下铺的都是金砖,一块的造价就是一两黄金。慈禧平均一天要花掉4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普通家庭1000年的收入。
慈禧的生活究竟有多奢华,一般人想都不敢想。
还有一次,我在博物馆看到一件“金书铁券”,也就是俗称的免死金牌,是唐昭宗赐给节度使钱镠的,有意思的是,这块金牌当时没派上用场,却在过期500年后被明代的朱元璋承认了,免了钱镠后代死罪。
历史上真实的“免死金牌”,有效期竟然长达500年。
我也有很多紧张、害怕、力不从心的时候。有一次探访秦王李茂贞夫妇墓,一个人在地下20米的古墓待了五六个小时,越往里走越觉得背后发凉,寒气往骨头缝里钻。
有时候感觉每个环节都非常用心尽力了,但效果也不见得会好。比如位于浙江绍兴的印山大墓,是越王勾践父亲的陵墓,在考古界有“北有秦陵,南有印山”的说法,基于我学习考古近10年的经验判断,这个题目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如果没有人看,那一定是我呈现得不够好。
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悬疑设置和解谜,印山大墓的视频终于成了爆款。
周杰伦的青花瓷,唱的就是它们
这几年,考古和博物馆热起来了。十年前,当听说我学考古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也太冷门了,往往会发出“以后怎么找工作”的质疑。但现在,很多人都对我表示羡慕,觉得能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也太酷了”。
故宫、三星堆、海昏侯等几大IP的热度加持,短视频、直播等新型媒介的快速传播,让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对历史和考古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线下很多博物馆一票难求,很多人会通过直播、电子展览等形式“云看展”。
海昏侯墓出土轰动中外,盗墓贼把盗洞打在了墓室的正中央,却什么都没带走。
那是江西省博的一个开年重磅特展,汇集了180件明清御瓷,其中有122件来自于故宫博物院,很多都是首次离开故宫,而且是时隔600年回到它们诞生的地方,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今年2月,我参加江西省博物馆“御瓷归来”展直播。
有几件展品我印象特别深刻,比如清嘉庆年间的御窑厂制瓷图瓶,瓶身画了50多个正在制瓷的工匠,展现了200多年前的制瓷工序。还有一件仿朱漆釉描金盖盒,髹漆、描金、竹编三种工艺的模仿都几可乱真,不仔细看都看不出来是瓷器。还有不少御瓷,被喜欢盖章的乾隆皇帝打了标记,留有“惟精惟一”的玺印。
乾隆时期的御制瓷瓶,用篆体、楷体、隶书、行书抄写了乾隆皇帝的诗,配以蒋廷锡的画。
比如青花瓷,其实周杰伦歌里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这个描写非常准确。明永宣青花采用了郑和下西洋时带回的苏麻离青料,它的特点是高铁、低锰,所以就形成了青花瓷上“浓”的黑色斑点,叫铁锈斑,其他地方就比较浅,所以瓶身整体呈现出“浓转淡”的变化。
永乐时期的青花瓷,具有非常典型的“浓转淡”特点。
展览上还有进膳用瓷,在清代,进膳用瓷的黄色占比越高,等级就越尊贵。《甄嬛传》里就有这样的知识点,甄嬛在贵人时期用的碗盘就是不带黄色的,内外全黄的碗,是皇上、皇后、皇太后才能使用的,里白外黄的碗,则是皇贵妃才能使用。
清代的进膳用瓷,有非常严格的使用标准。
做博物馆科普,我最开心的事情,除了把关于历史文博的知识传播给更多人,还有鼓励和帮助更多人走出困惑、迷茫,坚定自己的选择和方向。
做自媒体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感染和鼓舞了很多历史专业或者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
在上海黑色博物馆,我体验了抑郁症患者的真实感受。
从懵懂地推开考古那扇大门起,至今已有十年。我在历史的长河里,找到了人生的坐标。我想,我们要跨过的每一条河,都好比小马过河,它既不像大水牛说的那么简单,也不像小松鼠说的那么难。我希望,大家在我的作品里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永不停止的好奇心和探索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