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始末知青到农村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句口号曾经响亮地流行了20余年。这口号是几近2000万人青春岁月的写照,抑或几乎整整一代中国人的历史印记。因为这句口号,“上山下乡”深深烙印进无数正值花样年华的知识青年的命运中。

在河南省郏县广阔天地乡的一个十字街口,矗立着一座塑像,塑像底座上锲刻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几个字。

这座塑像是当地最醒目的地理坐标,也是当地人最为自豪的标志。塑像的东北侧是一座知青纪念馆,这是前些年当地政府为了纪念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修建起来的。纪念馆里收藏着1974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这里拍的纪录片,记录着当年卢忠阳、薛喜梅等著名“知青楷模”参加劳动的情景。1954年4月,郏县大李庄、邱庄、吴堂、杨庄4个村的7名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和25名高小毕业生,回到村里参加农业合作社,有效地解决了合作社缺乏会计和记工员的问题。在郏县县委书记于之仁的指导下,作为试点,大李庄乡对整个乡的农业合作化进行了总体规划。

1955年,大李庄乡农业合作化规划试点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许昌(当时郏县归属许昌,现属平顶山市)地委的高度重视。1955年8月中旬,在郏县县委指示下,时任大李庄乡乡长的黄黑汉与当时一区团委书记李金法组织人起草了《郏县大李庄乡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9月4日刊登在许昌地委农村工作部主办的《互助合作》第15期上。

《河南日报》以“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为通栏标题,报道了这一消息,并配发了社论《热风吹雨洒江天》。12月25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通栏标题下刊登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公社”知青学习指示座谈会纪要,这无疑为当时全国性的上山下乡运动烈火添柴。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在全国展开。1月28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召集部分知青召开批林批孔座谈会的纪要,江青看到这篇报道后,当天就给郏县“广阔天地知青”写了一封亲笔信。

02、一篇大报社论成为上山下乡运动的先声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许多城市都出现了中学毕业生无法升学、很大一批已到就业年龄的高小毕业生等处于待业状态的情况。1955年4月,团中央提交给中共中央的《关于组织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农业劳动和进行自学的报告》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城镇学生状况:“1954年,全国未升学的高小毕业生有210多万人,绝大部分人回到农村后,对农村的文化工作、宣传工作和青年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城镇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合作化运动正需要大批有文化的青年,加之国家又处在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之中,由此,党中央开始考虑动员一部分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这个“动员”,因团中央发起的一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的活动,而变得更加具体和明晰:1955年8月初,为实现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的3868万亩开荒任务,北京青年率先响应团中央组建远征垦荒队的号召,许多人捐款捐物表达支持的心愿,仅10天就收到近7000元捐款。杨华、李秉衡、庞淑英、李连成、张生这5位北京郊区青年代表,还受到了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的接见。很快,这支由60名青年组成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黑龙江省萝北县,创建了新中国第一支垦荒队。

就在北京青年远征垦荒活动如火如荼之际,1955年8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必须做好动员组织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作》的社论,指出当年暑假全国将有57万余名初中毕业生和236万高小毕业生不能升学,都要求解决就业或学习问题。

03、一个“最高指示”与一场全国运动

文革中最早要求下乡的红卫兵是北京的蔡立坚。1966年,蔡立坚18岁,是北京市长辛店铁路中学高二学生。红卫兵大串联时,她随该校一支长征队去延安串联,途经山西省榆次县一个贫困山村——黄采公社杜家山。蔡立坚见到那里山地很多,大都没有开发,农民过的日子很苦。她觉得这是发挥知识青年作用的好地方,琢磨自己该不该留下来在这里插队。一直到长征队离开杜家山280多里时,她毅然告别同学,只身返回杜家山,向乡亲们表示要扎根杜家山,同他们一起建设山区。办过一系列手续后,1968年3月,她正式成为这里的一名新社员。1967年10月9日,北京市二十五中、二十二中、女八中、女十一中的10名毕业生,前往内蒙古西乌珠峰沁旗白音宝力格公社插队。起程的那天清晨,他们汇集到天安门前宣读了誓词,这是首都第一批奔赴内蒙古大草原的红卫兵。1968年2月8日,北京市东城区中学红代会的55名红卫兵摘下袖章,来到天安门前宣誓辞行,成为首都第一批参加西双版纳建设的红卫兵。

文革开始后,1966年、1967年、1968年三届中学毕业生没了出路。“老三届”学生有1100万人左右,其中城镇户口的初、高中毕业生约400万。大量青年学生待在家里,在社会上游荡,既带来沉重的就业压力,又存在不安定隐患。

1968年12月21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12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报道,编者按引述了刚刚发表的“最高指示”。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猛而长久地展开起来。

首都红卫兵带头下乡,掀起了一个城镇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浪潮。这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冲毁一切的洪流。裹挟其中的,不仅仅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中专生、高中生、初中生、高小生和社会青年,而且还有成千上万的城市居民,大量医疗、文教工作者,国家干部及一些受运动冲击的“专政对象”等。从一望无际的北大荒原野到热带雨林的西双版纳,从天山南北的戈壁绿洲到南疆海岛的橡胶林场,从呼伦贝尔盟大草原到世界屋脊的西藏,到处都是知青的足迹和身影。

THE END
1.知青上山下乡大事记知青上山下乡大事记 知青历史: 1955年,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有一批中学和高中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报上发表了《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报道了这个乡的事。毛泽东主席读了很兴奋,亲笔写了按语:“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的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09/09/1115.html
2.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大事记承知记事承知专题文章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大事记 1953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1955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说:“全国合作化,需要几百 万人当会计,到哪里去找呢?其实人是有的,可以动员大批的高小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去做这个 工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http://www.chengdezq.com/index.php?s=article&c=show&id=2440
3.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豆瓣)力求忠于史实,真实地反映上山下乡历史的基本脉络。并采用编年史和纪事本末相结合的形式,以保持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丛书信息 ···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共3册),这套丛书还有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集》。 喜欢读"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的人也喜欢 ··· 中国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398409/
4.知青55年前下乡的经历我已经是72岁老人了,回想55年前下乡经历,真是感慨万千。 1968年10月我的哥哥姐姐已经上山下乡到陇县,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全国又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我是家里第三个下乡的孩子(几年后我的弟弟上“三线“、妹妹也下乡了,全家5个子女都下乡的家庭https://www.meipian.cn/52huffkn
5.知青下乡劳动老照片,火红年代的青春岁月澎湃号·政务知识青年,简称知青,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一项国家的基本政策。 政治动员包括学校进驻工宣队、办学习班、街道委员会上门劝说、敲锣打鼓送“喜报”、家长单位施加压力等等。 广阔天地,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大有作为。广大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大军。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494897
6.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 作者:顾洪章 ISBN:9787802087064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年:2009 热情关怀下乡知识青年的成长做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经验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1973 风潮荡落 :1955-1979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 作者:杜鸿林 ISBN:780542666X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出版年:1993 一代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b371b156fc8abea9692596387f5ef1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