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回响:仰韶彩陶坊在大英博物馆邂逅中国文物大英博物馆新浪财经

12月中旬,“仰韶的过去和现在——仰韶文化项目大会”在英国剑桥大学举行,仰韶酒业受邀参会,带着其标志性产品——小口尖底瓶外形的仰韶彩陶坊酒,漂洋过海,远赴英伦,与剑桥的学术精英共襄盛举,并借此契机,走进了大英博物馆,与馆中珍藏的文物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深度对话。

艺术的共鸣: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

“你要带我回中国吗?”2023年9月,一部叫《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片火遍网络,中国文物“逃出”大英博物馆寻找回国之路的故事,引发无数网友共鸣。而今,追寻着这份情感的指引,仰韶酒业踏入了大英博物馆,与那些流落海外的华夏瑰宝,进行了一场深情对望。

罗素广场上,大英博物馆正在向参观者诉说着人类文明的辉煌与沧桑。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其中,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多件,长期陈列的有2000余件,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大英博物馆33号展厅,也就是中国文物展厅,里面沉睡着上万件石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瓷器、书画、壁画、经卷、雕塑、丝绸服饰等等,几乎囊括了所有艺术类别,跨越了几乎整个中国历史。

展厅门口写着:“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

步入馆内,好像穿越时空隧道,在落地的瞬间,与浩浩华夏文明文明撞了个满怀。这里有藏在英国和日本,全球仅有2件的商朝双羊尊;有全部流失海外目前仅存10尊的三彩罗汉;有隋代开皇年间的阿弥陀佛石像;有因被从原址移走导致支离破碎的明代龙纹琉璃,有现存的最大铜铸真武像之一的明代铜铸真武像……

33号馆旁边是大英博物馆神秘的“95号房间”,展厅虽不算大,却藏着中国最美的瓷器。既有举世闻名的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又有有着“雨过天青云破处”美誉的宋朝汝瓷;既有曾经拍出过2.8亿港元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同款,又有清朝御制款的珐琅彩珍品……林林总总共有1000余件中国瓷器珍品,门类齐全,工艺水平极高,令人叹为观止。在异国他乡,这些文物如同一部部无声的历史书,向世界讲述着遥远东方的风貌与气息。

文明的回响:跨越时空的“相逢”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01号展品,是该馆藏中最古老的完整陶器——仰韶文化时期的尖底瓶。小口细颈、斜肩鼓腹、瘦长体尖底、双耳对称。走过千年,跨越山海,隔着展柜,两个小口尖底瓶打了个照面。

作为仰韶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小口尖底瓶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承载着无数历史的秘密与故事。承载7000年厚重历史、以小口尖底瓶为外形的仰韶彩陶坊酒走进大英博物馆,不仅是对仰韶文化的生动诠释,更是对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传承不息的有力证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洗礼和沧桑变迁。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中华文明更加坚韧不拔、历久弥新。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科技成就,从儒家的仁爱之道到法家的法治精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智慧和魅力,见证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仰韶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更是揭开了华夏文明跌宕浩瀚的征程。7000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仰韶先民们,在日常劳作与生活中,创造出了小口尖底瓶,并在里面酿出了中国最早的谷物粮食酒。

中华文明之河,浩荡不息,奔腾向前。这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中,仰韶彩陶坊酒成为了连接古今、沟通东西的文化使者,承载着华夏儿女对悠久历史的深情回望、对未来发展的无限憧憬,让世界见证了华夏文明在新时代的耀眼光华。

THE END
1.为什么中国文物,要“逃出大英博物馆”?收藏“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话题 还有自媒体博主拍摄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片 引得无数中国人共情 那么,作为一个科普博主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的明白 大英博物馆与中国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大英博物馆 究竟“收藏”了多少中国的文物?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EER917M05170093.html
2.大英博物馆里究竟有多少中国文物?为何拒绝归还?为何拒绝归还? 大英博物馆被盗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也使得这座本就声名赫赫的艺术殿堂以一种令人心痛的方式重新回到大众视野的中心。 据英国媒体报道,当地时间8月16日,大英博物馆储藏室内一批“用于学术和研究目的”,且未在近期公开展示过的“小件文物”被盗。这批文物包括从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19世纪的黄金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404799
3.作家文摘数字报2022年12月16日,梵蒂冈教皇方济各宣布,将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所有帕特农神庙大理石碎片“归还”希腊。这三件碎片——分别是马首、男孩和男子头像——自19世纪以来一直是梵蒂冈的藏品。这次“赠予”,再次将大英博物馆(见图,大英博物馆希腊展厅)推到风口。1983年,希腊首次正式向英国提出归还“埃尔金石雕”的请求,但至今https://zjwz.cnepaper.com/epaper/html/2023-01/10/content_28146_7200315.htm
4.大英博物馆再次失窃之后:馆长宣布辞职,多国要求归还本国文物在8月中旬爆出失窃消息之后,大英博物馆失窃丑闻持续发酵:近日,大英博物馆馆长宣布辞职,多国发声,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本国文物。 大英博物馆失窃一事,也让网友发出了疑问:大英博物馆的藏品都是哪来的?大英博物馆为何不归还各国文物? 大英博物馆藏品被盗 一名员工被解雇 https://www.cqcb.com/shishijingwei/2023-08-29/5358012_pc.html
5.英方应正视多国诉求归还掠夺的文物当地时间26日起,米佐塔基斯对英国进行访问。他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专访时说,希腊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塑。他指出,“这些文物的归属权没什么可争议的,它们就是希腊的,它们是被偷走的”。 200多年前,英国外交官“埃尔金伯爵”托马斯·布鲁斯把帕特农神庙乃至雅典卫城的大量大理石雕塑切割下来,运回英国。随https://m.gmw.cn/2023-11/28/content_1303584854.htm
6.大英博物馆里面的中国藏品该不该归还中国?关于大英博物馆内中国藏品的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这些藏品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然而,它们是否应该归还给中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法律、文化等多个方面。虽然大英博物馆在保护这些藏品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但归还与否仍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https://www.yoojia.com/ask/17-13675004610109178375.html
7.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随着18世纪“日不落”帝国的疯狂扩张,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也日渐增长。 ? 可这背后,却是竭力搜刮甚至掠夺的故事。 ? ?大英博物馆的文物多数“来路”不正,比如古埃及罗塞塔石碑、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石雕、还有中国唐摹《女史箴图》和敦煌壁画等等。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98102267707475
8.大英博物馆称为保护文物而拒绝归还大英博物馆称为保护文物而拒绝归还 09-05 14:32央视新闻 随着失窃丑闻发酵,大英博物馆如何获得如此之多的文物,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审视和质疑。而英国一直以“保护文物安全”为由,拒绝将被掠夺文物归还,1963年还修改了《大英博物馆法》,以立法的形式禁止归还文物。http://m.cnhubei.com/content/2023-09/05/content_16554068.html
9.观网快评:这1700件中国珍品应还给故宫博物院,而非捐给大英博物馆而且更重要的是,大英博物馆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赃物接收者”,其800万件馆藏绝大多数来自其他国家,中国的文物两万多件,来路正不正可想而知。印度、埃及、希腊等国一直有声音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其文物,中国媒体也发出“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强烈呼声。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维德基金会把这1700件中国珍品捐献https://www.guancha.cn/GuanChaZheWang/2024_11_15_755505.shtml
10.大英博物馆通过石碑上各文字版本对照,让考古学家首次解密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的意义与结构,这对于研究古埃及历史无疑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这件文物因异常珍贵成了镇馆之宝,并用玻璃外罩加以特殊保护。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多名埃及考古学家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罗塞塔石碑,未有结果。https://itf.mafengwo.cn/client/note.php/info/?id=24448176
11.英伦漫游(九)大英博物馆2022年十月,多名埃及考古学家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罗塞塔石碑。 完整的维纳斯 大英博物馆的镇馆瑰宝之一的一对守护神拉玛苏,是来自公元前831年伊拉克的亚述帝国尼姆鲁德宫门口的一对人首半狮半牛带翅膀的神兽。 古希腊馆的帕特农神庙遗址 希腊罗马馆内云集了古希腊罗马的大理石雕像,其中帕特农神庙山墙雕塑最为壮观 https://www.meipian.cn/54sve15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