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丨科技力量让博物馆“炫”起来

“走,一起去逛博物馆!”约上三五好友,去博物馆“探古访今”正成为一种全新的出游方式。

近几年,随着国潮类节目的走红,文博游成出游“新宠”。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全国各地博物馆推出丰富的打卡活动,如盖章、答题、互动体验等,各色文创产品、数字文物,为文博爱好者提供博物馆全新的“打开方式”。

在位于北京的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观众在一间以永定河生态为主题、展示动态画作、实景照片和人工智能生成画作的展厅里参观(5月14日摄)。

为什么要去博物馆?

博物馆里有文明绚烂之美。作为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人类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场所,博物馆集中了过往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无论是精妙传神的书法绘画、流光溢彩的瓷器玉器,还是巧夺天工的织绣、惟妙惟肖的雕塑和造像都反映了不同时代人类思想和工艺的最高水准,值得反复玩味。这些历经岁月留存下来的器物、绘画、雕刻、文件、建筑,再现了历史上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只要细心体察,博物馆能让观者“见物如面”,带你穿越时空,与古人与异域来客展开心与心的对话。

博物馆里更有向史而新、美美与共的力量。在尊重、发掘和保护自身文化遗产的同时,越来越多有识之士也看到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对提升本国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意义。中国近年着力加强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在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博物馆交流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合作修复希瓦古城,中国“文物医生”帮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修复,中国援助尼泊尔完成神庙建筑群文物本体维修……同时,2019年意大利返还数百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在海内外引发了强烈反响,反映出对历史和文明的尊重日益成为各国共识。

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科技的力量”展览。视觉中国供图

科技为现代博物馆插上翅膀

当前,我国博物馆的功能正在从传统的展览教育和文物保护向休闲娱乐、教育和文化旅游转变,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正在利用现代科技,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创新展览形式和服务手段。“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博物馆成为了一个参与性、互动性更强的文化场所。

家长带着孩子在中国科技馆举行的星宇探索之旅—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科学与应用科普展上拍照留念。视觉中国供图

博物馆怎么逛?送你一份观展指南

·到中国国家博物馆领略“科技的力量”

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科技发展之路,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科技的力量”展览就对了。

该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首个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专题展览。展览内容上起甲骨文中的日食记录和干支表,下至“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当代科技成就,分为格物穷理、天工开物、西风东渐、走向复兴4个部分,共计展出文物400余件(套),模型50余件,辅以图片图表、多媒体展示和互动项目,提纲挈领地勾勒出从古至今中国科学技术与工业发展历程的基本脉络,着重展示不同时期科技的发展特点及突出成就。本次展览还展出了多件(套)近年新征集文物,着力反映了新中国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发展历程。

据了解,该展览为长期展览,展览地点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号中央大厅。

·到中国科学技术馆感受中国星际探索历程

要说最近的大火话题,“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一定有一席之地。天舟六号的成功发射,不仅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更唤醒了很多人对我国星际探索历程好奇。中国科学技术馆的“星宇探索之旅——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科学与应用科普展”就为人们开启了了解这些知识的窗口。

据了解,该展览面积约2000平方米,包含“星海之路—载人航天工程及空间应用系统发展历程”“宇宙之理—空间科学与应用成果科普”“国家太空实验室—空间站科学实验设施演示”“蓝星之外—载人月球探测体验”“探索之心—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弘扬”等10余个主题场景,展项30余件,通过“数字技术+沉浸式交互体验”,让观众身临其境遨游“浩渺宇宙”。观众可以了解国家太空实验室的基本情况,感受巡天望远镜的震撼,体验空间实验的奇妙。

·到北京自然博物馆了解身边的绿色“朋友”

夏天已经到来,树木繁茂。但是,你真的了解你身边的树木吗?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一树花开·中国树木文化展”或许能让你更了解我们身边这些默默无言的“朋友”。

该展览通过“识木”“用木”“崇木”“惜木”4个部分,结合110余件精美展品,从多角度向观众宣传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树木文化。“识木”部分带领观众走进树木的世界,追溯数亿年前最早树木的出现,了解自然界中树木的种类和树干的结构特征。“用木”部分讲述我国先民在长期与大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如何利用树木资源改善生活。“崇木”部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对树木的崇尚。“惜木”部分则介绍了树木的重要性,和我国从古至今对森林和树木采取的各种保护措施。

该展览将开放至9月17日,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临时展厅开展。

·到中国地质博物馆认识“天外来客”

在静宁的夏夜仰望星空,可能会看到流星划过。“星坠至地,则石也。”陨石作为来自天上的“星星”,带来了宇宙、太阳系和地球形成的有关信息,也为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甚至外星生命提供了线索,让人类对于遥远星空的无限向往有了可以依托和触及的实体。

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展出的“来自太空的礼物——陨石”展,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陨石的一个窗口。该展览分为“神秘陨石”“飞向太空”“月壤探秘”“文创天地”4个部分,展出了种类众多、品质靓丽、学术价值较高的陨石标本,并以陨石为媒,展示了我国在深空探测特别是月壤研究等方面的科研成果。

在这里,观众可以欣赏到月球陨石、火星陨石、灶神星陨石等珍稀陨石,可以亲手触摸广西南丹陨石,还可以了解诸如陨石形成、分类、鉴定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观众在位于北京的RE睿·国际创忆馆体验展示兵马俑影像信息的VR设备(5月14日摄)。

线上博物馆,让你近距离与文物“互动”

近年来,博物馆利用各种科技手段,打破时空的物理限制,让公众能够在线上“参观”各种精美展览。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可以在线下实地参观,线上博物馆的吸引力又在哪里?事实上,数字博物馆,或者线上展览,并不是一个特殊时期替代线下的B计划,而是体验博物馆的另一种选择。

逛线下博物馆时,文物往往被摆放在展柜中,与观众有一定距离;而在线上,观众可以很好地与文物“互动”,进行个性化参观。“在线下经常只能看到两面或三面的角度,而且有玻璃隔着,难以仔细观察文物的细节。而线上博物馆有些文物有720°视角,而且能够放大缩小。”柯桃说。

3月24日,青少年观众在上海科技馆内参观。新华社记者?陈爱平摄

阅读延伸:科技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现在世界上大致有以下4类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保存历史文物、传播历史知识;艺术博物馆提供美学欣赏和教育功能;科学博物馆则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行业博物馆展示该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科学博物馆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自然历史博物馆阶段、科学与工业博物馆阶段、科技中心阶段。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馆”,是随着西方工业革命而逐渐兴起的一类博物馆。

《中国科普统计(2022版)》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建成运营的科技馆共有488个,建筑面积合计371万平方米,其中展厅总面积180万平方米,年度总参观人数达到了6300万人次。2022年全国共有科普专职人员10971人,科普兼职人员5.8万人,注册科普志愿者7.53万人,平均每个场馆拥有科普专职人员22.5人,科普兼职人员119人,注册科普志愿者154人。

THE END
1.AI“活化”文物不要只停在表面信息化近期,借助AI让文物活起来的视频刷爆网络。视频中,有铜马车在博物馆橱窗里跑起来,有造像从石窟里跳出来,有陶俑唱歌跳舞,有壁画里的众仙扎堆儿聊天。这些创新不仅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也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随着AI技术的突破和普及,一键生成式的AI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变得简单。许多博物馆也纷纷动起来,开始尝https://www.tjcac.gov.cn/xxh/202412/t20241209_6801180.html
2.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方案(精选15篇)活动地点:贵州省博物馆与线上分享 3.民族风格插画分享会 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结合同时开展。 “民族风插画分享会”特邀《图话贵州》品牌创始人兼插画师冯婷女士,契合贵州特色多元化民族主题为核心内容畅谈创作心路历程并进行现场互动,展现创造民族多元化作品背后的意义与价值。 https://www.ruiwen.com/fangan/8172003.html
3.文化中国行这届年轻人爱逛博物馆,国博35岁以下观众超六成打卡线下展览、购买博物馆文创、分享看展体验……社交媒体上,“博物馆热”持续升温。逛博物馆成为了年轻人的一种休闲、社交、生活方式,而国家博物馆,无疑是众多文博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近日,在“文化中国行”走进国家博物馆采访活动中,现代快报记者亲身感受了百年国博百年不遇的“文博热”。 https://news.cri.cn/20241207/49c041bc-5613-d2b7-54dc-975a315f628b.html
4.VR虚拟展厅的应用嘲有哪些?虚拟展馆的运用虚拟展厅可以为线上会议提供交互式的参与体验,使与会者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讨论和交流。 虚拟活动: 虚拟展厅还可以用于举办各种线上活动,如展览、演出和庆典等,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娱乐体验。 综上所述,虚拟展厅在博物馆、科技馆、城市规划、房地产、企业展览、教育与培训以及会议与活动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https://blog.csdn.net/jimumeta/article/details/141967148
5.金兔云上游新春乐不停!2023烟台春节文旅活动线上来袭!科教文体烟内容:为欢度新春佳节,丰富节日期间群众文化生活,烘托浓郁节日气氛,推动文化艺术的全民普及。烟台市文化馆、烟台市群众文化学会特选取烟台市优秀非遗摄影作品50余幅进行线上展览。 参与方式:关注烟台市文化馆官网及微信公众号,线上观看 举办单位:烟台市文化馆 https://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23/01/16/014601689.shtml
6.大鱼云展线上虚拟展览平台大鱼云展专注于提供线上虚拟展览创展服务,依托于及目科技深度自研的Web3D技术和美术设计能力,以多样化的三维艺术空间为载体,包含丰富的3D交互功能体验,突破时间、空间、线下场馆风格等限制,提供一种全新的数字化线上展览解决方案。帮助艺术机构,艺术馆,美术馆,艺术家,少儿画https://gfishow.com/news
7.线上展览尺素诗情——太仓博物馆藏清末民初名人手札展(一)为了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博物馆传播知识、解读文化、弘扬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萍乡博物馆以实际行动响应、落实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号召,特推出线上展览,以飨观众! 前言 手札,又称尺素、尺牍、鱼雁等,是书信的代称,是古时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将一尺长的http://m.pxmuseum.com/nd.jsp?id=4049&id=4049
8.逸夫博物馆:地学科普的殿堂近年来,逸夫博物馆积极利用互联网媒介,不断推进数字化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线上展览和科普活动,打造了“博物循声”“让石头说话——沉睡已久的化石”等线上服务品牌,以满足公众参观和学习的需要。上线以来,逸夫博物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的访问量超过100万人次。 https://mus.cug.edu.cn/info/1010/2856.htm
9.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在这一主题下,河南博物院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后推出系列活动,并在馆内、馆外,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线上线下的一系列活动,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博物馆日,感受文化的力量。 ?一、新推出的陈列展览? 1、出彩中原——河南红色文化陈列展 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并配合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河南https://www.chnmus.net/sitesources/hnsbwy/page_pc/bwzl/gjbwgr/gjbwgrhd/list1.html
10.博物馆教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地位的提升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经验主义哲学指导下的博物馆研究虽涉及知识的传播与生产,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教育。随着启蒙思想的广为传播和公共 博物馆的诞生,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才逐步被人们所认识。 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博物馆教育功能发展。乔治·布朗·古德(George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