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出土耀州窑不同釉色瓷的比较研究》一文作者为崔名芳、管明雪、曹娇妮、胡瑞、朱建华。除胡瑞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人员外,其余四位均来自安徽工业大学:崔名芳、管明雪、曹娇妮来自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建华来自该校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述论文称,实验用的陶瓷样品发掘自2021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的古墓,为典型的唐宋时期的古陶瓷残片。样品数量共计15件。产品胎色呈浅灰白,露胎处多含有黑色铁质小颗粒和小气孔;器表内外施釉,釉色有黑、褐、青、白和酱红等,透明度和光洁度较好。
从外观上看,器型有碗、碟、罐。黑釉瓷(1—9号)胎体厚重,胎质致密,胎色呈灰白色或浅灰色,夹杂白色石英小颗粒,断面有少量孔隙;底足为饼型足,足底内凹,圈足不施釉;釉色纯正,釉面光亮度高,釉层较同时期青釉层厚0.2—0.6mm。白釉瓷(10—12号)釉色呈乳白、黄白色,有的釉面光亮,有的釉层表面有类似橘皮状的细小凹痕,并有针孔状缺陷。青釉瓷(13—14号)系列样品釉色主要呈青色、青绿色,并伴有冰裂纹发育、开片的外观结构。酱红釉瓷(15号)样品胎薄形巧,胎质细腻,釉面光润,色泽均匀,具有很好的金属光泽,釉层断面呈黑色,仅表层为酱红色。
“秦岭云”表示:“作为参与机场三期发掘的考古人员,可以负责任地说,目前发掘出的宋代墓葬,其出土遗物尚未开始整理,也没有与任何其他的研究机构开展陶瓷检测等合作。参与机场三期发掘的所有业务干部,均不认识该文作者中的任何一位。”
“我们不能不向作者提出质疑:这些陶瓷样品究竟来自何处?这些陶瓷样品具体出自哪些墓葬?编号又是多少?作者是如何得到这些样品的?”“秦岭云”说。
洪渎原墓葬群是西安咸阳机场周边的重要考古成果之一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出土耀州窑不同釉色瓷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对陶瓷样品归属窑口的判定,是这样描述的:“课题组通过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对该批样品的器物特征、化学成分、微观结构、物相组成和烧制温度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对出土瓷器的工艺水平和贸易流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已有文献对耀州窑瓷器的胎和釉的化学成分进行的报道,对发掘样品的胎釉成分进行了充分的比较研究,判定该批样品为典型的耀州窑产品。”
中国古陶瓷学者、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先铭主编的《中国陶瓷》是国家文物局主持编写的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之一,该书显示,耀州窑为宋代北方著名的青瓷产地,窑址经过两次发掘,取得了极其丰富的瓷片标本。宋代耀州窑大体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均以青釉为主。
12月18日,澎湃新闻致电崔名芳所在教研室,该教研室另一位老师表示,崔名芳正在上课,他可转达采访请求。但截至发稿,崔仍未作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