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6日,文化部在中国美术馆召开了关于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全面开展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并介绍了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的有关情况。发布会由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主持,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领导小组成员游庆桥,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钱林祥,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等也出席了发布会
为了进一步推动美术馆专业化建设,全面了解和科学分析全国美术馆藏品资源现状,加强对国家美术收藏的统筹管理,提高收藏的质量和效益,文化部决定开展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是“十二五”期间文化部实施的“国家美术收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建国以来首次针对国有美术馆藏品进行普查。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在发布会上讲话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主持发布会
本次普查的目标是:通过普查,全面掌握我国境内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的国有美术馆藏品数量分布、本体特征、人文信息和保存情况;总体评价国有美术馆藏品现状,编制发布国家美术收藏作品目录,为科学制定收藏、保护规划提供依据;规范美术馆收藏登记和藏品管理,促进加大国家美术作品收藏投入,加强藏品科学保护与利用,推动美术馆专业化建设;建立国家美术藏品基本数据库和国家美术收藏数据应用服务系统;实现国家美术藏品的动态化、科学化管理。
本次藏品普查工作意义重大。对于美术馆来说,通过开展美术馆藏品普查,可以全面掌握藏品信息和保存状况,加强对藏品的管理,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采集藏品信息并建立藏品数字化档案之后,美术馆可以利用信息系统,打破馆际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美术馆可以利用普查的数据库资源向公众提供丰富的美术信息,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传播美术文化,拓展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内涵,提升其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对管理部门而言,藏品普查是加强藏品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普查,摸清家底,有利于在制定行业管理政策的过程中,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状况,提高行政决策水平和管理工作效率。对文化事业发展而言,通过普查,可以有效加强对于国有美术藏品这一重要国家文化资源的科学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更好地发挥文化资源自身价值,促进文化建设。
据悉,为了做好此次普查,文化部成立了由蔡武部长担任组长、董伟副部长担任副组长的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秘书处设在文化部艺术司。同时,成立了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办公室,设在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也是此次藏品普查工作办公室主任游庆桥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普查方案。
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办公室主任游庆桥介绍普查工作
本次普查工作从2013年3月开始,到2016年12月31日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从2013年3月至12月,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制定标准规范,研究部署信息系统建设,启动普查试点工作;第二阶段是普查信息采集阶段,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以美术馆为基本单元,开展数据采集、审核和报送,同步开展普查人员培训、信息系统建设、宣传等工作;第三阶段是普查验收汇总阶段,从2016年1月至12月,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普查资料的整理、汇总、验收、评估、总结、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本次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3年12月31日。
本次普查将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馆为单元、控制质量、交互共享”的原则开展。为了保证普查工作的质量,本次普查将实行美术馆自行审查、省级普查工作机构审查、国家普查工作机构复查和验收的三级审核机制。
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在发布会上讲话
普查试点工作是藏品普查的重要环节,对于检验和完善普查工作标准和规程,试用普查软件系统,探索普查组织方式、技术路线和工作机制,积累工作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去年12月,在各馆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经过专家评审,确定了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中华艺术宫、黑龙江省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郑州美术馆、深圳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8家普查试点单位,开始进行相应的普查试点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代表试点单位介绍了有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