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器鉴赏城市记忆资讯

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石子青: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浙料: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化学青料: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各时期青花瓷器的特点: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四、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总的说来,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6、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崇祯无官款器。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不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

8、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款识除年款外,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9、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10、光绪(1875—1908)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THE END
1.赏读笔触下的绝美历史盛宴中国是瓷的故乡,是陶瓷文化的发源地,陶瓷的演变轨迹,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光辉篇章。让我们走进北京陶瓷艺术馆,感受笔触下的人文历史。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于釉下彩瓷,青花瓷采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这种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蓝色,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Njg0OTY2OQ==&mid=2247617851&idx=3&sn=bc1d58e44fce751853d46bad75265c7f&chksm=96340fa84d88cad2452af4055ddd9432d34204ffb9752cc0f691860e4efc403c87668732ae36&scene=27
2.《幽蓝神采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集(修订本)》,作者:上海博物馆 编,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最新《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集(修订本)》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集(修http://product.dangdang.com/23042262.html
3.一文读懂青花千年传承史关于青花意想不到的事情: 收藏元青花最多的地方不是我国,而是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博物馆和伊朗阿德比尔神庙博物馆,所以海外对中国瓷器最大的认知就是青花瓷。德国萨克森王国国王想要娶到邻国一位公主,但是经过调查发现,这位公主爱瓷如命,国王奥克斯二世更是拿400禁军御前骑士团和邻国普鲁士国王查理二世换得12件青花瓷瓶,https://m.douban.com/note/855489300/
4.餐具上有人物就是假的元青花瓷?盘点有关青花瓷的冷知识国外也有很多元青花瓷真品,例如伊朗国家博物馆藏的青地白花孔雀牡丹纹碗、青地白花莲池水禽纹菱口盘、青花波涛龙纹盘、青花莲池鸳鸯纹盘等。这些都没有人物纹。 而像下面这两件青花人物纹盘,明显是造假的。 瓷器艺术博大精深,小小花纹中也有如此秘密。看到这里,你是否想了解更多关于青花艺术的知识呢?听一门干货https://news.hexun.com/2019-01-15/195883252.html
5.国家博物院青花瓷观后感在古董中,我深爱青花瓷。 青花瓷中,数景德镇的青花最为佳选。景德镇的青花瓷,质地圆润丰满,有一种庄重大气却又不失柔美的独特气质。在那细腻如凝脂,光滑如白玉的白瓷上,描绘着各种素净淡雅的草木花卉。那种古老而又迷人的神韵,浑然天成的气质,令人无法拒绝。那种谦和优 青花瓷器鉴定 青花瓷器鉴定. 器物釉面https://www.unjs.com/h/b/748119.html
6.中国瓷器在世界各博物馆的分布V&A 博物馆所藏的这一明成化鸡缸杯便是从香港仇焱之处购买。 02葡萄牙 PORTUGAL 里斯本博物馆收藏印有曼纽埃尔一世(1469 ~ 1521年)纹章的中国生产的青花执壶。 该馆还收藏有菲利浦二世纹章的中国青花瓷器。葡萄牙博物馆收藏的一只中国瓷碗,上面的铭文说明它是受著名航海家阿尔瓦雷兹之命而生产的。万历年间,我国http://www.jianbaoshoucang.com/page941.html?article_id=2091
7.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双管瓶——每月一珍上海博物馆正在上海博物馆第二展厅举行的《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明清贸易瓷展》中有一件造型奇特的双管瓶,这是一件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外销瓷器,由景德镇制造,销往遥远的欧洲大陆。 双管瓶是一种造型非常特别的器物,双口连体,器腹中间隔断不通,可以同时盛放两种液体(图1动画) 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resource/museum_files/show_files/20150818153552837/index.html
8.我国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概况(1)江苏丹徒:1962年9月,江苏省丹徒县大路公社发现一处窖藏瓷器。共出土瓷器26件,其中有元青花高足杯6件,5件绘梅月纹,1件绘松竹(镇江市博物馆刘兴:《江苏丹徒元代窖藏瓷》,《文物》1982年第2期)。 (2)河北保定:1964年5月,保定市发现一处元代窖藏,共出土瓷器11件,其中6件元青花,分别是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大https://www.jianshu.com/p/4b7b9b5e8510
9.青岛市博物馆1、 亲爱的观众朋友: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清雍正青花花纹觚 年代:清 尺寸:高18.2厘米,口径8.1厘米 清康熙青花花卉纹方形扁瓶 年代:清 尺寸https://www.qingdaomuseum.com/collection/category/29
10.江苏十三宝丨除了少见的南朝玻璃杯,这家县级市博物馆还有元青花值得一提的是,与句容相邻的常州市金坛区1966年出土了窖藏青花云龙盖罐(现收藏于镇江博物馆),可能是徐寿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横扫江浙时被埋入地下的。句容市发现的三件青花瓷器与金坛青花云龙盖罐比较,从器物特征和出土地点相近等情况来看,可能也是在那次战乱中埋入地下的。 https://www.yangtse.com/zncontent/2403645.html
11.武汉博物馆展镇馆之宝“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元青花四爱梅瓶于1987年入藏武汉博物馆,是现存极为稀少的以人物图案为主要题材的元代青花瓷器珍品。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其为国宝级文物,是武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局部)武汉博物馆藏 2001年武汉博物馆新馆落成后一经亮相,即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馆藏文物之一。这件梅瓶所在的陶瓷专题展https://m.thepaper.cn/renmin_prom.jsp?contid=8991460
12.辽宁省博物馆明清瓷器精品展(一)明代瓷器部分 【一】洪武瓷器 明 洪武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碗 明 洪武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碗 明 洪武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盘 明 洪武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盘 明 洪武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盘 明 洪武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盏托 【二】永宣青花 明 永乐 青花海水葡萄纹盘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31/16/10983756_1132795312.shtml
13.元青花牡丹纹高足杯陶瓷器 产品附件: 关键字:元青花瓷博物馆 高安市博物馆 联系我们 产品描述 青花牡丹纹高足杯 元 通高10cm 该杯采用抖接成型。上部为碗形,口沿外撇,深腹稍外弧,杯心平坦,下承喇叭状、竹节型高柄足,足中空,足端平切露胎。杯身与足部采用湿胎抖接工艺,有别于明代釉接。杯外壁在向下两组弦纹之间,绘二方https://www.gasbwg.cn/product/147.html
14.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以明清两代皇宫和宫廷旧藏文物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大型综合性古代艺术博物馆,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https://img.dpm.org.cn/collection/ceramic/226716
15.瓷之韵09 欧洲再装饰的中国瓷器 10 收藏 德国加装银支架杯 青花葡萄牙盾形徽章纹执壶 青花徽章和题字纹克拉克碗 青花克拉克瓷盘 瑞典船员定制大酒杯 十三行外景图潘趣酒碗 博士图盘 青花带银配件双颈油醋调味瓶 浸泡阿喀琉斯图餐盘 堂?吉诃德及侍者图盘 身着法国服装的欧洲人塑像 约翰?威尔克斯像潘趣酒碗 带戳印https://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zt/cizhiyun/project/default.html
16.天津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藏瓷以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瓷见长,藏品丰富、精美成序。此次展览甄选馆藏部分精品,让大众欣赏精美古代陶瓷艺术品的同时,能够了解到明清景德镇窑的发展脉络,装饰工艺及时代特征的演变规律,进一步展示景德窑瓷器生产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https://www.tjbwg.com/cn/NewsInfo.aspx?id=17756
17.玉溪市博物馆萝卜,又名“莱菔”,自古以来是中国人饮食中最常见、最普通的菜品之一。中国古代瓷器上的纹样,多来源于生活,且丰富多样,既有高山流水、人物花鸟,也不乏接地气的萝卜、白菜纹。这里来介绍一件明代民窑烧造的青花莱菔纹碗。 这件青花莱菔纹碗(图1),高7.5、口径14.5、足径6.7厘米,敞口,深腹,圈足,碗口沿内外及外https://www.yuxibwg.com/jpxs/1816408.shtml
18.明清之韵“青花浓淡出毫端”——浅析清代各时期青花瓷的特点清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铺首尊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品种 除了白地青花外,乾隆时期还盛行豆青地青花、黄地青花、天蓝地青花和仿哥釉青花以及青花抹红、青花胭脂红等品种。 青料 乾隆青花使用国产上等浙料烧制,以“稳定、浑厚、沉着”而著称。早期的青花和雍正青花差别不大,难以区分,中期以后总体上比雍正青花更青亮而没https://www.gddaguanmuseum.com/nd.jsp?id=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