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展示的现存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展示现存问题对策建议

0引言

1数字技术在博物馆

展示中的应用形式

数字技术在博物馆藏品中的应用得益于上世纪计算机技术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发展,不同于数字化在今日所被期望的展示功能,实物藏品向数字信息资源的最初转化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博物馆藏品。博物馆本着“内向利己”的原则引入数字技术,在形成一套标准化的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之后,逐步拓展到展示传播领域。根据藏品数字化展示在博物馆中的发展与应用,大致可将其分为如下两类形态。

1.1线上数字平台

1.2线下数字展览

2藏品数字化

展示的现存问题

在数字媒体蓬勃发展的21世纪,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交流方式无不受之影响。现在,多媒体设备展示的信息更加容易被公众接受并吸收,逐渐成为最受公众青睐的文化艺术传播方式之一,众多博物馆纷纷将数字技术投入到博物馆及其展览的建设之中,引发了全球博物馆的数字浪潮。但就展示而言,数字化只是博物馆藏品众多展示形式或手段之一,而非唯一途径和最终目的,也无力满足解决博物馆藏品展示所有问题的过度期待。此外,因其成长于实践,发展过于迅速,缺少理论探讨和总结反思,许多博物馆尚未认真思考便被迫卷入到数字化潮流之中,导致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

2.1本末倒置:藏品的数字化展示不能取代实物藏品

数字化展示起源于图书馆对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储存和展示,但藏品区别于文献资料,数字技术不能取代人脑解读藏品信息,其所蕴含的非言语性和非视觉性信息无法被数字储存或展示。此外,脱离了实物的数字化展示,无论如何都无法弥补观看藏品本体的临场感和仪式感,这些感觉很难由方寸间的屏幕或是投影表现出来。而经过复制和转译的图像更无法全面转述文物的信息,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博物馆应充分意识到数字化展示的局限性,不能过度依赖数字手段而忽视了藏品本体信息的展示和阐释,“物”始终是博物馆存在的根基,公共博物馆理应承担阐释物的使命[4]。利用数字技术展示阐释藏品,应以是否更好地阐释和展示藏品信息为评价标准,避免过度神圣化数字展示技术,从而丢失了藏品本身在博物馆展示中的主体地位。

2.2华而不实:数字技术在藏品展示中的滥用

2.3昙花一现:藏品数字化展示设备的维护成本过高

3博物馆藏品数字化

展示现存问题的原因探析

通过对现存问题的剖析,目前数字化藏品展示利用存在着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形式和内容脱节以及过于求新导致技术保障薄弱等问题。我们需要明确数字化展示利用本质上是期望利用多媒体及其多层信息的解读和展示能力,将蕴藏在藏品中的故事具象地表达出来,同时作为博物馆又“必须区分他们提供的东西和主流商业企业提供的东西[7]”,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负责任地向公众解释和说明藏品,避免“徒有视听觉的喧闹,却没有文化性的温情[8]”,成为藏品数字化展示亟待解决的问题。

3.1“唯技术论”导致的技术局限

“认识到人类传播系统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的有适应性的系统,我们就能看见所有形式的媒介都生活在一个动态的、互相依赖的宇宙中。当外部压力产生、新技术革命被引入以后,传播的每一种形式会受到系统内部自然发生的组织过程的影响[9]”。传媒形态的技术表现是由人所创造的,传播活动是人有意识的信息行为。如何理解人是传播的主体和各类媒介在传播中的作用,不局限于技术本身,一直是技术发展和传播准确性和有效性之间的矛盾。传播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藏品数字化展示利用需要超越单一的技术视野,这要求博物馆及学界必须克服技术发展导致博物馆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技术至上的倾向,回到以内容为导向的传统展示思维里,重新审视媒介形态和媒介的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促进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中的高质量发展。

3.2藏品数字化展示模式单一

应用模式单一是导致博物馆藏品信息资源浪费的又一原因,随着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兴起,形式多样、功能完备的数字技术已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数字技术一方面代表着新的展示方式,另一方面也代表着用不同的方式来看传统的展示内容。而作为知识传播的博物馆,数字技术的兴起颠覆了博物馆传统的知识信息传播方式,数字技术的方式多样和广泛应用可以帮助观众深度领悟藏品内涵和历史知识。从博物馆知识传播的本质意义出发,所谓颠覆,其实就是一种回归,以往难以透过实物传递出来的知识信息可以透过数字设备毫无保留地全方位呈现于观众面前。但目前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展示,主要以转换媒介展示藏品本体的方式为主,将拍摄或三维扫描的实物本体通过简单地复制拷贝,以不同的数字媒介呈现出来,其本质是依靠技术革新实现展示创新。数字化的复制和拷贝显得过于容易,但不能将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的展示方式看作创新,它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诉说同一件事情。

3.3研究与应用之间的道器相离

藏品数字化来势之快,以至于博物馆行业内还没有制定出合理的与之相配的行业标准,研究的滞后性导致应用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在2021年初国家博物馆所公布的博物馆300个线上资源中,可以明确地看出对于“在线展览”“网上展览”“文物数字化展示”“数字全景展厅”等展示方式,在发布之时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和划分,存在严重概念不清的情况。除此之外,行业标准的缺失导致市场乱象,严重影响了博物馆的生态发展。多数商业展览打着“沉浸式”“多感官”等新概念,收取高额门票,大大折损了博物馆在观众心中的形象。我们如何立足于当下的现实环境,运用数字技术与藏品的结合满足公众新的审美冲动、学习习惯和精神要求。特别是在藏品数字化展示已逐步成型的今天,如何由器而见道,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服务于众,需要加强数字化展示的理论探讨和标准建立。

4博物馆藏品数字化

展示的建议与展望

当今博物馆正逐步通过创新藏品信息应用方式,将数字化的藏品从计算机显示器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件件可观赏、学习、体验、触摸甚至穿戴的数字展品,这些发展改变了博物馆传统的学习和参观方式。也许最初的博物馆数字化倡导者并不会想到,这些数字化的藏品如今正以影像、印刷品、应用软件、艺术创作等方式在人们生活中全方位加以传播。传统博物馆的典型特点是让所有知识信息都集中于“物”上,观众只能依靠现有的知识体系接收到其中的部分信息,而如今的博物馆正不断探索观众与馆方的双向交流模式,信息不再被单向度地推给观众,相反,观众可以从博物馆或者数据展示平台上将感兴趣的信息拉出来,甚至参与到创造传播信息的活动中来。这一变化意味着,博物馆不再是藏品信息传播的唯一媒介。

4.1信息平台:有效利用数字资源,满足观众多元需求

“公众主导”则是由博物馆或资源平台提供藏品并制定相应规则,由公众根据自身情况主动探索藏品叙事和展示方式。在此基础上,数字化藏品将改变传统博物馆的参观模式,观众本身将作为更加重要的角色,不需要再去依照策展人的文物分类或是博物馆认为值得参观的藏品路线亦步亦趋。过去因为顾虑大众需求而弃之不用,无法对外公布的文物,现在都能为观众所选择。例如疫情期间伯明翰博物馆信托基金会与游戏“占领白墙”的合作(图3)。该游戏基于伯明翰博物馆和美术馆所拥有的数字藏品资源,让观众从中任选出200件藏品,在虚拟网络空间中策划、设计和构建属于自己的数字艺术展览,这个展厅将成为这世界上只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版本。国内博物馆近期也开始积极尝试该类模式,2021年10月,杭州博物馆发布了“粮道山18号——人人都是策展人”计划,活动向观众提供了馆藏的150件数字藏品,观众可以任选10件藏品,自定展览主题和叙事,生成属于自己的策展海报并发布。该活动仅上线一个月就吸引近2000名用户参与游戏,共计发布803个展览。这意味着未来通过数字化藏品,无论是专家、博物馆工作人员或是观众,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展厅,并拥有对外阐释和设计展览的权利。

4.2展示空间:打破藏品利用局限,提升展览陈列丰度

文物在诞生之初主要具有观赏、把玩、触碰和社交功能,自博物馆诞生之后,文物便作为藏品被安置于展柜之中,以往的功能仅剩下依赖目光的静态凝视。数字信息技术对提高文物藏品的展示利用率、藏品信息传达的深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藏品在被数字化之后,成为一种信息被广泛储存与传播,同时借助影音互动媒介进入实体展示空间[11]。观众的观看方式、赏玩方式又重归多样。加之科技的不断变革与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认知方式、知识获取模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通过新媒体技术处理加工的藏品也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首先,传统博物馆展示中由于文物保护或展示空间限制而无法展出的藏品,现在不仅通过数字技术展示出来,还能有效缓解藏品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带来意想不到的展示效果。自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清明上河图》真迹在故宫一共展出了2次,反响极为热烈,引发了“故宫跑”这一博物馆现象。为了能让更多观众一睹《清明上河图》之芳容、领会汴梁之美,故宫着手策划了2018年《清明上河图3.0》(图4)互动艺术展演,展览以360°全息沉浸交互经典舞台艺术和4D球幕影像等技术手段营造出真实的体验。这次创新的尝试,既保留了作品原有的美学价值,又从观众体验和文化信息获取的角度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不仅让观众可以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清明上河图的魅力,一气呵成地体验繁华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而且使得深藏于博物馆内的珍宝“活”了起来。

最后,可以通过藏品数字化展示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美育功能。观众反复前往参观往往是因为博物馆开启了其对未知实物的好奇心或是对一些经历过的事情的联想[15]。如2019年故宫博物院新年数字沉浸体验展《宫里过大年》(图5)共动用885件藏品,通过提取故宫历史及院藏藏品中的过年元素,运用数字投影、虚拟影像、互动捕捉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还原清宫过大年场景,形成春节文化与观众的互动,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艺术设计交织,组成全新的艺术文化体验空间,让观众在博物馆体会了传统的清宫年味。较之于传统展览,数字化展示更加注重引导观众兴趣、调动观众情绪,触发人们对于美和好奇的本能追求,博物馆中的数字艺术是结合历史、人文和科技的新型艺术形式,它以创新、交互和沉浸的形式提升了博物馆的美育功能,是博物馆对观众好奇和幻想的创造和回应。

THE END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博物馆持续推出精品展览 冬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游人如织。走进这座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一件件精美藏品、一段段珍贵记忆、一个个动人故事,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饱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国家博物馆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万余人。“来国博,看中国,读世界”,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观众https://www.mct.gov.cn/wlbphone/wlbydd/xxfb/zsdw/202412/t20241210_956782.html
2.(23)博物馆展览的类型.ppt博物馆展览的类型博物馆展览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国家博物馆的临时展览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展览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一、按展览展出的时间长短分类按照展览展出的时间长短分,博物馆有两类展览:一类是长期展出的体量较 大的基本陈列,即常设展览,其展览主题展品和展示体系一般比较稳定 基本陈列往往反映了博物馆的性质和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810/5033111342010304.shtm
3.就类型而言,以下什么类博物馆展览的单位造价最高?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中,提出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这种目标的提出有利于( ) ①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②落实分配政策,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积极性 ③促进社会公平,形成公正合理的分配格局 ④健全社会保障,缩小城乡的收入分配差距 https://www.shuashuati.com/ti/ee5a28f75e5c44c9bbd5031478c17901.html
4.博物馆展的特点及主要类型参展知识我国博物馆主要分为四类: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随着博物馆的发展,有人建议增加博物馆的类型,其中关于增加行业类博物馆的呼声尤其高。由于这类博物馆涉及多种行业,与前面四类也有所不同,因此这里暂且将其归入行业类博物馆展览类型。 https://www.omaten.com/news/20150504113538.html
5.博物馆设计的主要类型博物馆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公共场所,它集收藏、研究与展示功能于一体,藏品是博物馆设计的核心,如何将博物馆的藏品更好的展示给观众,并让观众获得艺术美和愉悦的观赏经验,才是博物馆设计的主宗旨。 博物馆的特点是“博",即藏品的丰富、珍贵。专业博物馆藏品的数量虽比不上综合博物馆,但它比较专一、集中,同样给人以https://www.sunfans.com/news/show/id/1938
6.博物馆学概论1第五章博物馆藏品保护 第1节藏品保护的内涵与理念 第2节藏品的保存环境 第3节藏品保护科技 第六章博物馆展览策划、设计与施工管理 第1节展览内容策划 第2节展览形式设计 第3节博物馆展览工程管理 第七章数字博物馆 第1节数字博物馆的概念 第2节数字博物馆的类型划分 https://www.jianshu.com/p/3edb65b6c8d6
7.首都博物馆展览类型:收费 千载流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大运河主题书画展 俄罗斯的心灵——俄罗斯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绘画作品展 更多>> 展区分布 基本陈列 专题、艺术陈列 更多>> 展览时间:2023年1月20日—2023年7月23日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东区圆厅2-3层 画中三千界——首都博物馆馆藏明清道释人物https://www.capitalmuseum.org.cn/
8.设计通常分为哪几大类?展馆设计公司展厅设计公司2. 综合展馆:用于举办各种类型展览的通用展馆,设计灵活多变,可以根据不同展览需求进行调整。 3. 单一用途展馆:针对特定用途而设计的展馆,例如汽车展馆、农业展馆等。这类展馆通常会根据展品特点进行专门的展示和布置。 4. 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展示文化、科学等方面为目的的展馆。博物馆的设计通常需要考虑保护展品、https://www.sxjc6866.com/xingyezixun/1436.html
9.地方性博物馆临时展览策划与实施——以金华市博物馆为例克难攻坚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全国平均每29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呈现出从“走近”到“走进”,再到“走尽”的现象。一成不变的常设展览已不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主题鲜明、形式灵活、时效性强的临时展览,逐渐成为博物馆保持持久吸引力的重要手段。随着临时展览数量和体量的与日俱增,https://z.hangzhou.com.cn/2019/whhzrycr/content/content_7318169.html
10.展览详情展览以馆藏文物为基础,通过“史前初曙”、“东莱兴衰”、“盛世仙乡”、“文化港湾”、“海防锁钥”五个部分,将烟台地区上自旧石器时代下至清末数十万年的发展历程,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莱夷文化、青铜文化等多元文化,全面、真实、鲜活地呈现出来,谱写了烟台地区古代文明的灿烂华章。https://www.ytmuseum.com/pc/exhibition/detail?id=205
11.博物馆文物陈列展览设计的思路分析文物是博物馆展览陈列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博物馆的灵魂所在,以此来设计陈列时,可按照艺术材质与特色、文物年代、文物特征等明确陈列主题,这也是博物馆设计文物陈列的重要途径之一。应用特定系列的文物作为展览陈列的核心与主题,可使观众按照系列的顺序依次观展,系统观赏各类型文物的独特之美。 https://www.fx361.com/page/2021/1111/9090623.shtml
12.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陈列展览是博物馆面向社会的主要传播媒介, 是面向公众传播文化信息的独特语言, 即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藏品为基础, 配以适当的辅助展品, 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采取适当的艺术形式,进行直观教育和信息传播。“博物馆通过陈列展览联系社会公众, 展现其自身研究成果、 服务理念, 开展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 从而实现其社会效https://www.clickshowcase.com/news-detail-id-644.html
13.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策展笔记陈列展览作为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基本方式,既是助力博物馆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核心产品,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策展笔记”(第一辑)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陈列展览作为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基本方式,既是助力博物馆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https://www.tianyinzhanlan.com/newsdetail/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