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发布,提出北京要打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今年2月,《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明确要求到2025年,全市博物馆总数量超过260座;到2030年,全市博物馆总数量超过360座;到2035年,全域活态博物馆基本形成。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背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博物馆成为当下无数人的心头好,“为博物馆奔赴一座城”成为人们出游新现象,这正是公众与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与“双向奔赴”的结果。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之一,就在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增强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在这方面,“博物馆之城”建设既是一个特别的载体,也是一份特别的助力。文化软实力跃升,需要持续丰厚的文化滋养,也需要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从北京奥运博物馆、北京天桥印象博物馆,到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中国长城博物馆,从开创博物馆联动、“抱团”发展新模式,到鼓励以民间收藏、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小型收藏馆和展示馆建设,从构建京味文化展陈体系,到构建创新文化展陈体系,北京的文化担当与文化自觉不言而喻。
博物馆既是城市记忆的记录者,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既是城市文化的挖掘者和传播者,也是新时代城市文化的建设者和践行者。建好“博物馆之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润物无声地浸润着人心,北京未来可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