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馆作为河南重要的文化地标,是展示中原文化的重要窗口。收藏有14万件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近年来,河南博物院将馆藏文物的文化IP整合进文创产品中,开发出一批精美雅致,辨识度高,还能让人了解文物,了解历史的文创产品,比如“云纹铜禁”的纹饰摇身变成了行云流水的珠宝系列;“妇好鸮尊”化身为茶具、T恤、钥匙链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吃货们的“惊喜”:宋代刻花碗里的采菊糕,唐代越窑青釉瓷刻花如意枕造型的枕香糕等等;“豫博文创”就这样将“高冷文物”生动而有趣地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
到2020年底,乘着盲盒经济的东风,河南博物院率先将盲盒概念与文物相结合,将青铜器、元宝、铜佛、铜鉴、银牌等微缩文物工艺品藏入土中,以盲盒的形式出售,吸引了大批文物爱好者。由拼手速可以抢到考古盲盒,到可以吃的古钱币巧克力成了爆款,再到唐宫夜宴小姐姐走红出圈,短短几个月,会玩的河南博物院着实火了。
“考古盲盒”:“盲盒”概念与文物相结合,使文物得以“活化”
河南博物院制作的网红考古盲盒,被称为“失传的宝物”,设有传承、史诗、传说等级,这个盲盒一经问世就广受青睐,5天的在线销售额超过50万,每晚20点开放,开售后不到5分钟就被抢购一空,出现了一盒寻求的人气场面。
据悉,不同级别的盲盒“挖出”的“珍宝”等级也各不相同,十二生肖兽首印章,大将军虎符,武则天金简或杜岭方鼎等都有可能挖到。许多玩家表示:“买考古盲盒是一种享受,拆开过程中还能得到第二种享受。”“一把小铲子,一把小刷子,在家里也能挖掘文物。”戴上手套,是考古学家的感觉”这就是考古工作者的工作经验,一把铲子下可能有宝,一把铲子下可能没宝。游戏者打开盲盒,取出包裹着“宝物”的土块,小心地“挖掘”,“出土文物”的瞬间就像是开奖的惊喜,成就感油然而生。“宝物”不是真正的古代文物,而是手工精湛的仿制品,是文创产品,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为了还原考古发掘过程,包裹着“宝物”的“土疙瘩”里掺杂着古都洛阳北邙山的泥土,自带着神秘的古代墓葬,盲盒里还附有考古钻孔工具“洛阳铲”。开箱形式新颖新颖,形象呆萌,造型精美,各种珍宝种类齐全,使馆藏文物以更生动的形象进入公众视野。
考古盲盒通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将文化知识从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探索,从而实现文化传承和消费升级。考古盲盒让文物动活,将考古发掘融入拆盒过程,更符合当前消费的探索和娱乐消费心理。
《唐宫夜宴》爆炸性地反映了河南博物院文创机构的变革。
2021年河南卫视春节晚会上,舞台剧《唐宫夜宴》以诙谐、时尚的舞台语言,运用创意+科技,将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相结合,创造出了一场独具匠心的舞台剧。
十四位胖胖的唐朝少女,在虚拟的博物馆场景中嬉戏打闹,穿梭于《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山东徐敏行墓壁画备骑出行图》《千里江山图》以及商代的“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一系列国宝级文物之中,绘出了一幅钟鸣鼎食、光彩夺目的盛唐画卷。
以“大文创”为重点,做好文物“出圈”,文化“入圈”
文创产品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是文创产业发展的难点,也是文创产业发展的重点。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宽广、更深的自信,是一种更根本、更深刻、更持久的力量。无论是考古盲盒,还是“四神云气图壁画”金属书签,或者“妇好鸮尊”冰箱贴、“饕餮纹”眼罩,它的热销背后都是蕴涵在馆藏文物中的文化元素与产品的巧妙融合。
伴随着90后、00后新一代消费者的崛起,喜爱具有强烈情感代入感的产品的人,更愿意为兴趣买单,注重精神消费。《中国文博文创消费调研报告》资料显示,90后消费者的比例超过53%,而95后消费者的比例更是高达30%。
在这种消费观念下,具有文化属性和创新性的主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也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并不断推动主要博物馆的创新。在2020年双11预热期间,主要博物馆文化创意网店开始了淘宝直播,竞争消费热潮。
当前,河南博物院文创产品,以符合市场思维和年轻人需求的方式,拉近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文创产品作为文物和文化载体,更多地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吸引人们观察和理解它。因特网属性和个性化圈是时代对文创产业的挑战,只有正视它,研究它,善用它,才能将部分文化要素推向时代与社会共享,更好地激发其内在文化创造力,促进其内在文化与文化的整体互动,实现文物与文创的破壁与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