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艺术馆开启“云看展”模式这样的体验你满意吗?新闻频道

在沈阳故宫博物馆“古趣童心——清宫文物中的儿童世界”展览中,小志愿者通过直播向观众讲解。新华社供图

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许多博物馆、艺术馆等开启了“云看展”模式,线下展厅、文物等都被搬到了屏幕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博物馆还入驻了电商平台,开启了直播。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2%的受访者体验了“云看展”。体验过“云看展”的受访者中,88.7%的人感到满意。53.4%的受访者期待线上展览增加互动性强的环节。

受访者中,来自一线城市的占28.9%,二线城市的占44.4%,三四线城市的占21.1%,县城或城镇的占4.1%,农村的占1.5%。00后占6.1%,90后占37.5%,80后占44.4%,70后占9.3%,60后占2.3%,其他占0.5%。

85.2%受访者体验过“云看展”

来自辽宁的金希(化名)读大三,对文化类展览十分感兴趣。但他平时学业繁忙,有时想看的展览在其他城市举办,不方便去看。

调查显示,85.2%的受访者最近体验了“云看展”。体验过“云看展”的受访者中,88.7%表示体验好,感到满意。

刘静觉得,“云看展”可以突破线下展览对于参观人数的限制,能够把优秀文化传播给更多人,进一步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

关于“云看展”吸引人之处,69.7%的受访者觉得是“随时随地可以看,不受展期影响”,59.5%的受访者觉得是“不用扎堆排队,更方便”,52.9%的受访者觉得是可以“更近距离看到展品细节”。其他还有:有沉浸式效果,身临其境(44.6%),技术元素丰富,趣味性强(38.0%)等。

“‘云看展’是业界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种应对方式,但它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郑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藏品数字化,通过社交媒体与公众互动,是近年来全世界博物馆都在努力做的事。

“数字化突破了时空界限,将更多藏品以更精致和更全面的方式展示给民众,使展览内容、设计更丰富多彩,也可以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艺术。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业界对观众的界定,已经有了‘虚拟观众’这一类,就是指那些使用博物馆网站、通过邮购等方式购买博物馆商品以及与之有关联的观众。这一类观众的井喷式增长,一方面反映了博物馆巨大的网络市场和无限的数字化潜力,另一方面也倒逼场馆在数字化的道路上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双重建设。”郑奕说。

53.4%受访者期待“云看展”增加互动性强的环节

90后王春在四川某私企工作,虽然看过几次线上展览,但他觉得,线上的观展效果不如线下好。“隔着屏幕欣赏艺术品,没有在现场看得清楚。有些书画展,实际的展厅光线并不那么明亮,但有的线上直播,可能为了照顾主持人,会把光线调亮,但照到展品上效果就不好了”。

“看来看去,我感觉还是大型博物馆的线上展览更吸引人。”刘宇期待有更多中小博物馆举办“云看展”活动,“虽然现在疫情形势稳定了,一些博物馆也有序恢复开放了,但是我觉得线上展览的形式挺好的,期待它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刘静希望,线上展览能做好与观众的互动。“我家孩子每次去看展听讲解时,都喜欢提问题,有的讲解员能及时回答小朋友的问题。但是在线上看展时,如果没有互动,小孩子的问题就没法得到解答了”。

对于“云看展”,受访者有哪些期待?调查显示,53.4%的受访者期待增加互动性强的环节,51.8%的受访者希望可以多一些常态化的线上展览,48.8%的受访者期待增强在线网友实时互动,44.9%的受访者建议丰富对展品的专业讲解。其他期待还有:向更多的展馆普及应用技术(37.8%),满足不同群体的观展需求(35.7%)等。

郑奕表示,目前线上展览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第一,文博策展活动的数字化应用流于形式,“事实上,所有形式都应为内容服务,内容为主题服务。唯有聚焦内容、练好内功,才能减少同质化现象,讲好博物馆、展览、藏品等的独特故事”。

第二,一些博物馆缺乏足够的研究积累,“场馆在应用新技术之前,需要有充分的研究作为铺垫。毕竟技术只是手段,唯有‘从藏品中获得灵感’,基于扎实的研究,才能打造真正的数字化创新”。

THE END
1.AI“活化”文物不要只停在表面信息化近期,借助AI让文物活起来的视频刷爆网络。视频中,有铜马车在博物馆橱窗里跑起来,有造像从石窟里跳出来,有陶俑唱歌跳舞,有壁画里的众仙扎堆儿聊天。这些创新不仅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也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随着AI技术的突破和普及,一键生成式的AI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变得简单。许多博物馆也纷纷动起来,开始尝https://www.tjcac.gov.cn/xxh/202412/t20241209_6801180.html
2.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方案(精选15篇)活动地点:贵州省博物馆与线上分享 3.民族风格插画分享会 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结合同时开展。 “民族风插画分享会”特邀《图话贵州》品牌创始人兼插画师冯婷女士,契合贵州特色多元化民族主题为核心内容畅谈创作心路历程并进行现场互动,展现创造民族多元化作品背后的意义与价值。 https://www.ruiwen.com/fangan/8172003.html
3.文化中国行这届年轻人爱逛博物馆,国博35岁以下观众超六成打卡线下展览、购买博物馆文创、分享看展体验……社交媒体上,“博物馆热”持续升温。逛博物馆成为了年轻人的一种休闲、社交、生活方式,而国家博物馆,无疑是众多文博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近日,在“文化中国行”走进国家博物馆采访活动中,现代快报记者亲身感受了百年国博百年不遇的“文博热”。 https://news.cri.cn/20241207/49c041bc-5613-d2b7-54dc-975a315f628b.html
4.VR虚拟展厅的应用嘲有哪些?虚拟展馆的运用虚拟展厅可以为线上会议提供交互式的参与体验,使与会者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讨论和交流。 虚拟活动: 虚拟展厅还可以用于举办各种线上活动,如展览、演出和庆典等,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娱乐体验。 综上所述,虚拟展厅在博物馆、科技馆、城市规划、房地产、企业展览、教育与培训以及会议与活动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https://blog.csdn.net/jimumeta/article/details/141967148
5.金兔云上游新春乐不停!2023烟台春节文旅活动线上来袭!科教文体烟内容:为欢度新春佳节,丰富节日期间群众文化生活,烘托浓郁节日气氛,推动文化艺术的全民普及。烟台市文化馆、烟台市群众文化学会特选取烟台市优秀非遗摄影作品50余幅进行线上展览。 参与方式:关注烟台市文化馆官网及微信公众号,线上观看 举办单位:烟台市文化馆 https://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23/01/16/014601689.shtml
6.大鱼云展线上虚拟展览平台大鱼云展专注于提供线上虚拟展览创展服务,依托于及目科技深度自研的Web3D技术和美术设计能力,以多样化的三维艺术空间为载体,包含丰富的3D交互功能体验,突破时间、空间、线下场馆风格等限制,提供一种全新的数字化线上展览解决方案。帮助艺术机构,艺术馆,美术馆,艺术家,少儿画https://gfishow.com/news
7.线上展览尺素诗情——太仓博物馆藏清末民初名人手札展(一)为了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博物馆传播知识、解读文化、弘扬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萍乡博物馆以实际行动响应、落实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号召,特推出线上展览,以飨观众! 前言 手札,又称尺素、尺牍、鱼雁等,是书信的代称,是古时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将一尺长的http://m.pxmuseum.com/nd.jsp?id=4049&id=4049
8.逸夫博物馆:地学科普的殿堂近年来,逸夫博物馆积极利用互联网媒介,不断推进数字化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线上展览和科普活动,打造了“博物循声”“让石头说话——沉睡已久的化石”等线上服务品牌,以满足公众参观和学习的需要。上线以来,逸夫博物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的访问量超过100万人次。 https://mus.cug.edu.cn/info/1010/2856.htm
9.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在这一主题下,河南博物院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后推出系列活动,并在馆内、馆外,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线上线下的一系列活动,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博物馆日,感受文化的力量。 ?一、新推出的陈列展览? 1、出彩中原——河南红色文化陈列展 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并配合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河南https://www.chnmus.net/sitesources/hnsbwy/page_pc/bwzl/gjbwgr/gjbwgrhd/list1.html
10.博物馆教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地位的提升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经验主义哲学指导下的博物馆研究虽涉及知识的传播与生产,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教育。随着启蒙思想的广为传播和公共 博物馆的诞生,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才逐步被人们所认识。 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博物馆教育功能发展。乔治·布朗·古德(George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