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发布传播中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博物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2019年以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联合文物交流智库、瞭望东方周刊、中科智库研究院等文博智库类研究机构连续推出《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浏览量数千万次。《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是在总结前三年实践经验基础上,选取不同指标对国家一级博物馆进行评估分析,探索建立科学的系统的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价体系的创新尝试,也是推进全国博物馆(展览)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具体举措。

2023年11月8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召开《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专家评审会,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本报告的客观性、准确性、真实性,一致同意本报告发布。2023年11月13日,《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在“2023年全国革命文物展示联盟年会”上正式对外发布。

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

指导单位: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编制单位:文物交流智库

发布单位:瞭望东方周刊

支持单位:中科智库研究院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第一章概述

一、报告背景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根据2023年5月18日国家文物局公布数据

网络浏览量接近10亿人次,新媒体浏览量超过百万人次。

2022年1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博物馆运行评估办法》《博物馆运行评估标准》,进一步推动我国博物馆在文物保护、藏品研究、展览陈列、教育传播、场馆建设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

2019年以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联合文物交流智库、瞭望东方周刊、中科智库研究院等文博智库类研究机构连续推出《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浏览量超数千万次。

2020年

2021年

二、报告简介

本报告以2022年全国一级博物馆样本数据和海外舆情数据为基础,统计整理2022年全国博物馆在科研影响力、文化服务力、展览创新力、媒体传播力等方面的表现。

评估对象

截至目前,中国博物馆协会已累计公布四批一级博物馆,共204家。本次评估对象为录入国家文物局综合行政管理平台《全国博物馆名录》的一级博物馆、纪念馆(舍)、科技馆、陈列馆,以中国博物馆协会运行评估公布的前三批130家一级博物馆为主,其中110家可获取海外数据,因而将此110家一级博物馆作为研究样本开展海外数据采集及分析。

本报告监测周期为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第二章评估体系

一、评估指标选取原则

二、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四、测算方法

本项目从诸多标准化算法中选择了不涉及总体样本描述数据的对数Logistic模式进行各项指标的标准化。结合“德尔菲法”与“均权法”所得到的指标权重,通过对机器采集和测量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每个因子的评价值,结合专家矫正值,建立以下指数评价模型:

其中,A为综合赋权法中赋予的权重,B为标准化后的测量值,C为人工矫正值。

第三章评估总体情况

一、综合影响力前一百名榜单

综合影响力前一百名榜单分析

一、故宫博物院稳居榜首。故宫博物馆以93.79分,牢牢占据第一名的位置

二、区域综合博物馆上榜较多。综合影响力前一百名榜单中,区域综合博物馆占有54家

三、专题类博物馆发展活力增强。革命纪念类、自然类、科技类等专题博物馆在前一百名榜单中占有34家

四、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传播力不断提升。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上榜前一百名榜单12家

案例1:建设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的新高地

藏品数量大

2022年7月3日,香港故宫文化馆正式对外开放,逾900件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陆续运抵香港,并分阶段展出。

加深交流合作

故宫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国际化香港之间的创造性结合,是内地与香港文化文物合作的里程碑事件。

开展爱国教育

2022年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宣布推出首届“香港故宫学生文化大使”计划。

二、科研影响力十强榜单

科研影响力十强榜单分析

一是大馆的科研优势明显。

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多项学术活动和论坛,进一步扩大了自身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中国丝绸博物馆通过举办“国际博物馆日学术论坛”,邀请到13位全球学术专家对2022年博物馆日“博物馆的力量”主题进行阐释,扩大了海外媒体传播。

二是专题类博物馆加大研究力度。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北京鲁迅博物馆位列第六名、第十名,反映出纪念类博物馆非常重视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中国农业博物馆位居第八名,通过打造中华农业文明展览和农事课程体验基地,成为了行业博物馆在科研传播方面的领先者。

案例2: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美美与共

国家博物馆在2022年度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有效增强了学术研究交流的国际影响力。

首先,持续实施国史文物抢救工程;

同时,稳妥推进外国文物征集工作;

其次,举办多项学术活动和论坛;

最后,推进了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工作。

案例3:构建鲁迅文化研究和鲁迅文化推广阵地

2022年1月10日,首都图书馆与北京鲁迅博物馆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利用文献资源优势共同构建集研学体验于一体的鲁迅文化研究和鲁迅文化推广阵地。

三、文化服务力十强榜单

文化服务力十强榜单分析

一是智慧服务力创新提升。

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机构先后推出馆藏珍品的数字藏品服务。

二是社会推广力不断增强。

湖北省博物馆位居第四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位居第九名。

案例4:敦煌研究院数字藏经洞及虚拟人

2022年6月,敦煌研究院和腾讯联手成立“腾讯互娱x数字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计划通过激光扫描、照片重建技术,PCG技术(程序化内容生成技术)、PBR技术(基于物理的渲染技术),以毫米级精度1∶1还原藏经洞壁画、文物细节。

案例5:“南京不会忘记”主题教育活动

2022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7周年纪念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当天举行“南京不会忘记”主题教育活动,撞响和平大钟并颁发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证书。参与活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希望后人永远不要忘记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

四、展览创新力十强榜单

展览创新力十强榜单分析

一是大馆引领云展览发展。

故宫博物院推出“VR故宫”“全景故宫”和“云游故宫”等,敦煌研究院推出“数字敦煌”和“云游敦煌”等。

二是云展览比重明显增强。

南京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相继推出“云观展”“云游览”“云赏花”等“云”系列活动。

三是线下展览让人期待。

福建博物院联合四川博物院等13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

西安碑林博物馆凭借台湾省南投县中台世界博物馆举办“临古开新·共书辉煌——西安碑林海峡两岸临书展”引发观众参观兴趣和媒体传播推广。

案例6: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入境展览繁花似锦

1.“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

2.“东方吉金——中韩日古代青铜器展”

3.“食味中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4.“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

5.以“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为主题的在线展示活动

案例7:山西博物院线下展览“转战”线上“两开花”

山西博物院的“从地中海到中国”展览以线上方式重新回到民众视野。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全景导览将展览的线下场景实拍后还原到在线。展览的每个场景观众都可以360度全景“云观展”。

五、媒体传播力十强榜单

媒体传播力十强榜单分析

一是精准传播能力增强。

全榜单总计有98家一级馆的海外好评率超过90%,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二是革命纪念馆好评度提升。

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来华旅客开始主动将纪念类博物馆作为旅游目的地备选项。纪念类博物馆经过多年的沉淀、改造、提升,展览展陈理念的提升,利用新媒体平台打破传统“说教式”信息传播模式。

案例8:中国丝绸博物馆“丝绸之路周”

2022年6月17日至23日,以“民族融合,共同繁荣”为主题的“2022丝绸之路周”活动在浙江成功举办,中国丝绸博物馆承办的“西海长云:6-8世纪丝绸之路青海道”展览同步开幕。

这是第一个关于吐谷浑的历史文化展览,也是第一个关于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展览,更是第一个聚焦海西吐蕃考古的展览,揭示青海道在沟通东西文化交流中的重大贡献,在中华民族多元融合历史过程的重要地位。

案例9:三星堆博物馆数字化体验项目

混合现实和沉浸式技术的应用

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古蜀幻地》和《三星堆奇幻之旅》大获成功。

数字保护和文物数字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

通过数字化保护和管理文物,博物馆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数字展示提供了更多素材和资源。

云渲染技术实现“破屏”融合传播

三星堆博物馆还通过云渲染技术为博物馆数字展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四章提升策略建议

一、增强展览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应立足跨文化传播视角,充分考虑国外观众的观展习惯和接受程度,精心策划展览题材、展线设计等,打造具有广泛认可度、接受度的展览,形成对外文化传播合力,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二、提升媒体传播力,构建国际语境话语体系

应重视组团打造“海外传播官”队伍,联动海外网络红人、大V等,建立并夯实宣传合作关系,借麦发声,利用外国人的身份特性增强话语赋权,从“他者”视角对博物馆进行宣介推广,强化内容的可信度和接近性,擦亮博物馆这一张国际传播的“金名片”。

三、推动数智创新力,加速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依托技术手段开展创新的数字化项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文物保护与修复、数字化艺术展览与交互、文物复原和重建等。

开发在线教育平台和学习资源,提供关于中国文化、历史和艺术的数字化课程和教育资源。

加强博物馆间的互联互通,大力发展博物馆的“云展览”,提供多语言的展览导览和解说,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观众的需求。

四、加强文化服务力,深入参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博物馆是复合型的“城市客厅”,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命,也肩负着向国际游客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使命。

各级博物馆需致力于与当地社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通过藏品征集、社教传播、科研活动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通过丰富对外交流活动的形式,进一步扩大我国博物馆的国际影响力。

THE END
1.外国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全面及时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概况,藏品,展览,活动,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等各项内容,提供参观导览,门票预约,留言问答等多类服务,努力为公众了解国家博物馆,参观国家博物馆和享受国家博物馆提供的各类文化休闲服务提供支持http://m.chnmuseum.cn/zp/zpml/wgwwcp/index_3.html
2.北京市文物局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览简介:本次展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国家博物馆联合策划,共展出超过220件(套)文物,结合各类场景还原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生动展现近百年来中国在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和古DNA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全面讲述人类从猿到人的百万年活动历程,系统阐释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https://wwj.beijing.gov.cn/bjww/362679/483700/436317470/
3.这四大外国的国宝级文物,被珍藏在中国,你可能一件都没听说过后来端方被杀,他的藏品大多轶散四方,而从埃及带回来的彩绘棺和石碑却有幸保留下来,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端方也被称为“中国收藏古埃及文物的第一人”。二、日本国宝:长曾弥兴正锻造“虎彻”名刀 日本刀是武士身份的象征,历史上出过很多名刀,虎彻刀便是其中之一。日本刀剑界把历史上最著名的刀匠分为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79442157873071596&wfr=spider&for=pc
4.2018年10月新书推荐8、《藏在文物里的中国史》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索书号:K87/5663 上榜理由 “藏在文物里的中国史”系列,是以文物为线索来讲述中国历史,这与一般依据历史文献讲述历史的著作不同。每件文物都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历史的实物见证,通过文物,可以更真实地感受历史,这也是阅读本书要比读https://lib.wzu.edu.cn/info/1174/3544.htm
5.推陈出新注重发挥陈列展览的“金色名片”作用,坚持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每年推送十余个原创展览赴各省市博物馆展出。积极引进外展,并萃选院藏文物精品先后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生命?超越——中原文化中的动物映像展”“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金字塔——不朽之宫https://www.chnmus.net/sitesources/hnsbwy/page_pc/bwzl/xlxzg70hdc70njbzzldhnbwy/tccx/list1.html
6.流落海外的中国文物,藏在哪些博物馆?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大量文物流落海外又何止是大英博物馆一家,下面一起来看看那些被掠夺的文物吧。 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国家 英国 大英博物馆是全世界现存收藏最大、最全面的博物馆之一,馆内藏品高达800多万件。 这里也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藏品数量在3万多件左右,其中大部分是稀世珍宝。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293071
7.国家博物馆:除了国宝,还有这么多外国宝贝,不进来看看?国博举办的“殊方共享——亚洲文明联展”,展出了“一带一路”沿线的柬埔寨、日本、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蒙古、阿曼、波兰、韩国、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文尼亚、哈吉克斯坦等12个国家博物馆的精美文物,展示了不同国家的经贸往来、科技交流、宗教传播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再现了丝绸之路的精神。 https://www.douban.com/note/731031359/
8.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遗产科研也是文物修复的重点工作。在修复工作中,我们会开展文物保护修复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包括文物制作工艺、文物腐蚀原因分析、文物保护修复相关技术方法、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努力向公众阐释和展示更多关于文物的信息。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金属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先后在山东、河北、甘肃、湖北分别成立了工作站https://www.cacta.cn/DSJ/HTML/20220610101553.html
9.头条文章中国国家博物馆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 建党百年特展在首都博物馆拉开帷幕 首博简介: 首都博物馆于1953年开始筹备,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原馆址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孔庙。作为北京市“十五”期间重点文化建设工程,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的立项申请,于1999年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2001年经国家发改委报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699367423738529
10.上海博物馆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根据国家文物局、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的决策部署和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布局,上海博物馆将紧扣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一主题主线,以建馆70周年、东馆建设为重要契机,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的指导下,精心谋划推出“大博物馆计划”,以守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mu/frontend/pg/article/id/I0000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