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十件文博大事公布

今天,北京市文物局公布2022年十件文博大事,包括中轴线遗产保护驶入“快车道”、“博物馆之城”建设呈现新气象、国家文化公园和文化带建设厚植新优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得到新提升、考古工作和大遗址保护展现新成就等。

一、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成效

2022年,北京市文物局聚焦“两个维护”,持续强化政治建设;聚焦“第一议题”,持续深化理论武装;聚焦“全面过硬”,持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聚焦“正风肃纪”,持续巩固良好政治生态。

二、中轴线遗产保护驶入“快车道”

2022年,北京中轴线获国家文物局推荐为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此外,北京市举办了第二届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持续推进文物修缮、申请式退租、非宅腾退拆除、环境整治和社会传播工作。《最美中轴线》第二季、《万里走单骑》《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等文化作品不断推高中轴线宣传热潮。

三、“博物馆之城”建设呈现新气象

2022年,《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2-2035年)》完成征求意见稿。《北京市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暂行)》印发。

这一年,北京博物馆提供延时开放服务,“白塔之夜〞成为品牌项目。北京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七个一”活动,面向全市博物馆征集助推“双减”资源。

此外,北京持续推进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举办“第四届京津冀博物馆优秀志愿讲解员邀请赛”,推进京津冀“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

四、国家文化公园和文化带建设厚植新优势

在长城文化带建设和保护方面,长城文化带建设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完成年度任务,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项目完成设计方案的国际征集。北京成功举办2022北京长城文化节,有序推进箭扣长城(四期)修缮工程,箭扣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已完成。12项长城抢险加固项目全部完成年度任务,发布约400km的“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主线。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保护方面,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基本完工。北京成功举办2022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北京艺术博物馆(万寿寺)修缮全面完工并对公众开放。

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和保护方面,北京成功举办2022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大葆台西汉墓遗址保护及博物馆改建工程取得立项批复,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有序推进,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完成地下主体结构施工。

五、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得到新提升

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公布,包括3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535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天安门、双清别墅、卢沟桥(宛平城)等重点革命文物保护规划形成初步成果。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完工,清华园车站旧址腾退、修缮、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北京市重点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提升工程(一期)项目基本完成。

六、考古工作和大遗址保护展现新成就

2022年,北京开展考古调查项目305项,开展考古勘探项目198项,勘探面积1276平方米,开展考古发掘项目81项,发掘面积共9.9万平方米。

中轴线考古工作取得突出进展,正阳桥遗址考古发掘清理出镇水兽下石条,中轴线南段考古发掘发现明清时代中轴道路及其附属遗存。

北京加快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琉璃河遗址考古入选2022年北京文化论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十件大事,琉璃河遗址被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北京琉璃河遗址》纪录片在央视黄金时段连续播出。

此外,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获评全国文物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七、文物艺术品交易及文博文创形成新动能

北京地区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整体活跃度再创新高,共审批3200余场文物拍卖会,成交额超75亿元,线上文物拍卖会高达3100余场,同比增长约61%。

此外,服贸会、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金秋文物艺术品拍卖月成为引领文化消费理念、促进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品牌活动。

八、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取得新突破

北京高标准完成7处世界文化遗产2021年度监测报告审核上报工作,首次补入大运河世界遗产段水环境监测数据;在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50周年系列活动上发布《世界遗产在北京》手册。

北京正式公布第十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完成全国名碑名刻文物遴选(一期)推荐及碑刻石刻文物资源摸底调研。

九、服务型法治政府建设水平获得新提升

2022年,北京市文物局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动态调整权力清单,依法依规开展行政审批服务工作。同时,加强全媒体时代宣传工作。

刚刚过去的一年,北京市文物局官方网站发布2000余条信息,浏览量111万余次。新媒体矩阵各平台发布近5000条信息,阅读量超过2亿。《发现中轴之美》——北京中轴线申遗宣传系列视频获选2022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项目。

十、文物基础工作夯实发展新地基

北京市文物局持续提升文博科研水平,建立以“学术云讲堂”为代表的全市博物馆科研交流平台,建立北京木结构古建筑保护科研与试验基地。新增2家局重点科研基地和1家基地工作站,打造学术科研月品牌,还开展了2022年全局系统文博发展大调研。

此外,北京市文物局完善文博机构设置,组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筹备处和北京文博发展智库,设立了首都博物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THE END
1.行业之声为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有关要求,组织编制了《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3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经北京市委、市政府审议同意并向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报告,由https://www.cacp.org.cn/hyzs/15550.jhtml
2.2023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文博好声音中国国家博物馆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日期:2023-3-7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博物馆则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博将会助力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支持其他博物馆的建设,带动地区博物馆发展,与他们共同策展、开展交流合作。 https://www.chnmuseum.cn/zx/gbxw/202303/t20230306_258163_wap.shtml
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国博将推智慧展厅计划4国博将助力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 新京报:北京市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在“博物馆之城”建设中,国博会起到什么作用? 王春法:北京市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我认为这个理念提得非常好,规划明确到2035年建设460座博物馆,实现每10万人拥有2座博物馆,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高的指标。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支持故宫博物院https://china.qianlong.com/2023/0308/7986236.shtml
4.北京市文物局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和国家文物局的部市合作机制,落实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出台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成立北京博物馆之城研究中心。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建立博物馆运行评估和社会评价机制,完善博物馆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激发博物馆活力。探索开展国有博物馆资产所有权、藏品归属权、开放运营权分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11437429.html
5.聚焦杭州两会高质量建设“博物馆之城”,助推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博物馆之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和坚持。建议设立博物馆之城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领导担任组长,借鉴北京、西安经验,以更长远的视角更开阔的格局,研究制订《杭州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4—2035年)》,专班化推进我市博物馆之城建设。进一步突出规划引领,纵深推进博物馆高质量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220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