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浙大女博士火出圈:把考古科普拍成"侦探剧"
水星在博物馆参观,受访者供图。
在"博物馆"的词条栏,它的功能被标示为: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它其实还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准确"。
"唐彩凤鸣岐七弦琴"是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方有1300年历史的唐古琴,由大名师雷威制作,背面龙池两侧刻有行书题款。
博物馆为了便于观众看到两面精彩的细节,将正面琴弦竖立。这是设展者的匠心,一次,一位妈妈带孩子来参观说,"你看,这把琴叫竖琴。"
"竖琴起源于古埃及,和唐代古琴完全是两种物品、两段历史。"旁边的女孩水星在心里嘀咕。后来,她发现在博物馆里,类似的误解是随处可见的。
水星是浙江大学考古系的在读博士,水星认为文物不会开口,但却蕴藏着历史的脉络,这是一种需要沉下心来感知的东西。如果不够准确,甚至就是错误,那便会造成对文化和历史的误解,这其实背离了大家建立博物馆的初心。
"考古像侦探一样"
博士生拍抖音会有什么不同?
八年前,水星是吉林省吉林市一个不善言辞的高三学生。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小学老师。她的高考成绩不低,父亲建议她报考古专业,她便读了中央民族大学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那时的考古学冷门、小众、苦,很多人听到考古,第一反应是"和盗墓是不是一样的?"
在她看来,研究出土文物或是追寻历史线索,是一个解密的过程。一旦取得研究成果,就会"像侦探一样,发现可能只有古代人才知道、现代已经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每当她遇到一件文物,或是置身于一座古墓,她会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像穿越千年与古人遥相见面。
她认为八年的学术训练就是她作为短视频创作者的独特标签。
她其实是一个内向女孩,可文物不需要语言交流,只需要人去感受,了解和还原。这个每年都拿奖学金的学生,本科毕业时直博保送了浙江大学。
2020年9月,当她筹备第一期视频时,她已经提前完成了发表学术论文的所有目标。
和所有初学创作者一样,水星开始在抖音发作品也没有方向。每次都出门很远,花费大量心力拍摄,播放数据却反应平平。而整个过程中,她需要独自完成选题、文案、出镜、剪辑,时常令人精疲力竭,她也坐在床头哭泣过。也想过放弃,有时候播放量又给她惊喜。
不知不觉就走到了今天,"水星逛博物馆"抖音账号整体播放量超过6亿次,最多时一晚涨粉30多万。
三探印山大墓
学术的严谨和理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不接地气,抖音上的科普短视频则要便于公众理解,同时兼顾趣味,两套逻辑如何打通呢?
"北有秦岭,南有印山"是考古领域的说法,这是水星感兴趣的选题。她为了让视频更有吸引力,做了类似于悬疑片的开场:
1990年,浙江省绍兴市林场的后山意外发现了人工夯土。一开始,文物部门没有在意,一年以后,后山上出现了三个深不见底的盗洞。
这些盗洞不同寻常,里面不是泥土,而是青膏泥和木炭--一个粘性大,使用后不会渗水,一个防潮吸湿,能保持墓室干燥。
在古代,能用得起这两样材料的,只有帝王级别。
随后就是严谨的学理数据,诸如陵墓内部有10层楼高的面积,填了8米厚的青膏泥和1800吨木炭。在椁室,为了防腐引水,还被张贴了140层树皮,这座陵墓,被考古专家辨认出,是勾践父亲的陵墓。
这一期有89万人点赞,事实上,它是修改后重发的作品,原稿并不成功。
为了这期视频,水星去了绍兴三次。第一次,水星先去印山大墓考察,为了解这座帝王陵的历史做足了功课。
第二次去,她带上了设备,拍摄了视频。回来之后,她晚上熬夜剪辑,但因为没有经验,画质也不理想,水星第三次去,换了设备,提前写好了文案。
"开头不够吸引人,我能不能更让大家身临其境一些?能不能先给观众讲个故事,具体的人和故事会更容易让人理解。"
善于复盘帮助了水星,她探索出了一个讲故事的方法论,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带领观众身临其境的开场。
在博物馆里讲故事
水星将考古、历史、文化都变成自己镜头可以对准的对象,她厘清了许多考古概念和事实,通过抖音平台传递给更多的观众。
现在,她的博物馆之旅也不拘泥于考古和历史,2021年10月,她发表了关于杭州黑色博物馆的作品。
还有很多留言是感谢水星表达出了他们的感受。
这些话语让她看到了自己作品的价值,给公众带去的理解和希望。如果说学术是一段孤独的旅程,那么制作短视频,则让这个坐冷板凳的博士生可以和许多的人生互动。
走远路,见微光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水星受邀去陕西宝鸡拍摄一座大唐秦王陵,讲述这座唐末五代时期一位藩王的古墓是如何设计双重防盗机关却未能防住盗墓贼的故事。
水星在一天内乘飞机,转汽车,连轴转好几个地方,参加活动、拍摄,再回到杭州,她在隔离期间写完文案,确保视频按时发布。
5月21日,系列节目《博物馆奇遇记》在抖音发布,水星作为湖南省博物馆篇的邀请嘉宾,在节目里讲述一个马王堆汉墓"一念·辛追梦"的故事,150万人观看,"我们仿佛穿越一般,回到西汉初期的长沙国。"
对水星来说,忙碌是值得的,"我需要反复校正知识的准确性、精准度,承担起这份责任。"
在早期的一则作品里,她表达过自己的初心,"让历史不等于枯燥背诵,让博物馆不等于高冷难懂。"她觉得国家设置考古学,教育学,社会学,不是为了让研究者都待在象牙塔里码字,而是要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回馈给社会。多一个人看了视频,就多了一颗种子种在了观看者的心里。那一期的节目名字叫做"入窄门,走远路,见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