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与研究功能文物藏品收藏镇馆之宝大英博物馆

今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作为历史缩影和文化宝库,博物馆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收藏与展示功能,逐渐演变为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场所。

与更深远的时空相连

一直以来,我国各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总是为人津津乐道,这些藏品往往承载了悠久的历史与璀璨的文化,无声而有力地述说着“何以中国”。随着博物馆事业的日益发展、博物馆内涵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细分领域都值得且能够拥有一个博物馆。“镇馆之宝”未必只有珍贵文物,某个领域的代表器物,物质的、非物质的,乃至普通人使用过的日常用品,都有属于自己的“被看到”的价值。【详细】

教育是灵魂,研究是基石

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博物馆是一个文化的“热源”,能持续释放文化影响力。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关键在于要使蕴藏在藏品内部的价值和意义变得更易于观察和理解。更好地激活切身感受和思考,才能让更多观众成为“主动的受众”,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索中思考,收获心灵的愉悦、精神的满足。【详细】

博物馆是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这座桥梁最重要的基石就是研究。从博物馆的藏品征集保护到价值挖掘,再到公众教育、开放服务、文创产品开发等,这些工作都需要以研究为基础。唯有把凝结着中华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才能在传承祖先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从而少走弯路、更好地前进。【详细】

让宝贵遗产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动词,常用的是“参观”。因为两者最初的关系是单向的,博物馆收藏展示藏品,观众隔着展柜玻璃或隔离绳来观看。但这种传统的关系正在被打破,“体验”正成为年轻人对博物馆的需求与期待。博物馆日益成为文化综合体,正在变得越来越开放而可及、越来越多元而包容、越来越多体验而富参与。【详细】

文化有根,文明有源。传承文化血脉,不再仅仅依靠史书中泛黄的记忆。博物馆里记录古人的“精彩生活”,也藏着今人的“诗和远方”,充满趣味又令人遐想。我们期待,随着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多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宝贵遗产,能够在新时代重新闪耀、大放异彩。【详细】

(以上综合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

V视角:

@真不是毒蘑菇:有没有爱好打卡博物馆的小伙伴?我是每到一个地方,必须要去博物馆逛一逛。

@胖虎弟弟:据传逛国博、游故宫、爬长城号称“铁人三项”。

@胖豆豆的围脖:国博真的太值得看了,去了三天都还没看全。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突出特色、细分类型、完善收藏、提升展陈,发挥好教育与研究功能,让更多人与优质文化资源相遇、与优秀传统文化共鸣,博物馆将拥有更强的文化影响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THE END
1.博物馆教育赋能美好生活——以南京博物院为例聚焦美好教育,强化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博物馆教育不受限于固定的时间与空间的框架,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节奏,自由选择参观的展品、参与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成就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在博物馆,可以聆听远古与现代的和鸣,唤起内心深处的回响;可以欣赏翩跹舞姿静听悠扬乐韵,合着旋律轻轻打起节拍;可以约上好友品壶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1104/8567.html
2.更好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在江西,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与20多家学校建立了馆校合作机制,该馆的社教人员每周都会走进学校,开展瓷文化系列课堂,系统介绍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动手体验,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在天津,天津博物馆结合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和力量,为学生们开设“思政课”;在四川,成都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40328/6e066d3f07fa4dfb9278095c9a64b6f6/c.html
3.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及教育价值在我国,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展示人类活动的实物遗存和历史文化现象为主要内容,具有教育、科研和收藏等多种功能的文化机构,是向社会公众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是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也是博物馆基于自身价值取向和公众需求,通过展览、讲座、体验等各种活动开展的一种公共服务。近年来,随着博物馆事https://m.yunnan.cn/system/2023/06/09/0326229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