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重申博物馆应有的教育作用

作者:刘齐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MuseumsforEducationandResearch),重点强调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

“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其实并不是我们今天对博物馆的新定位,而是对其教育意涵的又一次申明,提醒博物馆重视起“教育”这一作用。

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于1905年创办南通博物苑,建立宗旨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后来,教育家蔡元培给博物馆确定了“汇集数千年先民遗留之文物及灌输现代知识之资料,为系统之陈列,永久之保存,借以为提倡科学研究,辅助民众教育”的目标任务。现在,虽然博物馆的展陈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以物证史、以物说史、以物释史的原则没有改变,这些原则的背后,就是博物馆在发挥以史明理、以史育人、以史启智的作用。

要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作用,就要注重博物馆教育观念、服务方式的创新。现在的博物馆,想传递给观众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观众也希望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原有的大段文字的展板介绍、毫无感情的语音导览,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所以,眼下,博物馆的教育不是博物馆向观众的单向传递,而是一种双向交流、互动影响。博物馆要为观众创造自我学习的环境,并为此提供相应服务。而在这一过程中,博物馆自身要提升品质、优化环境。

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我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各类展览3.6万个,推出各类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32.3万场,参观人数超过12亿人次。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共接待观众7358.01万人次,同比增长98.6%。其中,陕西、四川、江苏、广东、山东、河南、浙江、江西8省博物馆更是超过了300万人次。可以说,博物馆俨然是我国最大的校外教育体系。

由于博物馆的观众涵盖不同年龄层次和职业群体,到馆参观人数既反映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公众接受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发展水平。从“一票难约”到“奔跑入馆”,博物馆内人山人海已不再是节假日、黄金周才有的景象。而观众数量的不断增多,也提示我们的博物馆要更加注重活动项目的内涵式拓展——不忘初心,帮助观众开启新知、探索未知。

对此,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博物馆为此所做的努力,如国家博物馆为中学生提供“古代中国”研学教育服务,湖北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推出原创环境舞蹈剧场《城之根》,武汉革命博物馆创办武汉市首家红色书店“红巷书屋”,南京博物院启动“博物馆+社区共同体建设项目”,结合博物馆的展览和文物资源,组织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专题教育活动……具体而言,就是要因地制宜、因馆而异,根据地方特色和院馆特点来精心设计展览、教育活动。未来,希望博物馆有关教育的探索可以更多、更好。(刘齐)

THE END
1.博物馆教育赋能美好生活——以南京博物院为例聚焦美好教育,强化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博物馆教育不受限于固定的时间与空间的框架,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节奏,自由选择参观的展品、参与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成就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在博物馆,可以聆听远古与现代的和鸣,唤起内心深处的回响;可以欣赏翩跹舞姿静听悠扬乐韵,合着旋律轻轻打起节拍;可以约上好友品壶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1104/8567.html
2.更好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在江西,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与20多家学校建立了馆校合作机制,该馆的社教人员每周都会走进学校,开展瓷文化系列课堂,系统介绍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动手体验,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在天津,天津博物馆结合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和力量,为学生们开设“思政课”;在四川,成都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40328/6e066d3f07fa4dfb9278095c9a64b6f6/c.html
3.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及教育价值在我国,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展示人类活动的实物遗存和历史文化现象为主要内容,具有教育、科研和收藏等多种功能的文化机构,是向社会公众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是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也是博物馆基于自身价值取向和公众需求,通过展览、讲座、体验等各种活动开展的一种公共服务。近年来,随着博物馆事https://m.yunnan.cn/system/2023/06/09/0326229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