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知识青年,为什么要上山下乡?农村我国

《诗经·小雅》有言: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这是对青年的描述,更是对知识青年的希望。从青年一代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未来,而一个国家的未来,更是需要青年一代的守护。知识青年作为青年一代的“佼佼者”,他们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更是祖国发展的中流砥柱。

但历史的发展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就像狂风席卷平静的海面一样,使得它变得波涛汹涌,而在这汹涌之下,一场轰轰烈烈、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可那些知识青年,为什么要上山下乡呢?

一:在农村中培养能力

在新中国成立后,知识青年可以说得上是‘内外无忧’了,并且还接受着良好的教育,拥有着美好的生活,而且大部分知识青年的家庭都非常的优渥。

而优越的家庭导致他们没有太多经历过艰苦的日子,尤其是对农村地区的了解是少之又少,对老百姓之间的悲欢离合更是谈不上,本质上表明知识青年的社会阅历还是较低的。

所以就难以为人民服务,而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起则给了一个青年人实践的机会。除了让他们感受农村生活以及农民生活的疾苦之外,也是为了使他们认识和了解农村。

这一时期我国虽然很繁荣,但毛也曾说过要生于忧患,居安思危,表面上的繁荣不一定代表真正的繁荣。作为知识青年,更应该有一种危机意识,而知青运动给了他们更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不至于让他们享一时之乐。

知识青年的父母作为经历过抗战或者是参加过抗战的人,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新中国的时代里和他们一样受苦受累,于是过度的宠溺在所难免的,这就使得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意识非常低下。

但上山下乡所具有的‘天然’艰苦环境和条件,更是能够培养知识青年的生存和生活能力,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他们在农村中没有熟悉的人和事,这需要他们自行探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对外交际的能力,他们也远离自己的父母,一切事物需要自行解决,可以说农村是知识青年的一个很好的历练场所。

农村作为生产农作物的地方,其主要活动就是以生产作物为主,知识青年的加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生产成本,也能够加深知识青年对农业的了解和认识。

二:城市内部压力过大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人口基数激增。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我国人口已经接近八亿,最为重要的是,大批的人口都聚集在城市之中,在我国还不完备的城市系统中,这间接导致城市内部的压力不断扩大,负担越来越重。

而与此相对应的,农村地区可以说得上是地广人稀了,在边疆地区更为明显,而上山下乡运动,直接缓解了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

城市人口过多

为什么上山下乡的人都是知青?原因就是很多知识青年面临着毕业的问题,而由于城市人口过多,就业市场的饱和,很难让知识青年得到应有的工作,这就会导致‘无业游民’增多,社会治安难度的上升。所以上山下乡基本上都是接受过教育的人。

而且当时正处于特殊时期,知识青年涉世尚浅,很容易受到极左思想的侵蚀,从而动摇社会,危害人民。上山下乡正是给当时的知识青年的一个‘避风港’,让他们到农村历练,这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保证社会秩序。

让知识青年分批插队进驻到农村,这样把大量的人进行分流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管理难度大大降低。并且更为重要的是,知识青年作为饱学之士,他们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认识,他们来到农村,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创造社会财富。

尤其在知识普及方面,知识青年能够量大较优的传播知识,这对于新中国的文化水平的提高都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更是具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虽然,让知识青年劳于田作是一件大材小用的事情,可是结合我国当时国内的局势,相较于放任不管,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而通过上山下乡运动,我国的局势明显迅速的稳定,而且城乡之间的基本经济生产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知识青年在农村地区的劳动,会使得他们所在地区资金的积累和原材料的增加,从而协调城市和农村之间交换差,既能保证城市的发展,也能推动农村的进步。

三:国际势力的压迫

当时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世界危机,美国以及决裂后的苏联都对我国采取了全面的经济封锁政策,尤其是外资的全部撤离,这就更加表明外国势力希望我国‘衰败’的决心,也意味着我国国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全面瘫痪的地步。

而我国本国的企业还非常少,这就导致了工作岗位的缺少。上山下乡,则将我国城市内部多余的劳动力充分利用,因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起于农田,遇到困难,也相应地解决于农田。这一效应,稳定了我国的局势,更避免了动荡的目的。

当时苏联的撤资,让外国其他国家都认为我们会举步维艰,并且造成毁灭性打击,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却不知我们棋高一手,搞了一个上山下乡的举措,直接骐骥一跃,巧妙化解了这次危机。

这就像一块海绵一样,当城市内部的工作岗位较多的时候,各地的人都会来进行就业,制造财富,但当工作岗位不足难以支撑较多的劳动力时,就可以通过诸如上山下乡的方式来使得多余的劳动力进入农村,从而达到平衡。

这样的一种方式打破了一些西方国家的幻想和‘希望’,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让他国对我国刮目相看,也使得我国在应对经济危机这种困境时,有了一定的经验。

而危机便是有危有机。当知识青年大量涌入农村,城市的工作岗位得以支持家庭的开销,维持家庭运转,而知识青年也不用从家里拿钱,因为有了稳定的工作,在生活上也有一定的保障。

全家人的生活都得到了保障之后,上山下乡便也成了知识青年心中理应当的责任,于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加入到了上山下乡的热潮之中。

上山下乡运动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因为他们体验到了农村的疾苦,对自已以后的生活变得更加的珍视和重视。对于农民来说,知青下乡让他们原本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有了颜色,他们也更加的了解到外面生活的多姿多彩。这也为后续的人口流动奠定了基础。

而据有关权威统计,在这一时期人们的识字率和入学率大幅的上升,农村地区的文化水平创历史新高,尤其是偏远地区,知青对其影响的程度是非常之大的,这也奠定了教育在农村地区的位置。

而在医疗事业上,知青更是担当‘赤脚医生’,推动农村地区死亡率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由于结合当地医疗从而推动中医药的发展,而知青回到城市之后,这些在农村的‘研究’也推动了城市事业的发展。

‘赤脚医生’

并且纵观上山下乡运动的始终,知青给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那些偏远的地区所带去的劳动支援,文化科技支援,给农村地区的领导力支援。

尤其是在生产建设兵团,知青作为年轻一代,其充满的朝气与活力就像一支生力军一样,活跃在生产前线,他们与当地农民,生产队员,以及退伍官兵一起,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上山下乡的经历更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了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去面对现实,来思考未来。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

上山下乡更是塑造了很多人内心的优质品质,自立自信自强的品格,以及他们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是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和深情,让他们在困难面前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改革大浪中,有一种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的风采。

而所蕴含的这种素质,正是时代和人民的所需,更是被人们敬重和敬畏的。很多知青在‘磨砺’路途上倒下,但也有很多人,他们的坚毅性格,胸怀全局、坚忍不拔成了他们的重要品质。

由此推己及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这种品质带动了更多人生产的积极性,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这对当时农产品产量极低的中国是很有必要的,这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THE END
1.微博此时的大学校园里还都是“文革”留下的疮痍,连个像样的食堂也没有。教育功能重新复位,发展科技成为国家战略。受到这种情势的鼓舞和渴望情绪的支配,这时发生了知青自发的“大返城”运动。 在“文革”时期,约1,600万知青被“上山下乡”运动驱往农村或山区,据统计有25,690名知青死亡,其中非正常死亡高达62%,还有数万https://m.weibo.cn/status/M6qph9jN0
2.上山下乡,凭什么要让知青去种地?第1页总之,新中国急于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化解历史包袱,要避免在饿死几亿农民还是几千万城市人口之间做选择,就必须全民总动员搞工业化。而总动员的前提是公平。现在的人对工业化历史不了解,抱怨城乡二元化结构,抱怨知青下乡我都理解。但又不想要城乡二元化结构,又大骂知青下乡,那就有精神分裂的嫌疑了。 (至于有人问,为什么https://tinynews.org/new/65750612/1
3.金光耀:毛泽东为何动员知青下乡?地方志里有新线索婚姻问题是当年知青上山下乡数年后面临的十分现实的问题 史料的整理提供了做“大数据”的可能 澎湃新闻:在整理这些史料的基础上,下一步研究会往哪个方向走? 金光耀:我和金大陆在计划,以这部史料为基础,组织一批学者做进一步研究。一方面围绕几个问题深入,婚姻、人口、疾病医疗等等,另一方面针对几个典型省份如云南、黑龙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87369_1
4.又到九月九打印页面但真正第一次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是1969年。 毛主席在1968年12月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1969年全国各地便组织知青上山下乡,几乎所有1966年初中毕业至高中毕业的学生(除少数符合“留城”条件者外)都积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主动报名上山下乡。 https://www.mzfxw.com/e/DoPrint/index.php?classid=12&id=71105
5.专题13人口与地理环境(思维导图+3大知识点+4个能力拓展)我国六、七十年代知青下乡 战争 波黑战争引起200多万难民逃离家乡 婚姻 军人家属的从军 (2)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 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既要全面分析,又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8pt4998ct15459n465354.html
6.人口志四60年代初,我国人口生育进入第二次高峰时期。1962年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认真 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1963年黑龙江省也提出了晚婚和计划生育的规定。根据中央和省的精 神和哈尔滨人口快速增长的实际情况,中共市委于1962年6月批转市委宣传部、市妇委《关 于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宣传的报告》,通过妇联、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https://www.hrbswszyjs.org.cn/news/546.html
7.潘鸣啸: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1968年强调的是再教育,但也提到了农村发展需要知识青年和其他城市"闲散人员".事实上,在人口稠密的中国农村,根本不需要知青的劳动力。需要为知青下乡找一个更具说服力的理由,那就是无业青年给城市带来的负担。 我们不难理解,何以当时的宣传总说农村可以大有作为,而对这种明显的问题只字不提。 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3905.html
8.德宏州教育体育局信息公开专栏六、屯垦戍边与知青上山下乡 1.屯垦戍边。德宏农垦始建于1951年,以“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为使命宗旨。1955年4月,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橡胶禁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所属部队590名干部战士,响应党的号召到德宏潞西、陇川、盈江三县办军垦农场,屯垦戍边。1957年1月,军垦农场归属农垦建制。1959年1月https://www.dh.gov.cn/jyj/Web/_F0_0_5GOPN0CE12905BB1194B4E24A6.htm
9.上山下乡政策体系的四个阶段自1957年起,上海将“精简职工和精简城市人口”的运动与城市知识青年下乡结合在一起进行动员,但还是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及政策措施,保持了青年运动的特点,使得动员城市青年下乡的工作得以逐步推进,逐年进行。1957年上海知青下乡的方向以沪郊为主,到了1958年则以外省安置为主,而安置方式又以插场为主。经过数年安置实践http://www.haizi.name/shuerbuzuo/haogu/baijiazhengming/185621-%E4%B8%8A%E5%B1%B1%E4%B8%8B%E4%B9%A1%E6%94%BF%E7%AD%96%E4%BD%93%E7%B3%BB%E7%9A%84%E5%9B%9B%E4%B8%AA%E9%98%B6%E6%AE%B5.html
10.述廉述职报告难在考核内容指标多(涉及全员、流动人口的所有基础信息、育龄群众的新婚、怀孕、出生、避孕节育、全员人口的死亡、迁入迁出,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性别比,各级的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兑现,社会抚养费征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等等)、三级督查次数多(省里每年对各县抽查一个镇,市里每年对农村https://www.pinda.com/zhichang/shuzhibaogao/475033.html
11.上山下乡的人口学观察(非常与正常)书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可以视为一类比较特殊的人口迁移现象,无论对迁入地还是迁出地都带来了显著影响。《非常与正常》的主题是上海十年WENGE期间的社会生活,其中与人口有关部分的讨论,可以看到知青上山下乡带来的影响。以下罗列一些数据。知青上山下乡人数知多少。上海1966-1968届上山下乡知青总数183300人,其中52517去了市郊国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505439/
12.云南知青大返城:两封信和一个女知青之死美国学者托马斯伯恩斯坦在其所著《上山下乡》中认为,中国知青的上山下乡,解决了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无法避免的城市人口膨胀和失业率增长问题,并将它称为上个世纪“所有国家最大的一项社会实验”。 但当这场解决“城市人口”运动的“实验”推行10年后,暴露的问题亦越来越严重:上千万知青在人多地少的农村与农民争工分、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634964363852448007
13.队列DID: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例Y?Edui,g,c,pYEdui,g,c,p?为受教育年限,SDYc,pSDYc,p?表示各县下乡知青密度,即各县接受的下乡知青总数除以 1964 年该县总人口; I(1956≤g≤1969)I(1956≤g≤1969)表示出生队列 (年份) 的虚拟变量,出生在 1946-1955 年之间的个体为控制组,取值为 0;出生在 1956-1969 年之间的个体为https://www.lianxh.cn/news/74465c3a3dfce.html