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郑州市中心区的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不少人说它像埃及的金字塔。其实馆内设计专家称,它是以元代古观星台(在登封)为原型,艺术演绎成了“戴冠的金字塔”造型。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有20多个王朝建都或迁都于此,地上地下文物十分丰富。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14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余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一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向本报记者介绍说。
精心设计,体现“中原之气”
走进建筑面积达7.8万平方米的河南博物院,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主体展馆位于院区中央,呈金字塔形,后为文物库房,四隅分布有电教楼、综合服务楼、办公楼、培训楼等。建筑群外部还有40%左右的园林绿地,形成“馆中园、园中馆”的优美格局。
主展馆主体建筑为“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底部为长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内部设计五层,其中地下一层。冠部为方斗形,上扬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融汇四方。外部墙面为土黄褐色,取中原“黄土”“黄河”孕育华夏文明之意。主馆正面从上至下有浅蓝色的透明窗和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整个建筑群设计以雄浑博大的“中原之气”为核心。
近年来,河南博物院推出《河南古代文化之光》《中原百年风云》《河南古代石刻艺术》《河南古代玉器》《河南古代建筑》《楚国青铜器》《明清工艺珍品》《恐龙世界》等1个基本陈列和7个专题陈列,内容丰富,蔚为大观。
尤其是《河南古代文化之光》,是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内容更充实的大型陈列,展厅面积达3200多平方米,展览文物1000多件(套),均属馆藏文物精品,重点展示了河南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
馆史较长,荟萃文物精品
河南博物院的历史,要追溯到几十年前。
1923年夏,河南新郑绅士李锐打井,无意间打出一座古墓,发掘出100多件青铜器。北洋陆军14师师长闻讯后向吴佩孚驰报,吴佩孚命令将出土文物运至开封妥善保管。
1927年6月,为了更好地保存这批文物,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委派郭须静、徐金泉、何日章三人为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筹建于开封三圣庙街,是为河南博物院发轫之始。1928年5月,原河南省政府将河南博物馆改名为“民族博物院”,并改由省政府直接领导。民族博物院广泛征集历史、自然科学、农业、艺术、生理卫生等方面的实物料。10月10日,成功举办了第一次陈列展览。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河南博物院得天时、占地利,重整旗鼓,大力开展文物征集工作,通过调查、收购、接受捐赠、发掘、拣选、调拨等,很快恢复了元气。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已非昔日可比。
迄今为止,馆藏文物达14万件,特别是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和历代陶瓷器,享誉世界,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如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彩陶、临汝出土的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郑州窖藏青铜器、淅川下寺出土的楚国青铜器、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的铜器、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铜器、扶沟出土的楚国金银币、洛阳唐三彩、汝瓷、钧瓷等。
注重科研,人才辈出成果丰硕
河南博物院不仅是文物荟萃之地、文化教育的场所,同时又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1929年,殷墟文物进馆之后,当时的河南博物馆即聘请考古学家关百益为编辑委员,研究考订甲骨文字和各种器物,刊印成书。1930年底,关百益先生接任馆长职务,同时成立了研究部,科学研究工作步入正轨。据粗略统计,1931年—1938年间,河南博物馆出版文物图录和研究著述达100多册、卷。比较重要的如《伊阙石刻图表》(关百益)、《殷墟器物存真》(关百益)、《殷墟文字存真》(关百益)、《南阳汉画像汇存》(孙文青)、《殷墟文字存真第一集考释》(许敬参)、《馆藏石刻整理汇报》(孙文青)、《河南博物馆自然科学汇报》三册(傅桐生)等。在研究内容上,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充分发挥了地方博物馆的优势。
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重视实践,研究人员经常走出书斋,亲自参加文物、标本的搜集和整理。如1935年8月,关百益在汲县山彪镇发掘战国墓;1936年春,孙文青参加殷墟第十三次发掘;1936年9月至11月,许敬参、郭豫才等在辉县琉璃阁进行发掘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河南博物院人才辈出,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从《河南博物馆馆刊》到《中原文物》,我们看到了河南博物馆数十年来的光辉历程。累累硕果的背后,有着河南博物院几代人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